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研究-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研究
[日期:2009-11-19]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 2009年11月14日至15日,陈植造园思想研讨会暨江苏省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在南京林业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传承·交融"。江苏省建设厅、教育厅领导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风景园林院校师生共计500余位参加了此次会议。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费文君在15日下午举行分论坛上做了题为“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研究”的报告。

费文君

费文君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费文君

  课题简介:

  2009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理论研究
  项目批准号:30972414
  学科代码:C041202
  项目负责人:王浩
  获资助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一、源起

  地 震 (Earthquake)给我国城市造成了巨大灾害…

  我国地处全球最活跃的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遭受地震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 20世纪以来,根据地震仪器记录资料统计,我国已发生6级以上强震700多次,其中7.0~7.9级的近100次,8级或8级以上的11次,人员死伤、经济损失...

  ※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中国震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损失也最为严重的地震,其危害能量高出唐山大地震的3倍,是阪神大地震的30倍…

  ※ 地震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城市绿地——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

  日本关东7.9级大地震后大约70%的东京市民都把公园等公共场所作为避难处。

  日本7.2 级的阪神· 淡路大地震后公园成为地震后直接的避难场所。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后仅凤凰山公园、人民公园、大城山公园等充当了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的功能

  城市绿地对城市地震灾害及其二次灾害的防御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能在灾前防御以及灾后救助,满足城市居民在各个受灾时序中各种避难生活要求的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

  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1 欧美城市城市绿地防灾减灾的实践

  文艺复兴时期:1693年的意大利卡塔尼亚

  1755年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由笔直宽阔的城市大道代替狭窄曲折的小巷,在城市大道两旁种植行道树,规划建设一些特大型广场相连,成为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

  1871年美国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芝加哥公园系统——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

  1.2 日本城市防灾绿地的建设经验

  (1)以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相关防灾规划为指导;——指导思想

  (2)与非绿地形式的防灾空间有机结合,综合防灾、统筹规划;——有机结合

  (3)规划和建设工作注重选址的安全性;——选址安全

  (4)平灾结合与普通公园改造建设。——建设模式

  2、我国相关研究动态

  《管子》:“因天才就地利”——古代城市综合防灾思想

  2.1 城市绿地避震减灾功能在我国历次地震灾害中的主要体现(雏形阶段)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凤凰山公园、人民公园、大城山公园等作为临时的或固定的避难所;城市园林的水井为灾民提供生活用水,园林空地作临时掩埋遇难者尸体的场所……

  唐山大地震还波及到北京市和天津市:北京市在15个公园避难的群众有20余万;城市园林的抗震减灾作用,贯穿了震后救援和恢复重建各个阶段。

  我国台湾省921大地震新市三十多座公园到处可见市民席地而坐;竹东镇内竹东、大同和中山三所国小操场上,都挤满了过夜的民众;台湾防灾公园“员林公园” 是日本阪神大地震后的经验在台湾的借镜。

  2.2 我国主要相关法律法规(初步发展阶段)

  《中国减灾规划》

  1995年由国务院发布《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1997年发布《中国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2008年12月27日修订

  1997年发布《北京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2001年发布《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

  2001年之后我国一些地方法规,也将避难场所列入了法律规定

  2003年11月1日开始施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2008年9月19日建设部颁发《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

  2.3 我国理论研究水平与规划建设情况(初步发展阶段)

  北京在2003年9月建成大陆地区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2004年6月22日,朝阳公园也开始动土兴建应急避难疏散场所

  朝阳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等多处公园绿地改造成具有防灾功能的防灾绿地

  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总体规划

  南坝、江油和小金的灾后重建规划工作

  都江堰、青城山灾后重建规划工作

  上海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的研究和上海中心城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

  全国首个标准化的防灾防震公园将于2009年落户南京国防园

  ………………

  2、我国相关研究动态

  我国避震减灾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的不足:

  (1)城市绿地的功能定位基本上只是仅仅停留在美观、游憩、生态、文化等,对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功能以及规划建设重视度不足;

  (2)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角度看,现有城市绿地的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匀,尤其是大城市及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因此在避震减灾的功能上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3)对于承担城市避震减灾功能的绿地的建设还处在单个建设程度,布局不均匀,缺乏先进理念的指导和技术的支撑,没有形成具有具体城市针对性的层级合理避震减灾绿地体系,也缺少系统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保障;

  (4)具体避震减灾绿地,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人性化有待提高,对于其宣传力度不够,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也较薄弱

  理念构建篇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

  一、概念引入与相关分析:

  1、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指当地震灾害发生时以及城市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能减轻灾难对城市的危害程度及为城市居民提供紧急疏散通道和临时安置场所,并为城市灾后救援和重建提供有力保障的城市绿地空间体系。

  —— 由市域范围内,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具有避震减灾功能的绿地在合理定性、定位、定量并且与其他非绿地形式的防灾用地有机结合组成的科学防灾绿地空间体系。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是一项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相协调、依托于城市绿地系规划的布局与结构、把以城市绿地为主的防灾体系扩展到整个市域范围内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规划。

