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名胜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日期:2007-08-23]  来源:http://www.fjms.net  作者:逍遥子   发表评论(0)打印



    编者按: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有九个行政村、5600多农业人口,与全国许多风景名胜区一样,也面临风景区农村和农民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以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根据风景名胜区工作的特点,积极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风景区的农村工作,并取得了实效。本刊转载“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同时,也希望各风景名胜区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寄来本刊,以供全国风景名胜区学习和交流。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推进西湖风景名胜区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现实基础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面积5904平方公里,素以秀丽清雅的自然景观和璀璨丰蕴的人文景观闻名中外。2002年9月,市委、市政府对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区和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新体制的建立为西湖统一保护、管理、经营和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明湿优势。“三区”体制调整后,两湖街道划归西湖风景名胜区托管,托管区面积4873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梅家坞村等9个行政村,九溪社区等6个社区,南山、金沙2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截至2005年底,西湖街道总人口2l882人,其中农业人口5642人。近年来,西湖风景名胜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连续五年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创造了优势条件,为“十一五”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和起点。

——经济稳步发展。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3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16元。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78元。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l0676元,比杭州市的平均水平高出3947%。

——旅游资源丰富。两湖风景名胜区目前拥有近百处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的景点近l00处,年均接待国内游客2200多万人次,入境游客100余万人次。所属各村更是地处景区核心地带,境内中国茶博物馆、周总理纪念室、灵隐寺、九溪烟树、满陇桂雨、龙井问茶、云栖径等自然与人文历史景观星罗棋布、风光秀丽,村庄与景点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实施杨公堤景区、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梅家坞茶文化村等重点工程建设,整修和恢复公园景点、厉史文化遗存80余处,有效改善了景区整体面貌,丰富了历史文化内涵,重现了两湖“一湖丽塔三岛三堤”的历史风貌,形成了“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两湖新格局,为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产业特色明显。西湖风景名胜区是西湖龙井茶原产地一级保护区域,盛产名扬海内外的西湖龙井茶,已有l200多年的历史,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于世,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加大了对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基地的保护和管理,现有龙井茶基地和后备基地保护面积为4592公顷,其中保护基地3286公顷,后备基地417公顷,已有龙井、梅家坞、满觉陇3个村建成市级茶叶示范园区,双峰等4个村建成市级龙井茶专业村。

——基础条件较好。梅家坞、茅家埠、双峰、龙井等村通过村庄综合整治建设,硬件设施明显改善,环境面貌实现了大提升、大改善,建筑风格更有江南典型的粉墙黛瓦特色,各种茶室、茶楼、茶庄遍布村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展示出一幅江南山水之乡传统民居风貌与茶文化历史融为一体的立体画卷。完成梅家坞、龙井等7个村的自来水改造工程,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组建了西湖街道执法中队,在梅家坞等游客较多的村成立常设管理机构,提升了“景中村”管理水平。“十五”期间,梅家坞村被评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梅家坞、双峰等村先后荣获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市级“园林绿化村”、市级农业旅游(休闲观光)示范单位、“十佳”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等荣誉。

    尽管“三区”体制调整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基础性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由于景区地理环境限制,产业规模难以拓展,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发展不平衡,“景中村”管理离景区环境保护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社会事务管理部分行政职权因现行法律法规上的障碍而未能到位,撤村建居后续工作难度较大,村(社)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素质、自我发展能力总体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总体要求

    “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以改善村容村貌、加强景中村管理为着力点,以做强西湖龙井茶品牌、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为重点。以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注重统筹兼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公平和农村文明进步,把西湖风景名胜区农村建设成为秀美、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协调发展。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景区保护管理,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不影响景区旅游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大力拓展发展空间,为更好地实现景区保护提供支撑。

——以人为本、发展为民。以群众满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正确与否的标准,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全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根据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不搞一刀切。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式、新方法,抓好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

——量力而行、务求实效。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严格标准,又切实可行,不盲目攀比,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群众主体、政府引导。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群众为主体,开展民主协商,不搞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既发挥党委、政府在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更充分发挥村组织和村民的主体作用。

(三)主要目标

    到2010年末,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产业优、农家富、乡风好、景区美、百姓乐”的总体目标,把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杭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主要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加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到2010年达到16万元。

