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规划设计频道 → 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散谈
作者简介:刘天华 刘天华/1944年生/男,毕业于同济大学,园林专业硕士, 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古典园林讲究”园韵”。它可以指园林的神气和韵昧,也可指艺术的气质和风度。然而园林之韵,最主要的还是指“韵”的本意,即艺术所显现的有序变化,一种节奏和韵律。清代盛世天子乾隆,好游历,乐山水,对造园艺术常常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北海《塔山四面记》中总结了园林山水造景与建筑布局所相通的艺术特质: 室之有高下犹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 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实,室无高下不致情。 而园林风景的这种高下、曲折和深浅的美,就是园林布局章法所表现出的韵。我国园林塑造的是一系列复杂的游赏空间,景区的分隔,主题的多样,景物韵丰富,使游赏者不可能一望之下便窥其全貌。要赏园中的山林泉壑美,必须走出堂奥,穿廊渡桥,攀假山过曲洞,一步一步地循径游览。也只有如此,才能积累起对整个园林章法布局之韵的感受和理解。 山光潭影涉趣桥 涉趣溪边枕流漱石过砚室即山松风岭僻通幽径; 碧光亭畔延绿归云治草堂花树丛桂轩昂对曲桥。 上海嘉定秋霞圃是近年修复的一座古典名园,其占地仅九亩。但园虽小而布局得宜游人在山水林泉,花间柳下,亭榭小筑中盘桓半日,仍感游必未尽。其主要归功于园中建筑山水结合巧妙,宜停留细赏之景较多。此处所录为当代书法家顾廷龙先生手书凌鹤老人咏景楹联,挂于晚香居中。联文巧妙地串起了花园主要景点,实为颇有韵律的园林主要游赏线路之总结。秋霞圃是一座以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自然风貌城中园林,全园以水池桃花潭为中心,绕池一周布置了许多景点。池南北各置一山,南为湖石大假山,积土掇石而成,上留有多株古树,疏密有致,身临其境,顿觉山林趣味迎面而来。池北为明构黄石假山,下有洞曰“归云”,山壁叠石苍古自然,这种隔水堆山的布局,旨在使黄石山的浑厚与湖石山的玲珑形成鲜明的对比。水池为狭长形,池岸弯曲,间有水口曲折流出,断岸处架以石板小桥,宽仅二尺,取陶渊明“园日涉以成趣”诗意,题名涉趣桥,贴水跨于滴泉溪之上。池东南,复有一溪流回环,直至湖石假山南麓。在这样的山水结构格局上,造园家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建筑亭台,组织了游览路线,形成了环环相套的风景序列空间,游人一路游去,会时时感到其韵味而流连忘返。 从新近侈复的砖刻门楼入园,是两庭相连的一组小院,意在让游人进入大的山水空间前作一个准备。从小庭西北门出,一条卵石铺地的曲径沿山脚蜿蜒而去,两边翠竹花树,路边书带草随风摆动,是朴素简洁的起首,也是到达主要景点静心细赏前的缓步动观。 转过山脚,一组建筑傍池而立,这是连成一体的池上草堂和舟而不游轩,小筑东向用湖石砌成船头样自然驳岸,是古园轩舫建筑中罕见之作。进不游轩,眼前豁然开朗,四周青山绿水一收入目中。特别是坐船首北望,黄石假山隔水相对,藤萝掩映之中的4归云”古洞隐约可见,山顶树丛中又露出即山亭的倩影,是静赏北山的好地方。