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的景观:1920-1970年的丹麦园林-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几何的景观:1920-1970年的丹麦园林
[日期:2010-05-04]  来源: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作者:蒙小英 王向荣   发表评论(0)打印



    一.几何景观的历程

  1920-1970年,丹麦园林在这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将本土景观现代化和外来的现代景观本土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几何景观的园林风格,明显迥异于欧洲,甚至是北欧其他国家。几何景观是丹麦现代园林的关键特征,它的独特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北欧园林的代言,尤其是椭圆的词汇,在北欧园林文化的输出1中经常成为表征北欧身份的关键词。

  1.1 几何景观的探索:1920-1950

  20世纪20年代前后,受英国工艺美术园林影响,丹麦园林呈现出明显的建筑设计方式。景观设计师借鉴建筑师的建筑房间分隔方法,开始用绿篱和成排的树分隔和组合空间,积极探索植物形式和空间组合的关系[1]。布兰德特(Gudmund Nyeland Brandt,1878-1945)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1910-1920年间,布兰德特开始运用植物来创造直线型的空间组合。Ordrup的私家花园(1914,图1),布兰德特用双层绿篱围合出花园的用地,花园内5个明确限定的空间形成一个直线序列。Hellerup海岸公园(1912-1921)中直线型的月季花池和视景深邃的林荫道(图2),非对称的几何形组合,体现了线形单元的构图,空间高效利用而不乏诗意。20-30年代,布兰德特运用植物来创   造直线型的空间组合手法趋于成熟。Mariebjerg墓园(1926-1936)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墓园平面近似钟形,布兰德特用两个矩形和两条东西向干道,形成墓园的主要交通干线和空间结构(图3),简洁而明确。主次分明的方格形路网将墓园分隔成40个方形小墓地。较宽的一条东西向干道是机动车道,较窄的是步行的地路。直线型的空间组合方式和直线的设计词汇几乎贯穿布兰德特的所有设计(图4),方形则是布兰德特创造直线型空间组合常用的词汇,如Ordrup私家花园、Ordrup墓园、Mariebjerg墓园中明显显示出。

  20世纪的现代设计与几何形关系密切。30年代受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园林设计经常使用几何形。索伦森(Carl Theodor S?rensen,1893-1979)是丹麦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设计师。索伦森对几何形的兴趣源自柏拉图的美学观,相信几何形有一个美学效果。两次大战之间(1919-1938),索伦森尝试使用圆、正方形、椭圆和螺旋线的自由组合设计,发现了椭圆形的魅力。在1919年设计的夏洛特堡(Charlottenborg)的农场中,索伦森用不同高度的圆形树篱围合庭院[2]。从那以后,索伦森开始使用规则的几何形。卡普曼花园(Kampmann,1930,已拆毁)中索伦森探索了巴洛克花园中几何形进一步与景观融合的空间结构,以及文艺复兴花园中纯净几何形的运用(图5)。1931年索伦森在一栋护理楼前(Nurse’s Dormitory)设计的花园运用了螺旋线。克洛克花园(Klokkerg?rden,1937-1939)是索伦森运用椭圆组合的早期实例,显形的椭圆游戏场地和隐形椭圆所交集出的月牙形沙地(图6),形成动态的构图。

  40年代丹麦一些景观设计师继续进行用植物形成的各种几何形来组合花园空间的设计探索,从三角形,方形,圆形,椭圆到多边形等。A.安德森(Aksel Andersen,1903-1952)、英格瓦森(Ingwer Ingvwersen,1911-1969)和博伊(Georg Boye,1906-1972)在一段时间里曾用钝角,包括五边形和六边形来设计[3]。在赫宁公园(Herning park)中的纪念园(Memorial park,1947-51),博伊设计了6个六边形花园(图7)。鹅耳枥篱围合出六边形,每个六边形内植物内容和图案都各异。在N?stved的东部墓园(Eastern cemetery,1948-52)中,博伊还设计了24个六边形,呈S形排列。