——村容村貌整洁优美。按城市示范村标准全面完成农村环境整治建设,村庄整治率达100%,80%以上村庄达到小康示范村要求;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垃圾收集率达l00%,无害化处理率达l00%。区级卫生村达到100%,省、市级卫生村达50%以上。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实现户户通自来水,生活污水纳管率、污水总体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95%以上;实现农村通讯、广播、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全覆盖,普及现代远程教育,所有的村建成信息服务点,市、区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上网率达到100%。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农村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行免收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形成,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到2010年,应保农民参保率达到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100%,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比例达到l00%;农民培训覆盖面100%,实现景区村民充分就业。

——民主建设不断深化。农村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建设有新提高,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能力明显增强,人民调解组织更加健全;村级领导班子更加团结有力,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到2010年,100%的村达到市级“民主法治村”标准。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全面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到2010年,80%以上的村达到市级文明村的要求,全面推行墓葬调查清理工作,实施逐步外迁或就地深埋。

二、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四)加强西湖龙井茶品牌建设。严格执行《杭州市两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依法保护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茶地面积,加强西湖龙井茶品牌建设、保护和管理,加大低产茶园的改造力度,完善茶园基础设施,推广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到2010年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并逐步向绿色和有机茶方向发展。加强西湖龙井茶保鲜、贮运的研究,提高西湖龙井茶生产、贮藏科技水平,提倡西湖龙井茶传统手工炒制工艺,保持西湖龙井茶品种特性和提高茶叶品质。鼓励西湖龙井茶生产加工企业创省级著名商标和省级名牌产品,到2010年省级著名商标和省级名牌产品各达到3个以上。积极做好西湖龙井茶品牌展示和宣传,充分利用各种茶博会、农博会、推介会的平台,组织西湖龙井茶企业参展和宣传,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继续推广二维条码防伪标识、西湖龙井茶专卖店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加强对各茶叶生产销售单位、流通环节的全面监管,维护西湖龙井茶的品牌信誉。

    (五)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充分利用西湖综合保护的成果,发挥西湖风景名胜区丰富的风景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不断延伸西湖龙井茶产业链,提高加工的附加值,从种茶变成“泡茶”,从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休闲观光产业。大力发展以西湖龙井茶为特色的集休闲垂钓、品茗赏桂等体验参与为一体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以西湖龙井茶为特色、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中心、向梅家坞、上香古道、龙井、满觉陇等方向辐射延伸,积极打造梅家坞茶文化村、“翁、龙、满、杨”茶桂旅游休闲区和双峰、茅家埠茶文化教育活动区三大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根据不同村庄的特色进行旅游资源的发掘,利用景区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优雅秀丽的景色、民风民俗、民间乡土工艺、民间美食、杭州丝绸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往从事观光、体验、娱乐、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建立完善旅游服务、产品质量等规范标准,开展旅游示范点考核评定,提升旅游品质,打造乡村旅游金字招牌。

三、推进村庄整治工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六)推进村庄整治工程。按照西湖综合保护和“百千”工程规划要求,逐步推进村庄整治工程。积极推进灵隐景区、龙井八景、莲花峰整治工程,存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完善游览系统和设施,加快新农居点公建配套项目建设。完善市政环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梵村、九溪等村的改水工程,继续推进农村改厕、截污纳管、雨污分流等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九溪、满觉陇、杨梅岭、翁家山等村的村庄整治,提升新农村环境档次,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

    (七)全力实施拆违工程。按照杭州市“百年内全市无违章”和景区保护的总要求,加大对违法建筑查处的力度,全力遏制违法建筑的滋生蔓延。深入开展“执法服务剑村”活动,做到查处与预防并举,强化违建巡查、前置管理,建立健全24小时防违控违巡查机制,定岗、定人、定区域,明确工作职责,逐步形成违建处理“绿色通道”,同时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依法拆违,有情操作”的工作方法,确保拆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景中村”管理水平(八)创新“景中村”管理机制。整合各种管理资源,确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方式,加强联动,形成整体优势,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管理效益。通过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综合执法管理能力,逐步实现综合执法。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把景区绿化养护、卫生保洁等工作逐步推向市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积极倡导开放式和参与式管理,在“景中村”环境、治安、卫生、文化等方面提高村民的参与程度,使景区的保护和“景中村”的发展落到实处。

    (九)加大“景中村”管理力度。结合数字化景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坚持管理“零容忍”,以巩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成果为载体、以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创建“平安景区”、5A级景区等为契机,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全面进行排查,依法查处破坏风景名胜资源行为,加强“景中村”的环境卫生管理和森林防火工作,严厉打击野导拉客、无证经营、强买强卖等不文明现象,全面落实从严、长效、精细、民本的长效管理要求,使“景中村”管理提高到新水平。

