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只为“人居”谋[多图]-人物访谈|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吴良镛:只为“人居”谋[多图]
[日期:2011-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国平   发表评论(0)打印



    践履笃实攀高峰

  钱学森给他写信说:“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

  为了能实现困境中的突围,吴良镛在理论与实践上双向“开弓”。

  他积极参与北京、北海、三亚、张家港、深圳、无锡、苏州等城市的规划设计,主持了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校园的设计……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更是达到了他规划生涯的巅峰。

  菊儿胡同,一个诗意的名字。但在1989年前,这里的环境与诗意无关:以41号院为例,建筑密度83%,许多家庭无日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厕所在院外100米处。

  吴良镛受邀来操刀“动手术”。面对这个典型的“危积漏”(危房、积水、漏雨)地区,他和学生出了上百张施工图。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有机更新”的原则得以确立。在他看来,城市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基本原则应该是保留相对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烂不适宜者。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旧。

  由于理念到位,行动有力,菊儿胡同改造迅即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当时媒体关于菊儿胡同危房改造的报道,引发了钱学森的思考。1990年7月31日,他致信吴良镛,提出设想:“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

  国际建筑界也投来赞许的目光:1992年亚洲建筑师协会颁发“优秀设计金质奖章”,1993年联合国授予“世界人居奖”……

  吴良镛在规划设计上不遗余力,在理论构建上也是笔耕不辍。

  1987年,他正式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概念,并在1989年9月出版的同名专著里,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走向“聚落”的概念。

  1993年,他领衔公开提出“人居环境学”的设想。

  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他负责起了《北京宪章》,引导建筑师全方位地认识人居环境的方法论,而不是局限在狭隘的技术—美学范围内;植根于地方文化与社会、直至覆盖心理范畴的多层次的技术体系;将美术、手工艺以及工业设计与建筑师的工作结合起来……

  时任国际建协主席的斯戈泰斯称赞这是一部“学术贡献意义永存”的文献。英国建筑评论家保罗·海厄特认为吴良镛以一种乐观和利他主义的姿态,提出了引导未来发展的“路线图”。

  进入新世纪,他发表了著述《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角度,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了整体、统筹的思想。

  “要看到人居环境科学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学科,看到它将向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迈进的大趋势。”他这样告诫同道。

  他敏锐地指出了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关注民生;要珍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要发扬生态文明,推进人居环境的绿色革命;要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县域经济;要培养科学领军人才,而不是培养什么层级的行政职务,发展集体教学;要提倡“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

  “吴先生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和中国的实践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从传统建筑学扩展到广义建筑学,再到人居环境科学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如今我们的规划设计工作已经相互交叉、融会贯通、相互集成、多学科已经联系起来。实践证明,这样的融贯、集成避免了许多决策的失误,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不可估量。”两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如是说。

【分页导航】
第1页: 第2页:愁慵满腹与谁听
第3页:践履笃实攀高峰 第4页:大海波涛现代人
编辑: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