  40年代中索伦森对几何形探索的成功,直接催生了50年代丹麦几何景观的形成。1945年完成的音乐花园(Musical Garden)方案,索伦森用纯粹的几何形,设计了一个他认为是自己画过的最美的方案。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和八边形,圆和椭圆,在准确的数学关系下显示出纯粹几何形的美(图8)。1948年的N?rum家庭花园(N?rum Allotment Gardens),是索伦森椭圆词汇运用的杰作。40个大小一致的椭圆形绿篱围合的花园,并置在地形起伏长满草的坡地上,在不变中创造出无限的变,是战后丹麦园林艺术的里程碑[2]。

  1.2 几何景观的生成:1950-1970

  布兰德特被认为是丹麦现代园林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成就奠定了丹麦现代园林的发展和现代园林设计传统的形成。他创造了植物对空间的塑造功能,认为植物有创造富于美感秩序与空间的能力,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他用植物创造空间组合的手法,影响了斯堪的纳维亚一大批的现代园林设计师,如汉森(Sven Hansen,1910-1989)、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1902-1971)和马汀(Gunnar Martinsson,1924-)。

  20世纪50年代,在超越布兰德特早期现代主义中的直线形式后,索伦森创造出了更有创造力的几何形:椭圆、圆形、螺旋线、多边形的艺术组合。赫宁博物馆花园(gardens in Herning Art Museum)中大尺度下多种几何形的并置,以及Sonja Poll花园(1970)中矩形与椭圆的相交和螺旋线的完美运用,使索伦森获得了“花园雕塑家”的美誉[4]。他创造的几何景观的设计词汇和句法也因之成为丹麦现代园林设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他在丹麦皇家美术学院的建筑学院(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t the 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的执教和设计实践,影响了一大批丹麦景观设计师。

  在布兰德特和索伦森的影响下,年轻的丹麦景观设计师不断地运用纯粹的几何形进行多种创作。汉森曾跟随布兰德特工作,其作品形式简单、充满宁静,方形是汉森设计的主要词汇(图9)。Glostrup北部墓园,汉森全部用方形设计。山毛榉篱围合的小墓地到冷杉小树林,外形轮廓都是方形。为丹麦建筑师尤根?博(J?rgen Bo,1919-)的住宅花园中,列植的纵横双排树与住宅形成一系列的方形空间。Glostrup县医院中的方形倒影池和花床,Hiller?d墓园中将正方形小空间布置在椭圆形主空间的一侧。

  受布兰德特影响,雅各布森也认识到植物可以作为建筑元素使用,也可以缔造浪漫诗意的空间。修剪整齐的绿篱、树篱,成排的树,在雅各布森的作品中常以直线形式出现(图10),成为分隔空间和创造空间流动的植物要素。

  M.克林特(Morten Klint,1918-1978)的设计形式和空间哲学深受索伦森的影响,莱恩斯公园的娱乐区(Lions Park,1970)显示了对椭圆的组合运用(图11)。但对形式整体感的强调,使M.克林特对修剪绿篱的运用和形态塑造,比索伦森更接近于雕塑的品质,同时也更强调形式整体感下空间的动态[5]。在位于Stavnsholt的假日小屋花园(1958)设计中,花园空间由两个一大一小的非同心圆限定,两个圆形之间种植绿篱和树。这两个非同心圆的形式,后来演变成克林特独创的回飞棒(图12)。

  Erik Mygind 设计的 Brndbyernes Haveby(1964)家庭花园,地形平坦,平面象是两串葡萄。一个大园为单元,里面有20-30户的花园,每个400m2,象一片片蛋糕似的。大圆由山楂篱围合,中心为停车场,从这有通往各户的小路。这些重复布置的大园(图13),有着和索伦森N?rum家庭花园相似的大地艺术效果。

  施密德特(J. Palle Schmidt,1923—)早期跟随A.安德森工作,受A.安德森对非直角几何形(钝角、锐角)运用的影响,施密德特早期也用它们进行设计。50年代的Trong?rd学校环境是他的一个转折点,开始放弃安德森的钝角和锐角的几何形,转向对方形的运用。在方形的错落组合中,追求空间秩序的美学表达。60年代设计的赫宁北部墓园和施密德特自己的花园中,明显体现出他对直角几何形的成功运用(图14)。

  韦斯特霍尔特(J?rgen Vesterholt,1927-1993)在游戏场设计中5个方形空间的并置,与布兰德特私家花园中直线形的方形组合类似(图15)。欧登塞大学、Ule?borg大学和Esbjerg墓园中也是一系列方形空间的线形组合。

