古典园林造园理论-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古典园林造园理论
[日期:2008-10-18]  来源:北方报  作者:郝小飞   发表评论(0)打印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世界三大造园艺术之一,有其丰富的文化特色、理论体系和设计理念。从总体上看,我国古典园林的构成不规整、不对称,自然与和谐是最高原则。高低起伏的地形,蜿蜒曲折的道路、苍翠荫郁的林掩映着绰约多姿的楼台亭阁,柳暗花明,步移景移,令人感到弛、散淡、宁静、内省,以景抒情,唤起遁迹山林、游历名山大川所产生的对自然山水的美好记忆。

  无数学者对我国古典园林作出了精彩的分析,《园冶》是我国造园学唯一文献。《园冶》所阐述的造园里理念有:“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巧”体现在“借景随机”,“借景无由,触景具见”,山形水势,四时季相,树木花草,昼夜阴晴无不成为随机的所在。因:即依据。因势而布局,按照基地高低、形状布置景物。即因地制宜。“量地广窄,随曲合方”,充分利用基地内泉石植物等条件,互相借资,婉转曲折。“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为巧而得体者也”。借景的使用让有限的空间得到延伸。计成提出的“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成为中国造园家最高的追求。

  其它零星的分析如李渔强调建筑朝向、高下布置因地制宜,力荐开窗借景手法,“四面皆空,独虚其中”,窗外景物如天然图画,并提出“一拳带山,一勺代水”的庭院叠石理水手法。清沈复《浮生六记》认为造园之妙有“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清钱溪《履园丛话》论及造园有:“造园如做诗文,必须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等。

  近代人对园林的分析最早的有童寯的《江南园林志》,其提出古代造园三原则:第一疏密得宜;第二曲折尽致;第三眼前有景,认为园林妙处在虚实相济,大小对比,高下相称。20世纪中期,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通过引入现代空间理论如渗透等,对古典园林进入了较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建立了古典园林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彭一刚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采用建筑空间理论如形式美学进行了分析。

  汪菊渊先生对园林布局原则概括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景以境出,取势为主;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起结开合,多样统一。章元凤提出了造园的基本原则虚实相济、对比陪衬、集聚与分散、参差与整齐、连续与阻隔、明与暗、平面与立体、比例与谐和、向与背、隐与露,并提出了几种艺术法则,如曲折变化、小中见大、同中求异、欲扬先抑、透视线延伸、利用对位形式、虚实相济、因借与配合。

  可见我国古典园林有着丰富得文化内涵,其中含有众多丰富的内涵,有着许多合理的内容,如因地制宜、师法自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等原则在当今设计领域依然焕发着活力。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正如周武忠研究中西方园林时指出:中国的城市小园则是典型的封建时代的产物,尽管园景无一不精,并综合而为园林之美,但突出一个私字,只供主人的审美享受。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也指出清代晚期的古典园林发展已进入成熟后期,“它积淀了过去深厚传统而显示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同时也暴露出这个园林体系的某些衰落迹象…成熟后期则呈现为逐渐停滞的盛极而衰的趋势了。”刘敦桢教授指出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布局封闭拥挤,建筑物比重较大,叠石较多等。这些园主既想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条件,又不想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这些理念与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已经显得格格不如,必须加以摒弃。

  一方面,在当代景观设计中,要合理借鉴我国传统园林中的积极成分,同时也要放亮眼睛,对其中的消极成分以及不适宜的东西要加以抵制。

编辑:hellohxf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