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楠溪古亭看古亭的建筑文化与保护-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从楠溪古亭看古亭的建筑文化与保护
[日期:2009-08-21]  来源:中华建筑报  作者:金平   发表评论(0)打印



  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很特殊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在士大夫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名士”。他们崇尚隐逸、寄情山水的行为,逐渐形成了追慕自然、雅好山水的习气,修建园林、创造第二自然成了当时的社会时尚。当文人的浪漫习气与永嘉的佳美山水相遇,文学和园林的种子便在永嘉这片土地上扎根。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构图要素之一的亭,在这一流域内,因着山水诗的启蒙影响,随着历史的变迁、人文的更替、社会技术的提高,在这片山水之间落地生根、萌芽壮大。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国瑜说:“永嘉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亭子就是人文景观中的一方面。这里的亭子不仅数量多,而且各有特色。”古色古香、形态各异的亭子犹如一颗颗明珠散布在楠溪江的山水之间、村落之间、庭院之间……。

  楠溪江地域辽阔,多山水。亭在这里,因着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据不完全统计,在楠溪江风景区内共有不同功能、不同构造和不同式样的亭1000多个。在层层叠叠的山岭之巅,苍翠柏掩映着古朴的路亭;在依山傍水的村庄门口,古樟华榕覆盖着典雅的憩亭;在庭院深深的宅院里,在重檐楼阁间点缀着精巧的凉亭……在这里亭像一个多变的精灵,以不同的布局方式、灵巧多变的形态,不断出现在楠溪的青山秀水间,表述着无尽的建筑美、意境美。

  在楠溪江流域,乍看亭子的分布是零星分散、芜杂不纯的,而实际,亭的分布以及其造型的精美程度与居民点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居民点越近,其分布得越稠密,建筑工艺亦越高超,造型也越加精美,呈螺旋辐射状态。按分布位置大致分为外线、中线、内线、内核四种类型。

  外线——山水之间朴实无华的路亭。此类古亭一般位于两个山区村落之间的山岭上,距居民点较远,都紧靠路边而设,或设在道路的交汇处,或竣岭的半山腰处,通常以石筑墙,坚固耐久,也有少量是构的,外表简陋古朴。

  中线——村庄外围颇具宗教色彩的憩亭。此类的亭子除了具有一般的休憩功能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如还具有偶像崇拜的功能,颇具宗教色彩。平面形式以四方形居多,屋顶大多为歇山顶。一面以石筑墙,在墙面上建壁陇,供奉三关大帝或土地爷神像,余三面有木制美人靠座,供过路人休息。

  内线——村庄内部布局精良的凉亭。村庄内部的凉亭最突出的特征是布局规划独具匠心。在立面构图方面,是视觉焦点,是景点同时又是观景点。在平面布置方面,是构图中心,为居民提供社交的公共场所。在空间序列上,是乡村园林中的一种点缀、构图的交集点。

  内核——庭院内造型灵巧的凉亭。庭院内部的凉亭,突出的特征就是无论造型、性质与功能、屋顶形式都极尽变化之能事。在建亭位置选择、周围景观的配置上都十分讲究,常寓情于物,移景入情。这类亭子最具代表性的是方巷村的接季阁和苍坡的望兄亭以及岩头村的映月亭。如岩头村塔山之北的水亭祠,又叫琴山书院。从院门入内,依次为影壁、泮池、月台、仪门、秋月池、水亭、中堂。秋月池中央是条石精砌的水亭,亭名是“映月亭”。

  与苏州私家园林中亭子的玲珑剔透相比,这里的古亭建筑显得古拙朴素。如果说苏州园林的亭子像大家闺秀,那么这里的亭子自有一股小家碧玉的风韵,少了几分精致和雕琢,却多了几许质朴和野致。材料就是当地常见的杉木和石头;平面形式以正方形居多,在型线的意义表达里,正方表示坚固、质朴、稳重;古亭的屋顶,是南方常见的几种类型,由丰富变化的曲线组成, 显得生动活泼,舒展大方。亭子的建筑形式与这里的乡风及环境很匹配。

  古亭的设计者通过匾额、题咏、楹联、碑褐等手法表达其一定的文化内涵。与一般园林中亭子的文化含义有所不同,楠溪江古亭上的匾额、题咏、楹联处处是一些通俗易懂的乡间俚语,表达出醇朴的民风和通俗的文化内涵。如岩头接官亭还是村中调解民间纠纷的场所,亭子里的楹联写道:“情理三巡酒,理情酒三巡。”意在息事宁人,劝人和睦相处,有多少为人处世的乡间哲理在其中。如“柔风亭”,亭子里过去有老人在免费供奉义茶,亭子里的楹联写道:“茶待多情客,饭留有义人。”乡里人的热情好客,醇朴民风尽在其中。

  楠溪古亭所建的位置大部分是人流密集的地方,如路边、道路交汇处,村口大树下、桥梁的两端、街道的中段、水池的中心等等。亭,在这里更多的时候承载着公共聚会的功能,是一个公共社交娱乐的场所。同时村里的亭子往往是一个村的集会中心,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实用性。村民们劳动之余,在这里乘凉、闲谈、下棋娱乐……有些亭子里还时常有老人伏供良茶、冬烧姜汤,方便路人。具有很强的农村生活气息。

  古亭的建造及布局规划无不受到当时的社会技术和风气所影响,在今时今日我们不可能也不会去简单复制它们。但前人的文心匠意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亭子在园林中的功能,在楠溪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演绎。在山岭之间,在村庄入口或是庭院当中,楠溪江的亭子总是出现的那么恰到好处,协调而自然。似乎她们很久以来就长在此处,合境、合情、合乎整个环境的脉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村民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楠溪流域历史上出现过宗教意识、耕读传统、理学流派以及风水学的影响等文化现象。在楠溪古亭的很多建筑细节里便留有这种文化痕迹,如有宗教色彩的村口亭、亭子上通俗易懂的对联、乡土气息的亭名……处处在鄣显着建造者尊重文化传统的设计理念。

  这些古亭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是越来越陈旧的面貌。在将来的某一天它们会倒塌,只留下残埂废墟,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真正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都是那些朴实无华、简洁肯定,与地域景观和历史文脉紧密联系的作品。”而真正有艺术价值的往往是极富生命力的、甚至永恒的。楠溪古亭其灵巧的造型、适宜的尺度、恰到好处的规划布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心里只会越发鲜活、清晰。前人注重整体有机性、尊重文化传统的理念,对意境的不懈追求,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园林工作者来说,楠溪流域里有着我们吸取艺术养分的不竭资源;在这片肥沃的土壤里深入挖掘,取其精华舍其糟粕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能“一脉相承”则是我们的幸运。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