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在中国--青城山与都江堰-遗产要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世界遗产在中国--青城山与都江堰
[日期:2011-01-20]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青松 整理   发表评论(0)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   由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与北京元纯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世界遗产在中国》,历经七年拍摄制作首次以高清纪录片的方式,系统、集中地展现了中国2008年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33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世界遗产在中国》共33部,38集(其中有些节目是上下集),内容涉及国内顶级水准的自然和人文景观33处,包括4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遗产、3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22处文化遗产。展现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舞音乐……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部展示中国世界遗产的百科全书。

   《世界遗产在中国》项目集合了中国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国际化的视角,对中国的自然文化和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进行了一次最具权威性、系统性、科学性的介绍与诠释。为了保证影片质量,制作方投入了2660万元人民币,还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国内外纪录片创作人员;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清(HD)制作技术;运用航空拍摄、水下摄影等多种特殊拍摄手段。据不完全统计,七年来,先后有超过两百人次的创作人员深入到中国的33处遗产地(项目),采访专家学者等近300余人,行程十万公里,拍摄素材约5万分钟。这个项目成为了中国纪录片史上制作时间跨度最长、制作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创作活动。

  《世界遗产在中国》将中国灿烂的自然文化遗产首次以系列纪录片的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集中展示,是向世界敞开一个个东方文明的窗口。也力图激发观众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使观众对于中国的世界遗产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而是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自觉地保护中国世界遗产,以及其他风景名胜。

都江堰地区

    以下是《世界遗产在中国--青城山与都江堰》的文字部分:

  这是中国西部富饶的成都平原

  水,遍布在城市和乡村

  是平原最生动的表情

  和息息相关的命脉

  水,为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历史

  水,为这里创造了无尽的财富

  水,为这里带来了天地的灵气

  和永恒的凝聚力

  水 来自成都西北部的岷江

  一座修建于2250年前的水利工程

  将丰富的岷江水引进了平原

  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

  充满着东方哲学和智慧色彩

  直到今天还在源源不断地为成都平原创造着奇迹和世代富饶

  --------------------------------------------------------------------------------------------------------