轩西首的池上草堂,是当年主人夏日读书之处,取自居易晚年所作的园记《池上篇》和《庐山草堂记》篇名合而为一,寄寓了园主归隐林下的情怀,堂南悬有一楹联: 池上春光早,丽日迟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草堂霜气睛,轻飙飒飒,水流花放,疏雨相过。 将此景点春秋两季的美妙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草堂西向,又与丛桂轩组成一较封闭的庭院,院内多植百年桂树,点出“桂树丛生兮山之幽”这一来自《楚辞》的出典。古术旁,还植修竹、腊梅、南天竹等,并点以太湖石,构成一幅精致的溪山秋景图。轩北紧依山,原先山上植有成片青松.称作“青松岭”,一到冬天,晴雪耀金,青松挺秀,分外妖娆。出轩拾级登山,可于山巅即山亭小坐,此亭为北区制高点,透过树丛,可见隐于山后的延绿轩,这一小筑隐于浓荫绿丛中,极为清幽。山亭南,有一山道可下达凸出于桃花潭中的水榭一碧光亭,此亭扑入水中,故俗称”扑水亭”,它不仅是俯看水景的静赏处,更是隔水欣赏南边湖石假山沿池峭壁的专门景点,游人至此,均会被南岸大假山既苍古又玲珑的自然风韵所吸引。由碧光亭沿北岸小道转曲向东,可达园内主建筑一四面厅山光潭影。此厅高大敞显,是南山的主要对景,它的东侧游廊紧连着小巧雅静的枕流澈石轩,轩后是原来秋霞圃同北边金氏园的界河一清镜塘,可谓幽亭枕水,碧波悠悠,游以忘归。枕流漱石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激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这原本是强辩的答词竟成了后世文人归隐山林的表白。轩亭前有一棵明代木莲(又称薜荔),根似长蛇绕石峰而生,盘根错节,造型极为有趣,是古园难得的奇木景致。木莲一旁,有弯曲小径通向山光潭影前临水大月台。 月台宜于静坐赏景,游人至此每每小憩片刻。此时,对面的假山、小溪、曲桥,东,西两边的建筑,花树,近处的清澈潭水,全汇集在眼前,人们自然而然会将刚刚游览过的美景,诸如旱船的凌波、丛桂轩的幽香、即山亭的远眺、扑水亭之看湖石岩壁、延绿轩的清凉幽静、枕流漱石轩的奇木碧波等景在脑中组接起来。 这样,就从整体上品赏出园林布局结构的韵律感,而达到游园赏景的高潮。 园林佳景协奏曲 我国园林的美,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展现在游人面前。人们来到园中,循径而游,廊引人随,眼前出现的是一幅幅活动的图画,每前进一步,这些图画的构图和内容就会更替,收到“移步换影”的效果。这一欣赏特点与啬乐十分相似。 音乐形象是流动的,每句乐句,每个音符都在时间上变幻跳跃,组成了动听的乐曲。园林风景虽然是立体的,但在游人看来,它们也是流动的,随着时问的行进,园中美丽的山水泉池、花木建筑,甚至风花雪月、乌语蝉呜等,就汇合成活泼,生动、有节奏旋律的整体,表现出浓浓的乐韵。 古园游赏时的乐韵,是和布局章法上的韵律分不开的。布局好,章法严的佳园,游览时能明显感到景致的起、承、转、合。另外,园林景区分划愈复杂,蕴含的景致越丰富,游赏时的乐韵感也愈强。苏州拙政园中部山池的览赏,就是一个佳例。 拙政园的山水结构虚实相济,分划合理。在游览路线的组织上,也是匠心独运,表现出浓郁的音乐韵味。要领域拙政园游览的音乐韵律之美,最好从中部住宅西侧的老园门入内。园门甚为朴素,仅有粉墙上的一个磨砖门线作装饰。但入得门来,富有生机的风景协奏曲就开始了。首先映入眼底的是幽小庭院苍郁的一架紫藤,这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亲手栽植的,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是称誉宇内的苏州三绝之一,藤干古拙苍老,而棚上却新枝浓绿。