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郭黛姮:研究圆明园 惠及当代 造福后人-人物访谈|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专访郭黛姮:研究圆明园 惠及当代 造福后人
[日期:2010-10-26]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汪仕豪   发表评论(0)打印



   三、研究《营造法式》编写《中国建筑史》打下研究圆明园的基础

  在釆访中记者了解到郭教授是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学生与助手,这让记者十分惊喜。因为现在能在园林建筑领域一线从事设计、搞学术研究、著书立专的人,是梁思成的学生与助手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了。

  郭教授告诉记者,梁思成先生将毕生的精力与才华都倾注在对《营造法式》的研究中,他的《宋<营造法式>注释》一书是一部中国精典性的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巨著。为了获得中国古代建筑的信息,梁思成先生带领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全国120多个县市,调查过1000余座古建筑遗存;并且走访了老工匠,获得了第一手真实的建筑设计、营造方法的资料;梁先生将前人在建筑方面的成就加以研究、考证、充实、扩展、提升,使人们对古代建筑的认识其达到了一个新的的高度,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奠定了集基础。

  而做为梁思成的学生与助手,郭敎授也为这部书做出了贡献。

  参加研究了《营造法式》一书后,郭敎授又参加了编撰《中国建筑史》。全史共分五卷、她负责编撰关于宋、辽、金、西夏朝代的第三卷,近100万字。这部书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拔的款,总共下拔了15万元,一卷书只有3万元经费。而实际编撰中,要到外地去出差、要拍照,费用开支不小,因此3万元经费根本不够,后来又追加了5万元,才使郭教授停止了个人出钱弥补出书经费不足的被动局面。

  对于郭敎授来说,跟随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参加了《营造法式》的研究,又参加了《中国建筑史》的编撰,她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国建筑的历史有了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这种认识与了解对于不同时代建筑风格乃至细部的变化同时又是非常具体的,而这一收获对她之后参加圆明园的科研课题研究,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在“数字化视野下的圆明园国际论坛”上郭敎授的汇报讲话是她本人在“圆明园研究”中十年磨一剑的成就,那么实际上,这剑早在对《营造法式》的研究与《中国建筑史》的编撰中,在珠海“圆明新园”设计与杭州西湖雷锋塔的再建中就已经开始磨砺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磨砺才使郭敎授在投入圆明园的研究中,通古博今、融汇贯通。


  四、研究圆明园 惠及当代 造福后人

  记者:“请您谈谈对圆明园的研究,它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郭教授谈到圆明园十分兴奋,侃侃而琰,如数家珍道:“圆明园不是一个一般性的大型园林,它是清代中期到后期皇帝理政的一个重要场所。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实际在这里居住的时间都比居住在紫禁城中长。气象学、电动抽水机、化肥、动力机械等都是近代的产物,清代的农业完全是靠天吃饭。老天风调雨顺,地上就五谷丰收。而当时的农业又是国家的命脉。一旦闹大灾,百姓挨饿、民不聊生,这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皇帝的统治。老天对于皇帝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于是在圆明园中修建了许多宗教庙宇、佛寺,皇帝要在此供神、祭天、祈雨、谢雨。此外,雍正在园中修建了田字房、耕知轩、芰荷香、多稼轩、北苑山房、菜圃、鱼池;乾隆将菜圃、耕织轩、田字房、芰荷香、多稼轩、北苑山房改名为杏花春馆、水明瑟、澹洎宁静、多稼如云、映水兰香、北远山村。乾隆还在临北园墙出建了几处建筑,为了要亲自验农,了解庄稼的长势。如果是同样的天气,园内公田长得不好,园外私田长得好,说明庄稼长势不好在人不在天;若连私田上的庄稼也长势不好,那就是在天不在人了。”

  “看来当年帝王为了国泰民安、江山永固,一是拜天靠天,二是也要亲身亲历了解庄稼的长势,圆明园中所建的许多建筑并不仅仅是为了赏花观景,还承载着祭天求神、观稼验农、祁求农业丰收的重要作用。”记者诚恳地说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皇帝在圆明园的大小戏台上,会请大臣、将军一起看戏,通过一起看戏皇帝可联络君臣感情、加深对国家事务的了解,这对巩固帝王的统治、社禝的安定也是十分重要的。”郭敎授补充道。

  记者接着问道:“您与您带领的圆明园研究团队应用现代数字技术将研究成果通过三维影像再现出来,世人第一次目暏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同时还用建立了严谨的圆明园史料数据库。那么你们是依靠当代的哪些资料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圆明园呢?”

  郭敎授回答道:“我们查阅了散藏在各处的档案,如历史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中的档案、资料、书籍、画卷是第一个重要方面;考证国内同时期所建王府中的亭台楼阁、雕刻彩画、匾联、家具陈设是第二个重要方面;走访故宫老专家、古建筑公司、古建筑施工队的老工匠、民间的古建彩画艺人是第三个重要方面。将这些查阅、考证、走访所获得的大量资料、信息汇集在一起,再以对圆明园的实地考查、测绘、考古发掘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与探索就是我们再现昔日圆明园的依据。”

  “那么当年建造圆明园时是否有设计图呢?”记者好奇地问道。

  “有,但不全,也很散乱。”郭敎授边说边从电脑中调出一张当年的圆明园设计图。

  记者第一次看到了清代的建筑设计图,这是一种将平面图与立面图混在一起的图纸,不经专业训练很难完全看懂,没有现代平、立、剖面设计图那样科学、严谨。一般来说,当时画设计图纸的人自己就是能动手建房的能工巧匠,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种设计图建起了圆明园与其它名扬世界的著名建筑。

  郭教授继续道:“圆明园目前确定为遗址公园,圆明园被国家批准的总体规划中提出对园中20万平方米的园林古建筑恢复10%,也就是2万平方米。这2万平方米除了恢复少部分古建筑外,大部分是要新建一些为游客服务的功能性建筑。诺大的圆明园需要为游客提供遮风挡雨的建筑、以及游客中心之类。对于这些功能性建筑是设计成与圆明园相配套的古建筑,还是完全设计成现代建筑,存在两种意见,我是倾向于前者的。”

  “当然应该是前者。”记者坚定地继续道:“若建许多现代风格建筑将与圆明园的整体历史文化风格不相符,这将对这个世界瞩目的园林是一个新的破坏。看来,圆明园的建设还必须有您这样一位长期倾心于圆明园研究、精圆明园历史、通圆明园文脉、知圆明园精典、明圆明园民俗、懂圆明园建筑、哓圆明园园林的资深设计师来把关。”记者真诚地说道。

  郭教授笑道:“我确实希望将自己一生积累的建筑、园林知识与经验都全部用在对圆明园的考证、研究与建设上。”记者认真地纠正道:“对您来说并不是希望做,而是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圆明园的考证、研究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郭教授再一次爽朗地笑了。 

  在笑声中,记者看到了一位辛勤耕耘了一生的老敎授、老专家、老设计师的坦诚与善良。就是这样一位看来很普通的老人,在十年中带领团队对圆明园进行了综合、全面、科学的研究,并为圆明园这座世界文明史上最璀璨、最宏大、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做出了历史性的功绩。


  相关报道:风景园林杰出女性系列访谈

       郭黛姮: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文化景观展示与保护

       “数字化圆明园”论坛召开 三维复原实景图亮相

       关于圆明园的更多相关报道

编辑:elle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