  公元前4世纪末

  大一统前夜的中国

  正处于战国诸雄对峙激烈兼并的大动荡之中

  当时中国北方的霸主秦国君臣正在为统一华夏进行着一场历史上著名的辩论

  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得蜀则得楚 楚亡则天下定矣”的军事主张

  在公元前316年

  举兵灭掉了蜀国

  公元前280年的秋天

  秦灭蜀30年后

  大将司马错在蜀国的首府成都齐集10万人马

  以1万艘战船的浩荡之势

  从岷江上游出发

  顺水进入长江南下东攻楚国

  实践自己借岷江之势攻楚的军事思想

  然而在夺取了楚国的商于也就是今天的重庆涪陵之后

  军队却因为粮和兵马不能及时补充在商于陷入了瘫痪

  无法继续深入楚国

  这次战争的失败

  暴露了秦国利用蜀国作为攻楚跳板的缺陷

  公元前272年

  30岁的秦国人李冰奉秦昭王之命一路艰险来到蜀郡担任郡守

  按照秦国的耕战文化和司马错的军事思想

  这位青年郡守要把自己的属地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

  所以把岷江改道引水经过成都

  使其真正成为一条战争补给线的计划实施

  最终历史性地落在了这位新任郡守的肩上

  上任后的李冰沿岷江而上 直抵岷江源头

  行进700多里

  开始了水情勘察工作

  怎样才能让岷江水持续而又稳定的经过成都

  使航道畅通 同时又要在洪水季节控制水不能危害平原的城市

  修建一个引水和控水的工程成为了李冰思考的重点

  经过考察 李冰选择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

  以锁住岷江的咽喉

  这一年 李冰率数万民工在岷江河岸边开始动工

  工人们用片编成笼 笼内塞满卵石 然后通过渡船运输到江心

  用整整四年的时间在岷江江心建起了酷似大鱼之嘴的分水堤

  当江水流至鱼嘴时 自然分成了内外两江

  其中内江为饮水河 也就是岷江改道通往成都的工程

  在这时 李冰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

  岷江水在座落于成都平原西北的湔山前嘎然而止

  这座大山成为内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

  而湔山又是江水流入平原的必经之路

  怎样才能把水引入成都平原呢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

  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

  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

  要把大山劈开 就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旷日持久地凿打

  如果只用这种方法凿开湔山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

  而秦国的统一大业却迫在眉睫

  李冰相处了一个奇妙的方法

  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

  民工们先在湔山虎头岩岩面上架起了大量柴点火燃烧

  一直烧到岩石发红 再用冰凉的江水一瓢瓢泼上滚烫的石面

  经过热胀冷缩岩石崩裂疏之后民工们才腰系吊绳登上虎头岩挥锤凿打

  这一来便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

  光阴荏苒历经8年 湔山终于敞开胸怀

  虎头岩的山体分开了一条宽20米的水路

  工程的关键部分航道入水口的建成使岷江水进入了平原

  后人为了纪念李冰的奇思妙想 把这个入水口成为宝瓶口

  从此 汩汩清流从宝瓶口奔涌而出

  永久性地灌溉着成都平原

  公元前256年历时14年之后

  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都江堰 建成竣工

  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

  公元前223年

  秦国率百万大军从成都顺岷江而下进入长江

  势如破竹一举灭掉楚国 并在两年后统一全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王朝-秦

  2000多年后的今天

  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都江堰历经沧桑的朴素外貌与沉着流淌的汩汩清流

  这座最初以战略航运为目的修建的水利工程在完成了当年的统一大业之后

  依然发挥着分洪减灾和灌溉兴利的作用

  向世人展示了它不可思议的水利哲学

  和灵动悠远的灿烂文明

  为什么中国古人因为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水利工程经历了2000多年至今仍能被现代人使用

  工程中的设计有着什么样的奥秘

  李冰当时把都江堰工程的修建选择在岷江河流的弯道处

  依据弯道的水流规律把江水引入都江堰工程的主体

  都江堰工程又分为三大部分对水进行处理

  鱼嘴分水堤 宝瓶口 和鱼嘴分水堤尾部的飞沙堰

  面对滚滚而下的江水 首先由鱼嘴分水堤把江水分为内外两江

  平时六成江水分入内江 以保证成都平原的航运灌溉

  夏季洪水到来时 则利用弯道动力学的自然规律

  将六成以上的江水泻入外江主流而后汇入长江

  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涝之灾

  同时内江最终入口宝瓶口如同约束狂野江水的瓶颈

  控制着多余的江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

  转而从飞沙堰溢入外江 做到2次分洪

  不仅如此 今天全世界水利工程都为之困扰的泥沙排放问题已在都江堰工程中得到了最为精妙的处理

  在鱼嘴分流的地方 内江处于凹地 外江处于凸地

  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 表层水流流向凹地 底层水流流向凸地

  因此随洪水而下的砂石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

  分沙之后 仍然有部分泥沙流向内江

  江水直冲水底崖壁

  这时河道又利用江水直冲水底崖壁而产生的漩流冲力

  再度将泥沙从河道侧面的飞沙堰排走

  洪水越大 砂石的排除率越高

  最高竟可达到98%

  都江堰工程这巧夺天工的三大部分首尾呼应 互相配合

  成功的做到了防洪排沙

  它所蕴含的精湛水利原理使都江堰工程充满智慧

  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典范之作

  都江堰建成后 李冰还定下了每年维修河道的制度

  政府组织民工每年利用枯水季节清理河床

  清淤时必须要挖够深度 以什么深度为标准呢

  李冰当时在宝瓶口前的河床底埋下了石马

  每年淘滩只要看见石马深度就够标准了

  到了明代 石马又改成了更加坚固的卧铁

  同时在岁修时 还要调整飞沙堰的高度

  确保飞沙堰既能排沙又能泻洪

  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历经千年至今还被奉为治水经典

  为人们所使用

  从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开始 中国人就知道了以疏导 而不是堵塞的方式治水

  崇尚顺应水性的自然

  后来战国时期道家学说创始人李耳所主张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被更加明确的体现在同时期李冰的建堰治水过程之中

