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世博中国馆方案一度未进入初选-人物访谈|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何镜堂:世博中国馆方案一度未进入初选
[日期:2010-04-13]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建筑师称世博会中国馆方案一度未进入初选

何镜堂及其弟子倪阳接受本报专访。

建筑师称世博会中国馆方案一度未进入初选

“东方之冠”——中国国家馆矗立中央,鲜艳的红色格外耀眼。

  历届世博会东道国所推出的国家馆都被视为“国家名片”,在巴黎世博会上亮相的埃菲尔铁塔至今仍是“建筑设计的不朽标本”。 随着上海世博会开幕渐近,世博轴东侧恢宏大气的中国馆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这个“东方之冠”的宏伟设计,正是“老广”设计团队的杰作!

  昨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设计团队领军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和他的助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倪阳感叹:作为全球华人代表参与中国馆设计深感骄傲!中国馆是一种中国精神的体现,希望全国人民喜欢。

  参赛

  一波三折院士慧眼识珠

  “让人远远一看,就知道这个建筑一定是中国的。一个既能摆在欧洲、又能放到美国的规划设计,不是我们的追求。”何镜堂首先将定位用八个字概括:“中国特色,时代精神。”

  建筑师都会想到中国馆要表现“中国味”,难就难在如何在形体或精神上表达中国文化的韵味。设计初期,设计团队形成了三个方案,“东方之冠”是其中一个。在344个方案的竞逐中,令人惊艳的“东方之冠”却没有进入初选。

  但在20进8的评选过程中,评审专家对选出的方案都不满意,院士程泰宁又回头去翻查被淘汰的方案。他把落选的“东方之冠”再荐给齐康等两位院士,使其最终入选。

  最后一轮,该方案以最高票和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的方案并列第一。清华的吴良镛教授致电何镜堂,希望两家合作,由他来带队。何镜堂一口应允,国家馆以华工方案为主,地方馆以清华方案为主。

  造型

  “泱泱大国站起来”

  “东方之冠”的构思模仿斗拱,它为正方的倒塔状,底部为立柱结构,边长70.2米;顶层为正方形广场,边长138米,从下到上,一层比一层大,外饰正红色栋梁,显得雄浑有力。如果俯瞰中国馆,就会发现其顶层表面呈现泾渭分明的网格架构。何镜堂说,灵感来自中国古代城市棋盘式的布局,即所谓“九宫格”结构。

  何镜堂说,中国馆的建筑宽度是140米,屋顶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总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接近人民大会堂。

  光有一个斗拱的造型似乎并不完美,如何传达“力量”的感觉,又不因庞大体量建筑产生压抑感?为此,倪阳决定让中国馆呈华冠高崇之势,通过四组巨柱托起上部展厅,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

  往前倾斜的倒梯形设计本身就含着一种重力向下的感觉,“想传达一种自信,体现泱泱大国站起来。”倪阳说。

  妙点

  镂空篆字是通风管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馆的设计参考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但何镜堂昨日着重指出了细微之处的妙意:“椽子”顶端的镂空篆体字,其实是通风管道,这是一个兼顾美观和功能的设计。

  他告诉记者,篆体字写的是“椽子”所对应的方位“东”、“西”、“南”、“北”,远看像一枚枚图章。“曾经想过在顶端镂上31个省、市、自治区的名字,但涉及到排序等问题,而且不太整齐、不美观。就改为镂刻方位。”

  颜色

  远看高低各不同

  中国馆全用红色栋梁勾勒,这是一个无比大胆的创举。“搞不好就很刺眼”,何镜堂说,“为了让中国馆外表呈现从上到下,由深到浅四种红色的‘退晕’渐变,加强‘中国红’整体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我们请来中国美院副院长宋建明参与设计色彩,采取多种红的渐变,材料和纹理也经过了反复筛选。”

  “展馆外衣有四种红,从顶上第一条梁是一种红,第二条、第三条是一种,四五六是一种,第七条又是一种。”

  记者看到四种红色的金属板上,有像灯芯绒一样的垂直条纹,整齐的凹凸变化模仿长城城墙顶端的起伏。无论近看、远看、中看、白天看、晚上看、阳光下、灯光底下看都有不同的质感变化。

  争议

  模仿1992年日本馆?

  何镜堂已年过七旬,像他这样享誉盛名的设计师,参赛意味着挑战和风险。但他坚持要率队参赛,因为他内心有一个遗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场馆都由外国人设计,他不愿放弃这个机遇。

  “以前做的建筑,多是为业界瞩目,只有中国馆,一开始就受到全社会关注,它所承受的历史责任感和象征意义最大,随之而来的还有巨大的压力。”

  从“东方之冠”方案胜出开始,批评和怀疑如潮水般涌来,甚至有人批评斗拱造型明显模仿了1992年安藤忠雄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设计的日本馆。对此何镜堂坦然面对:“建筑没有100分的。”他说,斗拱是了解中国建筑的钥匙。

  “英国馆的亚克力架手法也与北欧一个建筑一样,但不能说是抄袭,而且安藤忠雄的斗拱只是建筑中的一个装饰品,按比例严谨搭配。中国馆则突破传统,创新地运用了自由拼接的不对称平衡手法,数量也有寓意,每边31根橼象征31个省市自治区共同撑起华夏文明。”

  对话

  中国馆建成用了多少钱?

  “一平方米一万元肯定要!”

  5月1日,“东方之冠”将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这个设计方案,曾有种种质疑甚至批评之声。何镜堂非常坦然:“我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全国人都关注这个建筑。现在盖起来的效果比之前预想中要好,但世界上没有100分的建筑。”

  记者:中国馆给人的感觉宏大、庄严,但很难使人产生亲近感、愉悦感。

  何镜堂:中国馆一定要能在世博园中“镇得住场”。“东方之冠”并非不可亲近,其架空与悬挑的设计将底层的空间留给城市,顶层的“新九州清晏”园林也是一个城市休闲空间。世博会期间和闭幕后都可以使用,真正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记者:“东方之冠”建成,究竟用了多少钱?

  何镜堂:“我知道中国馆的预算是20亿多一点,但实际使用了多少钱我就不知道了。但我预计,每平方米一万元是肯定需要的。”

  记者:作为总设计师,您给“东方之冠”打几分呢?

  何镜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建筑,因为影响的因素太多了。这个方案从中标到最后盖起来,经过了多次的改动。但我认为,总体效果比原来预想中要好。

编辑:just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