  二.几何景观的特征

  2.1 词汇

  圆形、椭圆、方形(矩形和正方形)、六边形是丹麦几何景观中常见的几何形。圆形和椭圆是丹麦几何景观中最有特色的设计词汇,尤其是椭圆词汇,不仅对瑞士景观设计师克拉默(Ernst Cramer,1898-1980)和克拉斯特(Dieter Kienast,1945-1998),以及德国景观设计师卡尔?鲍尔(Karl Bauer,1940—)都有重要影响,而且在第二代景观设计师设计中经过分形的变化,产生出新的设计词汇,如M.克林特的回飞棒形式和S.I.安德松(Sven-Ingvar Andersson,1927-)的分形的椭圆(图16)。50年代后,矩形广泛运用,圆形和椭圆逐渐衰微。60年代末,圆形和椭圆微微复兴,但它们从未在设计中消失过。

  2.2 设计特征

  1920-1970年间,丹麦景观设计师创造几何景观的最具普适性的句法规则是用植物塑造和组合空间的建筑化方法与运用简单几何形的并置与重复来创造秩序。

  1.建筑化的方法:用植物塑造空间和组合空间

  布兰德特创造了丹麦现代园林中用植物塑造和组合空间的设计句法,但用植物(绿篱、树阵)(图17)限定空间的设计手法直到二战后才流行,成为丹麦景观设计师设计创作的基本语言。建筑师雅各布森是受布兰德特影响而较早实践的人。在1929年的未来之家竞赛中,雅各布森就把植物看作建筑体块,用绿篱和树篱形成了墙一样的竖向界面。借鉴建筑的空间塑造方式,他用植物创造出流动的花园空间,在那时的花园艺术中并不多见。

  O.挪加德(Ole N?rg?rd,1925-1978)在Albertslund南部住宅区的小区广场上,将四棵树分别种在方形的角处,创造出亭子般的空间。在T?rnby市镇厅广场上,O.挪加德用修剪的悬铃木树篱(图18)形成具有围合广场空间的“car-park”式停车场。在H?gan?s市镇厅广场和庭院(1961)的主入口处中,S.I.安德松运用了修剪的挪威槭树阵(图19),且每列树的树干都与庭院水池周围廊架的柱子准确对应,形成入口到庭院的灰空间。施密德特在海宁北部墓园中则用绿篱围合、分隔墓园和礼拜堂(图20)。

  2.秩序:布局的结构/几何形的并置与重复

  几何形的并置与重复所构筑的秩序是表述丹麦几何景观的重要特征,和形成丹麦现代主义园林简洁特征的重要句法。丹麦景观设计师们善于利用有规律的被精确划分的布局结构(如直线、格网),以及重复或相似的几何形来组织空间,在形体间创造出秩序。

  布兰德特擅长以直线形为布局结构,组合有明确限定的方形空间,创造线形的秩序。其晚期的优秀作品木桶花园,依然延续着这种直线的结构,将32个喷泉池分布在12个平行排列的斜直线上。

  索伦森经常运用格网和精确的数学关系为布局结构,Kalundborg教堂广场(1952),索伦森采用4.5x4.5m的方形单元,从一个递增到八个方形的组合,形成之字形的构图规律(图21)。Maltesholm城堡花园(1953)中,索伦森又重复使用了之字形的构图规律。音乐花园中从一到八边形的数列递增以及每个多边形间的3m间距,精确的数学关系是其布局的结构。

  雅各布森在花园和庭院设计中,经常根据立面的构图方式,形成一个模数单元(图22),构建空间和地面铺装的结构秩序。Munkeg?rd学校中,格子式的建筑布置,生成了17个方形和U形的庭院。庭院地面统一使用同一种石板,但石板具体的形式和构图有所不同,形成方形和U形建立的空间秩序中的细节变化。

  丹麦技术学院的规划中,O.挪加德以校园中心的山毛榉林荫道为统领校园东西两大部分的主轴,与林荫道平行,一些不连续的方形种植块也在强化沿林荫道方向的空间秩序(图23)。

  索伦森的N?rum家庭花园是以几何形的并置与重复来创造空间秩序的典范(图24),S.I.安德松 的Marna花园(1964)有它强烈的影响。S.I.安德松以大小相同和相近的圆形绿篱形成具有明确边界的“种植池”(图25),“池内”种植不同的花卉,形成一“池”一景。仿效于N?rum家庭花园中住户自行经营的花园效果,各池景都以大小相同的椭圆绿篱而统一。