  成为治水的最高准则和思想灵魂

  与现代西方水利工程思路不同的是 李冰并没有使用高闸大坝与江水硬性抵挡

  而是采用柔性结构的竹笼卵石以柔克刚

  并且充分的利用了河流的弯道崖壁的角度所形成的冲力

  自然地控制着水量和水流方向

  工程的建设与自然的规律达到了协调统一完美结合

  由于工程不追求一劳永逸 取材因陋就简

  所以每年的岁修又使都江堰实现了持续更新

  体现了因势利导朴实无华的东方思路

  但是也因为用料简陋 后来曾有人想要改变工程的用料

  元代肃政廉访史吉当普在鱼嘴这一关键部位铸成16000斤的铁龟

  明代地方官施千祥又以铁牛镇守鱼嘴

  但是都被洪水冲走以失败告终

  直到明代御史卢翊巡查四川考察水利时提出了

  只有李冰竹笼岁修的古法才符合以柔克刚的自然规律

  更值得一提的是 都江堰的设计 从鱼嘴的无坝引水 到整个平原的灌溉

  都采用了又口无闸的自动分水方式

  水以自然的行进方式 一分为二 二为分四

  在广袤的平原上形成了密如蜘网的自然渠系

  水通过宝瓶口持续稳定地流入成都平原

  灌溉的便利使辽阔的乡村五谷丰登

  人们在栽种粮食的同时

  还利用多余的水来蓄塘养鱼

  水又做为动力带动水轮 水磨 和水碾

  用来加工各种农产品

  农业不断发展 手工业也得以繁荣

  自古喜欢栽桑养蚕的蜀地农民在蚕茧丰收后

  办起了缫丝作坊

  从汉代起蜀锦就久负盛名

  蜀地所产的漆器和金银器也十分精致 不仅畅销国内

  还经南方丝绸之路远销到了印度和地中海各国

  都江堰的建成 畅通了从成都出川的水路

  西南乃至更广阔地域的资源汇聚到了蜀国

  从现在发掘的汉砖上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成都的繁华盛景

  引入成都的两条岷江水流府河 南河上来往穿梭着全国各地的船只

  沟通了长江上下的万里黄金商道

  从都江堰建成开始

  秦朝到西汉的400年间

  蜀地经济空前繁荣 人们丰衣足食 盆地之内犹如天之府库

  物资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

  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

  以至于后世的历代王朝都把成都平原视为重要的战略和粮食基地

  公元207年

  27岁的诸葛亮就在他那篇著名的《隆中对》中为三顾茅庐的刘备分析天下形式

  热情洋溢地描绘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的景象

  力劝刘备定都民殷国富的成都 以实现帝业

  诸葛亮认识到 都江堰市富庶天府的源头

  派出大将马超率1200多人前往都江堰参加岁修

  并在当地设立官员专管都江堰事务

  而就是从三国时期开始 都江堰有了延续至现代的堰官制度

  经过汉代之后400年的发展到盛唐之时

  成都已有92万人口 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

  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名的繁华都市

  都江堰建成400年后

  公元143年

  一位身着长袍的百岁老人 长途跋涉 来到了都江堰西南侧的青城山

  在这座环境幽静 满是碧树苍松飞泉流瀑的山中留下

  于山林溪涧之中开始了静静思索

  他将毕生学习修行的黄老之学吐故纳新之后

  在当地传播 创立了天师道

  也就是中国唯一的自创宗教 道教

  这位相传最后羽化山中的老人

  就是道教的开山鼻祖 张陵

  后来道教从这里开始 传遍全国各地

  如今在张陵修道的青城山上 还可以看到去多带有道教色彩和风格的建筑

  道观完全依造自然地理环境而建造

  上下重叠 错落有致 并都以三 为建筑构思

  体现了道家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宇宙乾坤观念

  建筑上布满的绘画和浮雕装饰 表达了道家清净无为 健康长寿的思想

  在张陵修行的天师洞大殿前 还刻有象征阴阳乾坤 五行八卦的太极图

  这张图表现了道教崇尚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张陵使战国时期老子崇尚自然地思想在蜀地开宗明义 源远流长

  而青城山作为道教的发祥地 世代香火缭绕 文人香客络绎不绝

  成为世代道教圣山

  历代许多著名道士在青城山隐居修行 传宗开派

  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道教文化

  道家强调修身养性 延年长寿

  为寻找长生不老之法 道士们经常采集各种药材

  放在炼丹炉中焚烧 希望炼出长生不老的丹药

  公元8世纪的中

  一名叫做清虚子的道士经常寻找各种古怪的配方 炼制丹药

  在一次使用硫磺木炭和硝石作为燃料炼丹时

  发生了一场意外爆炸

  这次爆炸让中国人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就掌握了制造火药的技术

  植被丰富的青城山 不仅是道教的圣山

  还拥有730多种木本植物 和大量珍贵药材

  吸引了许多道士前来悟道养生

  唐太宗时代道士孙思邈来到了青城山

  他在这里采集了大量药材 研究了解各种药性

  撰写了医学着作《千金方》

  因为这本至今仍然是中医必修的典籍 孙思邈被后人成为药王

  道教文化吸取蜀文化滋养的同时 还与蜀文化相通相融

  蜀文化以水为脉 道教也崇拜水

  在道教的最高神灵三官中 除了天官和地官以外 就是水官

  与世界其他宗教不同的是 道教强调顺应自然地同时 要改造自然

  天府源头都江堰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和李冰建堰的科学精神

  正是与道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因此都江堰的创建者李冰 又被道教尊崇为清源妙道真君

  成为宗教和科学的完美结合

  为纪念李冰 人们在湔山上修建了二王庙

  朝朝暮暮 钟鼓钹磬伴随着江水轰鸣

  清朝咸丰年间 道士张孔山在二王庙修道

  他常年在岷江岸边古堰身旁 聆听着变化万千的岷江水声

  尽毕生古琴研究所得 谱出了一首将道教音乐推向极致的古琴曲《流水》

  被世界视为东方音乐的杰出代表

  岷江之水在崇山峻岭之中千回百转 汇万千小流成大江

  时而空灵 时而狂野

  古老的都江堰与热情的江水浑然一体

  旷古不变地停留在山水之间

  以它朴素达观的东方精神 凝固成为人类和地球

  永恒的记忆。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