它可说是前奏部的第一小节乐段,预示着以后丰富而精彩的旋律。 小院边上足一条青砖铺砌的窄长夹弄,平稳而朴实地推进着游赏的乐曲。夹弄尽头,便是原来花园的正式入口一一座雕刻精细的磨砖腰门,上悬隶书贴金的“拙政园”匾。游人至此,隐隐然已经感受到园内的自然气息,假山、树丛,曲廊等小景已能通过门洞望见,是平稳朴素的前奏结束前的几个重音。 步入腰门,“乐曲”就奏出了风景的主题。一座苍古的黄石假山挡立面前。由于山的遮挡,园内的精华之景并不悉呈眼前,然而古拙山石上藤蔓低垂,题刻着“入胜”, “通幽”匾额的抄手游廊从两厢环抱而去,中间踏下几步,一条小径引向山下边的曲洞。这些小景,配合得如此妥贴,使这一园林风景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有一个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起始部。 当游人信步随廊游去, “乐曲”便奏出了假山和前边水池中,水抱石,石衔水的交融旋律,奏出了姿态入画的树石相依相抱的旋律,奏出了中部之主厅远香堂和扑水小筑倚玉轩顾盼相望,屋顶上山花飞檐绮丽多姿的建筑美旋律。 这时,视线越来越舒展,曲调也越来越又没奔放。当游赏者进入远香堂,穿过雅洁的大厅来到临水的大月台上,眼前顿时感到一亮,好像完全置身于图画中:粼粼水波上浮着两座翠岛,岛山上土石相间,乔木花丛参差,一派山林风光;东西两边,山水中点缀著亭台,梧竹幽居与别有洞天遥相对望。恬静,平和,自然的园林抒情曲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在月台上赏景稍作休息后, 4乐曲”开始了第二乐章。这是一首在山水林泉之美的浑厚背景上不断变换主题的变奏曲。要是人们向东一路游去,有枇杷园中金果累累的枇杷,有玲珑馆前堆叠得如云雾翻滚的湖石假山,有嘉实亭空窗外的石笋翠竹,有听雨轩前小潭旁的芭蕉美石,有海棠春坞小院中的花树小景……,随着”乐曲”主题在时间上的不断展开,这些各具风采的庭院景色也就连续地呈现在游人面前。 当游人步出海棠春坞小院,沿着分隔中部,东部花墙下的曲廊北行,就到了尽东头韵滨水小筑——梧竹幽居。这里对山面水,广栽青竹碧梧,是一个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幽静之处。然而,乐曲却在它的平和抒情的调子中加入了较华丽的装饰音,这就是面水池圆洞门两边挂的槛联,上联是“爽借清风明借月”:下联为“动观流水静观山”,题额为“月到风来”。这些诗意的装点将游赏者引向更高的境界。不仅道出了粼粼清波.磊块假山的动静对比,还借入了大自然的清风明月,构成了虚实相济的迷人意境,透出了醉人的韵味。 步过梧竹幽居前一座小石桥,游人便折入池中两座岛山游览,这时,“乐曲”又开始了一个新的乐章。送里两边皆水,南边隔着水池,柳枝新条间隐约透出刚刚游过的一群小院,好像是上一乐章的变奏主题还在隐隐重复。北边,则是按自然河岸湖塘置的野趣景色,老树傍岸,枝条拂水,时有顽石点缀其间,水石和古木有相依的,有相争的,高低错落,前后参差,是一组新的节奏轻快跳跃的旋律,犹如行进中的小快板。 沿着山道,逐级向上,可到东岛之巅的待霜亭,亭六角尖顶,旁种橘数株,点出“洞庭须待满林霜”的主题。此亭视野畅达,其西、北、南三边分别与雪香云蔚亭、绣绮亭和绿漪亭互为对景,成为待霜亭大主题的三个副主题。由亭下行,可到西岛,拾级而上,便可见雪香云蔚亭翼然立于山顶。此亭高踞一园之上,四周又多植冬梅,寒冬开花,冷香四溢,故名。当年在亭中可观赏园外娄门一带的城墙,又可遥看西南边的北寺塔倩影,是借入斜飞雉堞,梵音佛刹的最佳观赏点,而园内山北山南的不同主题、不同趣味的景色又汇合在脚下,主题变奏多样、多声部的齐鸣交响汇合成了“乐曲”的最高潮。 