五、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十)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认真做好西子湖幼儿园、西子幼儿园拆复建、长桥小学整治和西子湖小学的扩建等工作。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努力探索名校集团化办学新模式,积极实施小班化教育,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结合两湖和西湖龙井茶文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平价教育的需求。
(十一)健全医疗卫生体系。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农民健康体检”三个专项资金,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区、街道、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一中心、六站点”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医疗救助为辅、其它医疗保障为补充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人均筹资额逐年提高。加强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防治。
(十二)加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全面实施计划生育部分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健全农村计划生育管理网络,深化计划生育服务,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任务,积极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十三)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按照“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的要求,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比例,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员实行社会救济。认真落实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募集资会和实物,完善配套援助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实际困难。
(十四)繁荣农村文体事业。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以“健全一村一社一队伍,坚持一月一活动”为目标,加强各村文体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做到村村建有老年活动室、健身点、图书室,构建起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服务方便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
(十五)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加强“菜篮子”、“三绿”工程建设和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积极实施农村食品放心工程,着力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全面推行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制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区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十六)加快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通讯、广播、有线电视、互联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点,以科技促发展,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普及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的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
六、实施素质培训工程,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十七)全面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对村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全面推进西湖风景名胜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加强对农民转移就业和农村实用新知识、新科技培训,因地制宜开展有景区特色的农家茶楼经营管理、西湖龙井茶的栽培、采摘、加工、贮藏等技术、园艺花卉、餐饮等知识技能培训,培养有一技之长和一专多能的新型农村劳动力人才。完善龙井茶科技示范户评选奖励办法,加强科技应用引导力度,健全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和基地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十八)推进农村新风尚塑造工程。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村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围绕“健康、文明、和谐”主题,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双建设、双整治”、“双千结对、共创文明”活动,推进市级文明村建设,大力倡导环境文化,开展环保知识培训,引导村民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生态观,树立“保护山林,为子孙造福”、“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增强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意识,培养崇尚文明、讲究卫生、诚信待客的良好习惯,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七、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十九)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有关精神,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妇联、共青团的作用,加强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的党内生活机制、党员管理机制、党员学习机制、党员经常性教育机制、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党内民主参与机制、党员“进出”规范机制、考核评估机制、党员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网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二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村务公开为载体,不断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广泛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深化民主法治村建设,引导村民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开展生产生活、依法维权观念,培养和增强村民参与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的能力,了解和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八、深化各项改革,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二十一)深化撤村建居工作。根据两湖风景名胜区的实际,进一步巩固深化撤村建居成果,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坚持条件,严格把关,对于具备进行股份制改革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全面核实集体资产底数,妥善处理债权、债务,明确集体资产权属关系的基础上,制订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的具体政策和操作实施方案。依法组织实施股份制改造。
(二十二)加强对集体经济的引导和管理。在坚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出台配套的政策与措施,积极鼓励、支持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项目的拓展,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拓宽发展思路,利用景区旅游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积极发展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旅游服务业。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税源结构好的优势项目,整合现有农村集体闲置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引导他们利用资金充裕的优势,选准项目、异地投资,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二十三)创新农业经营制度。提高村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各类农民专业组织,积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茶叶行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大力推广“公司+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广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
(二十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推进政事、政企分开和行政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程序、行政决策机制和重大决策事项报告、决策跟踪反馈、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决策、咨询、调节、监督、提供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职能,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信息,搞好社会治安等为农民服务。
九、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二十五)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区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西湖街道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机制。
(二十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区级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的长效机制,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辐射农村、惠及农民。区相关部门要掌握信息,做好涉农项目申报,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西湖街道要根据自身实际,把新农村建设列入街道财政预算的重点,制订政策措施,确保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逐年递增。
(二十七)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景中村”经济发展、管理、村庄整治、社会事业发展、两湖龙井茶保护、旅游发展等重点专项规划,提出具体、明确的年度或分期实施计划,形成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二十八)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量化指标体系,推进考核管理科学化。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检验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对任务完成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分类考核,奖优罚劣,切实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二十九)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以高涨的热情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多渠道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使各类资源、资金要素得到有效整合。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农村进行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格局。
“十一五”时期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阶段,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把西湖风景名胜区农村建设成为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领头雁、示范点!

 

编辑:adm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