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规划设计频道 → 经验交流 |
|
造园与绘画相通
日期:2008-08-27 来源:《时尚家居》 作者:梁明捷 我要评论()
中国传统园林与诗词、书法、绘画统称为"四艺",四者其实互通。 画家土爷,凭借其深湛的传统绘画造诣和独特的艺术审美眼光,很快就找到造园与绘画之间的共通点。 忽开忽合忽张忽弛的空间构成 画家造园,古已有之。其中存世的经典要数清代石涛的片石山房和个园。片石山房曾被著名的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称为"人间孤本",而个园则是按石涛的画稿组成了四组不同的意境,"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两园均为意境至上的作品。 中国画的构图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土爷则在私园里体现了这种忽开忽合、忽张忽弛的构图手法:入口庭园空间穿插,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中部庭园则舒展平缓,弛而不张;中国山水画长卷运用的是"散点透视",土爷则在私园里体现出多空间、多视点、步移景易的空间序列:在入口处以幽暗的藤萝水榭作为序列的开始,视野极度压缩,水池曲折含蓄,平台亲水,疏竹依依,水声淙淙,小径尽头有巨石榕树障路,视线一度受阻,绕过巨石,空间豁然开朗,达到高潮,峰岩耸立,盘礴深厚,碧流深潭,草甸蜿蜒,有万物竞相争春之意趣,最后,穿过曲折石径,转入竹苑纵深处,到达序列的尾声;中国山水画也讲究平远、高远、深远的层次变化,土爷则在私园里强调空间的景深处理,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均可获得多个层次的画面享受;中国画的画石法讲究"石分三面",土爷的理石则讲究阴阳背向,主从分明,左顾右盼,前后呼应。 山林之岳的美学意境 土爷的审美观源于士大夫美学。古之士大夫美学主张"富贵者之乐"和"山林者之乐"兼得。土爷做事,体现了一种"富贵者之乐"的人生观和积极进取的入世之道,而土爷造园却更多地体现出"山林者之乐"的人生观和闲散隐逸的出世之道。 其私园无论是入口水榭、三步桥、亲水平台,还是大型壁山、大草坪,处处都渗透着天人合一,师从自然的道家思想。同时,土爷的私园又隐喻着佛家的境界:水源并非通常的流瀑,而是从布满苔藓的主峰顽石上渗透出来。峰旁一株盆景松,昂然斜插于半空,蟠曲苍翠,仿佛是再现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主峰对座有一鲤鱼石,做平卧状,据说是供高僧听瀑坐禅之用。中部大草坪有一菩提树,树下散点腊石,亦藏亦露。在法与创造的关系上,清代石涛造园强调"圣人无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主张创造性。而土爷造园则与石涛造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土爷造园之"无法"体现在入口水榭处采用PVC结构(通常这种材料在建筑上仅作为给排水的用途),在这里恰恰能够营造出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气氛;土爷造园之"无法"也体现在入口水榭巧用藤萝植物,长须垂地,错综交织,影随风动,创造出"虚空"的意境,以取代传统的实体建筑;土爷造园之"无法"更体现在主景石山的经营,石山并非水泥砌筑,而是依土成冈,壁下寒潭,溪傍乱石,水中洲渚,均得意随形,正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土爷造园之"无法",还体现在植物配置上,以水葱陪衬池中顽石,以福建茶(通常做规整式绿篱)散布于水澳浅岸,以古松、冷水花、肾蕨衬托散尾葵,处处出奇不意,却又和谐统一。 然而,土爷造园也并非"无法"。入口以PVC管围成画框把腊梅翠竹、青石老藤框入其中,传统园林谓之"框景";入口水池中央放置迎宾卧石,衬以灌丛,传统园林谓之"对景";三步石桥与木平台左右逢迎,相互因借,传统园林谓之"借景";泉水从顽石上飞流直下,忽又断流,隐于卵石滩岸之中,这种似断非断的手法,传统园林谓之"隐其源";对于主景壁山,土爷不做叠石,先安山脚,堆土成冈,山前一泓深潭,奇石驳岸,不费功夫,尽得余情丘壑、咫尺山林之妙,传统园林谓之"掇山之始,构土成冈"。对于一位没有受过专业园林设计训练的画家而言,能暗合如此正宗的园林技巧,实在是令人钦佩。 土爷造园无疑与其性情有关。与土爷交谈,往往是片言只字已在千里之外,洋洋洒洒,漫无边际。这种跳跃的、省略的、断续的、却在某种意义上关联的伊瑟尔式思维,文学上谓之"意义空白",绘画上谓之"松",传统园林上则谓之"虚",它们都在意境生成中起着关键作用。观土爷造园,则处处体现这种"象外之虚",一切都仿佛需要感悟和想象才能领略。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