  三.几何景观形成的美学背景

  丹麦几何景观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成熟是美学思想发生转变的产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园林对自然环境的崇敬和追求与自然环境的融和成为明显的特征。对诗意的花园设计的追求是这一时期(主要是二战前)园林的美学理想。植物常以自然的形式栽植,或是种植在田园般的风光中。植物作为诗意的表达,并不关心建筑的东西。花园与建筑是相互分离的,花园设计的理念是:花园应该有一个浪漫的氛围,与建筑的规整相对。

  二战结束后,人们有一段深刻的教训,如果人的本性不受约束的话,那么它将是不可靠的和充满危险的。于是社会强调以教育来形成、控制和培养人的本性,对人性的教育和可控制性被加强,个性的追求几乎完全被社团集体的需要所取代。

  战后的重建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使得美学理想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1950-1964年,比起前面的阶段,美学思想更多地强调工业的特色和人类的影响。从丹麦、欧洲和美国的园林中可以发现,花园艺术的意识形态基础是纯粹、简洁和强烈的形式,以及人工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对的和美的思想。修剪成立方体的灌丛和成排的树列,都昭示出建筑化和人类活动的印迹。70年代末时,种植设计才又重新获得自然的种植方式:如小树林和树篱墙。

  50年代,随着科学、工业化和技术的憧憬,对自然环境的崇敬和两次战争期间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已变得不那么必要了。建筑、花园被看作是相互作用的整体,花园不再仅仅是视觉的形式,花园作为一种人工的室外空间的功能要素也被考虑。建筑化的设计方式渗透到园林中,空间变得简单和利落,全由一些水平和竖直界面组成。句法是直角的几何形和连续的有节奏的或有意识省略的构图。在形式上的试验被形式的建造所取代。这种被控制的语言成了这个时代的语言,它在所有文化产品中出现[5]。铺装形式从圆形、多边形或三角形或矩形过渡到正方形,色彩也从有强烈对比效果的黑白色变成灰色系列,黄色和红色石材的铺装直到70年代才重现。

  丹麦景观学者Malene Hauxner教授认为,“这些作品虽以一种新美学语言出现,但这种新美学语言是被控制的,因而在理念中呈现出禁欲主义趋向,而在形式上则是建筑化的和生硬的,花园呈方盒子状,地面铺满石头,院墙做成西班牙式的。尽管这些花园的理念是不同的,但它们都是四面围合的,只向天空开放”[5]。

  四.结语

  1920-1970 年,丹麦园林经历两次重要的发展。第一次是1930年,通过斯德哥尔摩展,功能主义传入丹麦,功能主义的民主与平等思想极大影响了丹麦的大众公园和墓园的设计与建设。功能主义的传播,把现代艺术和设计对几何形运用的热情也引入了丹麦。丹麦景观设计师将本土上作防风之用的绿篱,与几何形的塑造相结合,开始了几何景观的探索。第二次是二战结束后,对人性的认识和控制导致了完全迥异于战前的美学理想,加速了几何形的景观设计语言的形成。50年代,“花园的功能是什么?”被提出,花园成为建筑的室外延续,是具有家庭活动、娱乐与休憩功能的和没有屋顶的室外房间。修剪成立方体或方盒子的绿篱、树阵,充当花园房间的界面和绿色屋顶。体现了人工控制性的几何形的设计语言在50年代发展成熟,成为丹麦现代主义园林的特色,也延续成丹麦现代园林的设计传统,贯穿20世纪的丹麦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向荣 林箐蒙小英.北欧国家的现代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蒙小英.艺术、功能和传统的共生——丹麦现代主义风景园林设计师C.Th.索伦森的作品.新建筑[J].2007(2):94-99

  3. Lund,Annemarie. Guide to Danish Landscape Architecture:1000-2003 [M]. Copenhagen: The Danish Architectural Press.2003.

  4. Waymark, Janet. Modern Garden Design:Innovation Since 1900[M].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2005

  5. Hauxner, Malene. Open to the Sky[M]. Copenhagen: The Danish Architectural Press. 2003

(原文刊登于《中国园林》)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