形、影、声、色的交响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园林风景中的亭楼,较之正规建筑有更多的变化,更妙的情趣,其所表现出的音韵之美也更丰富。 颐和园前山从临湖的云辉玉字坊经排云门至德辉殿、佛香阁,足一组在我国古园中很少见的严谨对称的建筑群,成为点缀前山的重笔。而其本身也表现出一种有序变化的韵律美。当游人来到这组建筑西侧的清华轩庭园向上仰观,但见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等殿阁楼宇重重叠叠,层层向上。由于古建筑的飞檐翼角及屋顶的变化,画面上除了垂直和水平线条外,还有斜线、曲线,这些线条,块面相互交织,极为错综复杂,加上廊柱、斗拱、兽吻、彩绘及琉璃瓦等装饰,显得复杂华丽。恰如杜牧《阿房宫赋》说的:4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有着较强的高亢的韵律。 而环绕山前的长廊,抒展缓曲。除了廊中串连的四座小亭外,还有支廊分出,通向临水的对鸥坊和鱼藻轩,在排云门两端又有一个曲折,人随廊行,也时时能感到平缓恬静的韵律。 江南园林的建筑,较之皇家园林中,又有别样的韵味,粉墙青瓦,花窗门洞,组合在园景中,很是细巧耐看。特别是古园中,亭,榭、廊、房之顶,多喜用卷篷形式,这种借鉴于江南河港中乌篷船顶的屋顶,有着自然的弧曲形,其下再配以传统的反翘向上的檐口,本身就具有美妙的旋律变化。这些建筑在山水、花树的衬托下,它的韵律美就更为生动和有趣。常为人提及的,网师园从池西游廊看池东射鸭廊一带的对景.便是一个佳例。 要是从月到风来亭隔水赏对岸景色,其背景是一大片粉墙,上边成对地开了两组四个纹样不同的漏窗,窗间距离有密有疏,现出一定的节律。在北端墙下建有卷篷歇山顶的小筑射鸭廊,小轩深灰色的屋顶打破了平直墙面的单调,犹如窗墙旋律变化的一个有力的结束强音。而有白色的墙面为衬托,小轩优美的造型就更加突出。更妙绝的是在平直、呆板的粉墙檐口线上,一前一后耸立着两个略呈三角形的卷篷屋顶,前为住宅的花厅,后为擢秀楼,这二个山头之曲线,坡度均各有变化,与底下的墙檐在一起,形成很有味的线条旋律。 上海豫园点春堂景区建筑较为密集,有以苏东坡“翠点春妍”为名的主厅点春堂;有以谢灵运“承和煦而芬腴”之句为名的次厅和煦堂;又有延爽阁,快楼、藏宝楼、静宜轩,听鹂亭、古井亭、打唱台(古戏台)等拱卫左右。点春堂东,假山抱云岩倚界墙凌空而起,山巅立三层快楼,山下清溪曲绕,配以花树点石,形成了花木阴翳,曲槛相对,精庐层叠,泉水潆洄的建筑庭院景区。由于厅堂亭楼屋顶变化多姿,飞檐翘角钩心斗角,使此区建筑轮廓飞舞跌宕,高下起伏,如歌如曲,韵味极浓。 林水景之韵,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水静如镜的池湖,涵映出周围的美景,有着真实、变形.虚幻的韵律之美。最为人称道的静水影景是承德避暑山庄的小金山,亭阁立于澄湖南侧小岛上,四面凌波,其倒影最多变幻。亭为三层六角塔式建筑,其影映入水中,格外修长苗条,合着四周的山石花树,从远处看来,一正一反,上下光辉相映,那蓝天白云,翠山秀岭,仿佛都飘荡在水下,使人联想起天上的神仙府第。要是微风吹过,水面上激起层层涟漪,水中亭楼,随波晃动,好像层层错位、拉长了,甚至屈曲,摇曳、聚合、散碎、互相嵌合、相与融和,……清澈静水似乎在谱写着神奇变幻的乐曲。 除了形、影的韵律变化,园林声景还具有鲜明的声韵节奏。例如泉水,人们在观其形的同时,还注重听它的声音,有时它发出“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天雷”的轰鸣,有时“幽咽流泉水下滩”,发出似琵琶琴瑟的铮铮声。