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性的再定义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规划设计频道理论探索  rss订阅
      高级搜索 
城市性的再定义
日期:2008-09-01     来源:《2008中国景观设计年刊》     作者:俞孔坚   我要评论()



  一、走向灭亡:城市性的历史

  我最近做了一次长途旅行,遍览了数千年城市的历史,跨越了数千里的景观,从加勒比海岸到太平洋,历经了低地与高原。

  在这次旅程中,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一类人是普通、谦逊的,但却是健康、多产的,并且依然生机勃勃;另一类则是特殊、高贵的,但却是扭曲的、已经死亡的城市贵族。在玛雅文明中,那些城市的统治者们通过切断手指、压扁头盖骨这种扭曲的方式来彰显他们的权威和高贵的血统。直到上世纪初之前,中国的少女们还被迫“裹脚”,以便能够嫁入豪门,成为“城里人”,那种正常的“大脚”姑娘则被视为粗俗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体验到了两种不同的景观:一种是朴素、真实的,饱含了辛勤的劳动,繁荣至今;另一种则是宏伟的、壮丽的,如海市蜃楼一般,但却都已成为废墟,包括古罗马的城市、玛雅的城市,还有被焚毁的中国圆明园。这些已然为废墟、却曾辉煌壮丽过的特殊的城市和景观,都是由那些扭曲的上层阶级、在所谓的上层文化价值观指导下建造的。

  我认真地思忖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第一种属于下层文化,充满了乡土气息,它是隐形的,鲜见于历史教科书中,但正是他们才领悟到了生存的艺术,并创造了真正的景观和充满生机的真实世界;而另一种是所谓的上层文化,来自于城市,历史上声名显赫,他们根本不懂得生存的艺术,纵情于享乐与装饰,创造产生虚假的景观和虚假世界,最终走向灭亡。

  不幸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和景观的设计都是由上层阶级来完成的,之后这种城市设计的艺术便沉缅于所谓高尚文明的浮华装饰、纪念碑式的建筑以及“人间天堂”般的花园之中。而现代的城市设计,从理论到实践,仍然还是基于来自希腊、罗马、玛雅以及中国古都等城市废墟中的经验。学生们所学的是为了继续建造腐朽,而不是为了生存。

  二、从“粗野”到“城市性”(Urbanity)的运动以及生存的挑战

  每年,中国13亿人口中的1%都会涌入城市,从“粗俗”的乡下人变成“高雅”的城里人。20年内,全国65%的人口都将生活在城市。城市性和城市价值观的传承不仅改变了城市本身,而且也影响到了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自由奔腾的河流被大理石包裹成笔直的沟渠;充满野趣的湿地变成了光鲜的池塘和喷泉;自由生长的灌木被连根拔起,转而被替换成修剪整齐的装饰植物;乡土的野草则被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的常绿的外来草坪所替代。

  在当今中国这股“城市化妆运动”的大潮下,城市设计逐渐迷失了方向,转而追求毫无意义的风格、形式以及华丽的异国情调。如今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重现“花石纲”的造园工程、挥霍钢材的鸟巢、华丽而骇人的CCTV新楼、不惜浪费大量能源的国家大剧院等等。所有这些城市的标志物,都折射出从那些消失的所谓上层阶级那里所继承的腐朽的价值观,而这些只会加速生存环境的恶化。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1%,但却只拥有世界上7%的耕地和水。全国662个城市中,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而且没有一条城市内或城市外的河流不被污染。中国的西北部沙漠化趋势已经迫在眉睫。在过去的50年中,中国50%的湿地都已消失,地下水水位每天都在下降……

  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城市化”和“城市性”价值观下的产物。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可持续的吗?而中国环境与生态危机的巨大现实背景告诉我们,城市设计应该重归“生存的艺术”——一种土地设计与保护的艺术。

  三、城市性的再定义:作为生存艺术的城市设计

  如果我们想要生存下去,作为城市设计者的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以下分别从价值观、城市设计的定义与实践、设计方法论等角度提出三个策略:

  第一, 价值观的改变:重新定义城市性,重视乡土性,回归土地与人的真实关系。

  第二, 城市设计的重新定义与实践:回归城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

  第三, 规划设计方法论的改变:“反规划”,围绕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城市设计。多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可以保护景观中生态的多样性、文化的归属和认同以及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它还可以提供多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地区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维护雨洪过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迁移,保护文化遗产,建立休憩系统。生态基础设施将成为多种进程的综合的媒介,成为“天——地——人——神”和谐的基础。

  这些策略的核心就是将“城市性”和“城市化”重新定义,以生存的名义重建城市,反映土地和人的真实关系。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royal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