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规划设计频道 → 观点评论 |
|
论过去十年中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探索
日期:2008-11-19 来源:《景观设计学》 作者:孔祥伟 我要评论()
乡土景观和地方文脉也被认为是传统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其关注超越了中国古典园林和风水在价值观上的限制,作为客观存在的,并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乡土景观被当作研究对象,俞孔坚、 王志芳、黄国平的《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一文,探讨了乡土景观的含义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的2007年第三期发表了《乡土景观》专题,俞孔坚的《田的艺术:白话景观与新乡土》一文,倡导景观设计师从田的艺术中吸取营养,创造丰产健康的新乡土景观,庞伟的《方言景观——重新发现大地》一文阐述了景观将重新发现大地,并为差异性、文化生态打开通道。王向荣、林菁在《鱼塘上的公园与城市新区——2007中国厦门国际园艺博览会园博园规划》一文中表达了保留并利用乡土景观肌理的理念。 4.3 “当代性”理念的出现 作为对当代整体社会、环境、和文化问题的应对,新的景观设计理念从几个层面出现,同 时这些理念也是景观设计的几个显著的“当代性特征”。 4.3.1 生态学的崛起 生态学在实践层面介入景观设计,并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基本理论,是过去十年中中国景观设计发生转向的重要特征。《哲学走向荒野》是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所著的有关生态学及其伦理的著作,在此书中,作者阐述了西方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哲学转向,从人本哲学转向生态哲学,并探讨了生态伦理。在过去十年中,设计师所关注的对象从人的需求转化为自然与人的双重平衡,并试图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同时更多地考虑自然的需求。生态学在当代景观设计语境中表现为以下3个层面的实践: 生态学方法与技术的介入,生态设计依赖于科学的场地分析和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生态技术的运用。在某种意义上,生态设计与艺术的表达存在着冲突,美国《景观设计学》第四版的合著者Barry W.Starke 在《人类栖息地、科学和景观设计》一文中论述了当代景观设计应该“多一些科学、少一些艺术”的观点。生态景观规划同样是现代生态学引导下的实践,俞孔坚主导的“反规划”理论,引起关注和讨论,其核心是景观安全格局的建立,在城市“正”的规划之前,首先进行反向的面向生态系统的规划,从几个不同安全级别的层面划定不建设的区域,“反规划”的出发点是物质城市的彼岸——自然,应对的问题是中国超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新空间与自然空间及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 生态学法则的运用,在实践层面主要影响的是设计观念。巴里·康芒纳在《封闭的循环》一书中阐述了生态学的四条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有关;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四条原则让人们重新思考在大地上的创造,生态学法则在景观设计语境中表现为人工元素介入自然空间的方式,其终端表现为“最少介入”, “最少介入”理念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现代社会的物质进步,批判过度的设计。吴钢在其一篇有关“无设计”的访谈中表达了他对环境较少介入甚至不介入的观点,这是较为极致的表述。在俞孔坚及土人团队设计的“红飘带”中,“最少介入”得到辨析性的运用,这体现了设计观念、立场与“策略性”。 生态学法则的延伸——对可持续中能源与资源的思考,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其中突出的实践是将景观赋予生产功能,将第二自然介入到景观中,俞孔坚设计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与厦门园博园中的蔗园、王澍的象山校园中对农地的保留和校园内普遍种植的燕麦,都市实践在深圳翠竹公园中对农作物的利用,庞伟和广州土人团队在阳朔设计的“建在稻田上的酒店”等实践体现了景观设计对能源和资源问题的思考。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