  2、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特性分析:

  (1)开放性 ——本质属性,应该是为公众服务的,承担在地震中各时各种避震减灾活动;

  (2)安全性 ——基本特性,应该尽可能地防御地震灾害并将损失减到最小,尽最大程度地提供防御灾害的安全庇护场所,使公众能够安全地逃生,疏散,避难,救援,起到保卫城市安全的作用;

  (3)灵活性 ——指绿地避震减灾空间大小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变换与调整;

  (4)多功能性 ——平灾结合性、综合防御性,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功能与效益;

  (5)适应性 ——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空间组成的多样统一以及空间结构的协调一致,贯穿于地震灾害发生的各个过程中,提高对地震灾害的防减适应性……

  3、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主要功能分析:

  (1)临时避难、急救场所;

  (2)防减地震二次灾害;

  (3)地震灾害发生过程中救灾工作的有力支撑;

  (4)卫生隔离

  (5)重建家园和复兴城市的据点

  (6)普及防灾知识的场所……

  二、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建立意义:

  1、满足城市安全与空间有序发展的需要

  保卫城市安全是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最终功能,其依托于城市绿地系统的层次、布局、结构,既满足自身特殊功能,提高了城市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其以单元结构形态、呈网络化发展的形式则可以降低城市空间密度,有助于城市外部空间体系的均匀分布,诱导城市有效有序发展。

  2、满足人对安全空间的需求

  满足人们各种防灾活动的需要,这也正是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本质功能。无论是依托自然绿地或是人类主动进行改造而形成的城市避震减灾绿地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人类对地震的防灾抗灾救灾活动的物质载体。

  规划研究篇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

  一、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规划目标:

  结合城市绿地的人口服务辐射能力分析,确定各级避灾救援绿地的数量、地点、规模,以及到达避灾基地的避灾路线,构筑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分布均衡的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以有效地提升绿地的避灾、救灾功能,预防灾后二次灾害的发生,保障灾后重建工作与城市复兴,减轻国民的生命财产所受的侵害,并且为下一级各类具有避震减灾功能绿地的规划设计的编制与建设作指导。

  二、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规划依据:

  1、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遵循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期限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

  2、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抗震设防标准、防御目标和技术指标、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划分等内容;

  3、依托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层次、布局和结构,从市域到规划区、到城市中心区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绿地空间体系;

  4、避震减灾城市绿地本身与城市避灾场所的兼容性和互补性。

  三、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的分类研究

  1、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的分类依据

  根据城市地震疏散场所的类型,结合地震灾害各时序灾民避灾行为特征等相关内容,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A、紧急避震疏散场所

  B、固定避震疏散场所

  C、防灾据点

  D、中心避震疏散场所四大类型

  紧急避灾疏散绿地——发生地震等灾害3~5分钟内受灾人员寻求紧急躲避的绿地空间。多为毗邻居住区、办公区、商业区等人员聚集区的面积规模相对小的绿地。

  固定避灾疏散绿地——供避灾疏散人员较长时间避灾和集中进行救援的绿地,或经由此引导进入层级较高的中心避灾疏散绿地的过渡型绿地。

  中心避灾疏散绿地——规模较大、功能较全、起避灾中心作用的绿地。通常选择城市中心容量较大的市级和区级公园绿地,也可作为开展灾后救援和复兴活动的后方基地。

  郊野避灾疏散绿地——在灾后恢复和城市复兴期间为居民提供短期住所的规模较大的绿地。通常选择位于城市近郊地带的郊野公园。

  2、避震减灾的城市隔离绿带——在地震灾害发生的过程中以及二次灾害的防灾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防灾隔离绿带是指预防灾害或隔离爆炸危险源等所设置的具有防护功能的绿带。

  3、避震减灾通道

  避灾减灾通道——连接各类避震减灾绿地、是确定将灾区人员从受灾地转移到达安全地带所需而建立的绿色线形空间。

  规划原则——“分类规划、网状贯通、快速便捷、安全通畅、避救分流”

  类型:

  A、特殊避震减灾通道 —— 外界进入城市的救援绿色通道;

  B、一级避震减灾通道 —— 与城市出入口、中心避灾疏散场所、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相连的救灾主干绿色通道;

  C、二级避震减灾通道 —— 紧急避灾疏散绿地和固定避灾疏散绿地之间的绿色通道;

  D、三级避震减灾通道 —— 三级通道是避灾人员前往紧急避灾疏散绿地的辅助性道路。

  四、各类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的规划内容

  —— 根据避灾时序及空间关系等要素,对市域、规划区及中心城区的各级避震减灾绿地的类型、服务半径、规模、指标和需要搭配的防灾设施等方面进行定量定位、合理布局,以建立全面完善的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

  遵循原则:综合防灾、统筹安排;就近布局、快速通达;慎重择地、确保安全;平灾结合、科学规划。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