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胜 → 遗产要闻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高级搜索 |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高峰论坛武夷山倡议书》发布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09年12月4日,"中国武夷山世界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在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开幕,来自世界遗产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的领导,国内遗产地的同志以及媒体记者约160多人,就当前我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共同发布了《中国世界遗产保护高峰论坛武夷山倡议书》。 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丹青宣读了《中国世界遗产保护高峰论坛武夷山倡议书》,与会代表鼓掌通过了这一宣言,并纷纷在宣言签名处签名。
![]() ![]() 以下是《中国世界遗产保护高峰论坛武夷山倡议书》全文: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高峰论坛武夷山倡议书 (2009年12月4日) (初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留下了丰富而瑰丽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受到岁月的侵蚀或遭到人为的破坏,甚至濒临消亡的危险。为保护好这些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共有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和重视。经过37年的不懈努力,"世遗保护"这一崇高事业已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发展。截至2009年6月,全世界已有148个国家和地区的891项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事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在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四位全国政协委员倡议下,我国于当年12月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从1986年开始世界遗产项目的申报。由于我国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20多年来,这项事业在中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我国已拥有38项世界遗产项目,居世界第三位。我国已成为令世人瞩目的遗产大国。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在管理、立法等方面还有许多与"世遗"保护国际公约不相适应、不够完善的地方,一些地方仍存在着"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建设性破坏、过度旅游带来的破坏、保护不当造成的破坏,以及管理不力造成的各类突发事件,仍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威胁着世界遗产的安全。 在中国"世遗"保护即将走过25年之际,我们聚首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总结我国"世遗"保护与管理的成绩和经验,并就当前我国世界遗产保护、非物质遗产保护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在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并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之付诸实现: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和"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处理好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认真编制和修订好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发展规划和重点景区的控制规划,重视世界遗产周边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呼吁并推动国家尽快制定有关遗产保护与管理的专项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监督制度,将我国"世遗"保护与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大全社会的支持力度。 三、重视发挥专家的咨询论证作用,加强世界遗产科学研究工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保护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创新方式和手段,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不断提高我国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水平。 四、搭建交流与沟通平台,密切联系,互通信息,切实加强各遗产地之间的合作,共谋促进中国世界遗产地整体发展和保护工作的新途径。营造和谐的世界遗产地,正确处理遗产地与相关单位的各种关系,促进世界遗产地在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对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遗产保护意识。借助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良好契机,提升宣传展示水平,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国,感知中国的秀美山川,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内容: 专家聚首武夷山研讨世界遗产保护——世界遗产保护高峰论坛4日在中国武夷山开幕
编辑:Aggie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