瀑布之声,亦往往随水量大小,落差高低发出由轻到响的变化。在园林中聆听这种自然天籁之声,其表现出的声韵要胜过乐队的丝竹演奏,甚得古人的喜爱,诸如“卧石听泉”、“溪涧琴声”一类的风景主题,在古园中着实不少。 风景园林中往往在水声韵美之处设立专主听声的景点,如杭州满觉陇烟霞三洞中的水乐洞,就是主赏声景。这里泉水丰富,山泉从石洞深处的石缝中涌出,随洞曲折流出,相谐悦耳,铮铮成韵。至洞口稍开阔处,置石几石凳,供人驻足静听,旁有“天然琴音”、 “听无弦琴”;等石刻以启发人们对其音乐美的领悟。 与“洞乐”相媲美的是九溪十八涧的“溪音”,它位于西湖南边狮子峰等群山环抱的鸡冠垅,是西湖风景的“山中最胜处”,由九条溪流和众多的小涧盘曲汇合而成。每年春雨如油,绿满群山芝时,山中便是一片“春山缥缈白云低,万壑争流下九溪”的景象。从龙井到九溪茶室长约十二里的山道两旁,峰峦起伏,郁郁葱葱。小径在山中高下曲折.路边溪水淙淙,水涧时宽时窄,时陡时平,溪流时缓时急.发出美妙悦耳的水声,清人俞樾用了重重叠叠、曲曲环环、丁丁冬冬、高高下下这四对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形容风景中的山,路,泉、树,其韵律之美可见。 莺歌燕语,蝉唱虫鸣,这些飞乌小虫所发出的声音,也给园林之韵添上了生动的一笔。 在园林癖好的扬州八怪画家郑板桥很喜欢听林木树丛中小乌的叫声。他曾作文批评那些只图自己娱乐,而将鸟关在笼内的不合自然情理的做法,而认为:“欲养乌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乌国乌家。”而群鸟在清晨的放喉歌唱,绕林飞舞腾跃的景致,确实比一笼一羽单独听音观形要有趣得多。 赏声听音和观形一样,均为园申不可缺少的主题。所以北宋王安石觉得,他在南京的半山园尽管泉石清秀,亭桥有致,但最关情的,却还是“黄鹂三两声”。为了听赏韵律婉转的鸟鸣声,颐和园建有听鹂馆;恭王府花园原有听莺坪。正如郑板桥所说,在鸟鸣声中可听出“云门”、“成池”等古曲之旋律,其乐也融融。 园林风景的色彩搭配也十分讲究对比和协调,游赏古园,在纷杂错彩的景色中,也可品味出色韵之美。据《西清诗话》记载:欧公(阳修)守滁阳,筑醒心,醉翁两亭于琅讶幽谷,且命幕客谢某者,杂植花卉其间,谢以状问名品,公即书纸尾云:浅深红白宜相问,先后仍需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欧公妙于音律,这四时花卉的深浅红白与先后次第,就表现出一种富有生气的色韵。再如北国园林,色彩较为浓重,每每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所显现出的也是艳丽的有色之韵,而园林中最为人陶醉的却是无色的韵律之美。我国传统的绘画理论很注重黑白两色之间的韵律变化,认为一色之中亦富有变化,一色中也分明晦,这就是所谓“墨分五色”的含意。古典园林,特别是江南园林的白粉墙、青灰色的湖石、淡色素静的铺地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种虚灵的墨韵。粉墙的墨韵,在它作为墙前小景的投影面时,表现得更力出色。小园中迎风摇曳的新篁,枝桠横斜的老梅,窈窕玲珑的湖石,被日光或月光映写在粉墙上,就是一幅韵味十足的画本,这便是计成在《园冶》中说的:“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可以得到“实景清而空景现”的水墨画效果。正如画道之中以水墨为上品一样,这类小景也是园林中的华彩乐章。
编辑:royal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