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划师莫瑟·萨夫迪 交通变革让城市更宜居-人物访谈|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建筑规划师莫瑟·萨夫迪 交通变革让城市更宜居
[日期:2010-08-0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任绍敏 查多 刘馨嵘   发表评论(0)打印



  浏览浩瀚的世博会文献,你会发现几乎每届世博会都不曾忽略“住宅问题”。说起世博会的经典住宅建筑,绝对不会有人忽略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上,加拿大籍以色列裔建筑师莫瑟·萨夫迪 (Moshe Safdie)建造的,像孩童搭积一样,将354个混凝土立方体错落有致地搭放在一起,成为当年世博会上的最大亮点。

  萨夫迪在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一直是前卫并具有创新魄力的实践者,他认为要实现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主要取决于是不是能够有创新型的城市规划和创新型的建筑,在规划当中首先需要强调的就是交通,制定一种汽车随需使用的模式,汽车不再是私人财富,除此之外,还要找到一种方式使高密度的住宅更加宜居。

  7月30日由新加坡市区重建局筹办的新加坡城市规划论坛结束后,莫瑟·萨夫迪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并对上海世博会和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谈了自己的看法。

  世博馆像被装饰的盒子

  萨夫迪与世博会结缘已久,1967年在蒙特利尔世博会上设计的场馆——生境馆(Habitat 67)就是萨夫迪的成名之作,这是他根据自己在麦吉尔大学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加以发挥而建成的,萨夫迪自豪地表示:“这处住宅现在已经被当地政府宣布为遗产保护的对象,是唯一被政府视作保护遗产的现代建筑。”

  生境馆的出现在当时可谓是惊世骇俗,20幢形状各异的建筑中有158套公寓,能够容纳700名住户,萨夫迪希望在拥挤的都市当中,充分地利用空间,他煞费苦心,巧妙地运用交错的蜂窝结构的小单元,让建筑的面积最大化,整个公寓看上去重楼迭出,每家都可以享受到充足的空气和阳光,又可以保障基本的隐私空间,而低廉的造价更是获得了广大工薪阶层的青睐。

  今年的上海世博会中人们很遗憾没有看到萨夫迪的设计,但是他花了一天的时间游览了世博园,欣赏了中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6个场馆,作为一名设计师,他觉得:“世博会是一个创新的平台,这些展馆展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他们像是一个个经过装饰的盒子。世博会整体的设计是一种非常简洁的网格设计,这可以为未来的道路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这些“美丽的盒子”在世博会后何去何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萨夫迪就提醒说:“当年蒙特利尔在举办世博会后紧接着就举办了奥运会,很可惜他们没有有效地使用这些场馆,以后的世博建造者们应该在设计之初就确定哪些场馆是可以永久使用的,这些场馆就应该精心设计保存,哪些场馆是临时的,不然我们花很多钱只是建一些临时性建筑的话会很心疼。”

  萨夫迪还表示:“去世博会参观的人真的很多、很多,很多人在排队,如果不排队应该能够更好地体会世博带来的乐趣。”

  究竟如何做到城市的可持续而且宜居?萨夫迪一再强调创新型都市交通的重要性,他理想中的交通应该是创新交通系统,汽车不再是私人拥有,而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便捷使用,与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无缝衔接,尽可能减少汽车的数量,“再好的停车场,停着再漂亮的车,也是丑陋的,希望用绿树取代停车场”。

  中国城市规划应该更中国

  莫瑟·萨夫迪又一标志性的设计——新加坡滨海湾金沙综合度假胜地,主体建筑滨海湾金沙酒店已经开业,3000个房间分在3栋楼里,这幢大厦和海有一个间隔,原本想设计公园,但是空间不大,他就把公园搬到了屋顶上,人们可以在高空游泳、玩耍,萨夫迪说:“三栋楼就像三条河流,就像一个中国的汉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告诉他那个字在中文中念“川”。

  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中一直为实现生态城市而努力,萨夫迪高度评价了新加坡在城市规划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新加坡在很多方面已经创造了奇迹,新加坡政府非常积极,交通管理很好,建造了很多公共住宅,下一阶段就是应该让这些已有的公共住宅更加舒适宜居,实现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加坡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实力强劲,未来几年将会扮演一个创新引领者的角色。”

  萨夫迪非常欣赏新加坡在滨海湾项目上的做法,认为是政企合作的典范,新加坡市区重建局进行规划指导,确定土地价格,然后选择符合规划的好项目、好设计,体现土地的最好价值,如果采用通常拍卖的方法,价高者得,就不一定能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规划精髓的落实。据悉,滨海湾是新加坡正在兴建的新城市中心区域,将被塑造成集居住、工作和休闲于一身的综合性区域,为人们带来多样化的互动与体验,是新加坡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萨夫迪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1973年,萨夫迪应当时的加拿大首相皮埃尔·艾略特·特鲁迪欧邀请,参加了后者对中国的首次正式访问,他们乘火车从苏联来到北京。

  莫瑟·萨夫迪20多年后在他的著作中回忆称:“1973年对北京的初次访问是令人惊喜的。那时候,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很少有依然如此毫不妥协地坚持继承传统与历史的。二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几乎没有什么城市建设,因而有机会从西方城市建设的错误中学习到很多东西。”

  1999年对中国的再次访问彻底摧毁了莫瑟·萨夫迪梦幻般的想法,他说:“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我几乎是来到了另一个星球,又好像是相隔了几代人之久。”中国完全现代化高密度的城市景观让萨夫迪感到吃惊。

  萨夫迪对本报表示,中国城市建设是非常复杂的,参差不齐,比如天津生态城的设计很好,完成得很好,但是也有一些水平比较低的,中国幅员辽阔,应该根据每个地方特色来设计城市规划与建筑,不能千篇一律。

  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在中国看到萨夫迪的作品,最近他在秦皇岛做的金梦湾项目,生境馆由于居住密度不高没有让萨夫迪满意,他从中吸取教训,学会更加经济地建造适合高密度聚居的住宅,并提高住宅的混合利用效率。

  萨夫迪显然很满意秦皇岛的设计,每家都有一个花园,可以种菜、养花,每一户都可以欣赏到大海的美景,绝不会阻碍视线。“这些房子都是建造给中等收入者的,一半卖给当地人,另一半卖给全国各地希望能够拥有海景房的朋友们。”

  这位72岁的白胡子老人依然保持着设计师的倔强:“如果开发商或者政府提出的要求超出我的价值底线,我是绝不会妥协的,但是住宅设计建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关键是在前期选择开发商,那些只追求效益要求匆忙上马的开发商我们是不会与其合作的,同时还要有智慧处理可能出现的冲突。”

编辑:daodao712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