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城市的霓裳-观点评论|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色彩:城市的霓裳
[日期:2009-07-21]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胡春明   发表评论(0)打印



   城市文化的体现

  美国学者伊利沙尔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面孔,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景观所呈现出的所有可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它包括自然色彩和人为色彩两个部分。自然色彩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动态的色彩指的是日照、季节和气候等因素导致色彩变化,静态的色彩则是指土地(含土路)、山石、植被、水系等相对恒定的色彩。人为色彩也同样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指城市中的主体构筑物,所有地面上的建筑物、广场、路面等硬件及其配套设施;其二是被称为“生活态”的色彩,诸如交通工具、街头广告、橱窗、行人服饰、霓虹灯及窗台摆设等。狭义的城市色彩,是指城市中以建筑和道路为主体的部分。

  自从17世纪中意大利的都灵市开始有规划地实施城市环境色彩建设,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日本等国在城市色彩建设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科学有序的城市色彩规划与建设,致使许多国外城市个性鲜明,和谐悦目,让人留连忘返。城市色彩规划与建设为这些城市带来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

  与此同时,国外还建立了诸多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色彩建设理论学说,如法国色彩大师郎克罗关于城市环境色彩建设的“色彩地理学说”等,对城市色彩建设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城市环境是社会化和公众化的,必须强调协调性及统一性,各种建筑风格都应该体现城市的区域性色彩特征。城市色彩体现着城市的个性,展示着城市形象,体现着城市文明发展程度。

  和谐的建筑和环境色彩使人身心愉悦,有利于营造稳定、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有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品位;对大众的审美水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对自己生存的城市产生荣誉感和责任感,而建筑色彩不和谐、不准确则容易造成城市的环境污染,引起人们心情烦躁不安,严重的甚至会引发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吕品晶说:“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把握极大地借助于其色彩的构成,当我们一提起某些富有特色的城市,相伴而来的就是对该城市或凝重、或浪漫、或明快等印象的色彩联想,良好的城市色彩构成能使居于其中的人们得到愉悦的视觉享受,反之则会带来视觉环境污染。不同城市的色彩构成还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这能从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域的城市形象中得到印证。”

  城市更新与色彩的混乱

  站在国际城市文化的角度看,中国城市的“特征色”曾经非常鲜明:比如水墨江南的粉墙黛瓦,京城一望无际的青灰瓦房烘托着一座巍峨的黄瓦红墙沥金彩绘的紫禁城,上海红砖灰石砌成的石库门群,青岛的赤瓦洋房等等。这些特色不仅反映了建城的历史,更呈现了当地特有的城市意蕴。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建筑拔地而起。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缺乏对建筑与环境色彩的深刻认识,迄今绝大多数城市和小城镇在规划和发展中没有统一的色彩规范和监督管理,建设领域的色彩应用比较混乱,从而造成建筑和环境上的视觉污染问题,给城市形象塑造形成负面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城市色彩的研究力度,加强规划,推进城市色彩的建设。

  现在城市的发展迅速,使许多城市在色彩中迷失了自己。如今,科技手段的进步、物流系统的快捷,使建材商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广东的建材卖到东北去,开发商也可以毫无顾忌地把香港的建筑图纸“安插”到北京来。这种迁徙是不可逆转的,它吞噬着我们的文化遗产和城市记忆。城市色彩的历史文脉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被无情割断,“千城一面”变成了这个时代的弊病。专家指出,城市色彩的美感建立在和谐的秩序之上,这种和谐应体现于城市环境中的统一与变化的关系中。过去的城市建筑由于取材于自然,更由于有较持久而稳定的文化观念、伦理习俗的影响,往往能够获得协调的色彩效果,古都北京即为一例。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建筑色彩在城市环境中逐渐呈现混乱的局面,这多少反映出社会转型过程中缺乏整体意识的社会价值观。

  清华大学教授朱自煊说,一些城市对色彩缺乏认真研究,竞相模仿,相互攀比,一味追求豪华,反倒形成了色彩上的混乱与无序,失去了特色。

  传承文明负载历史

  城市文化学者王明贤说,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城市的颜色在这系统工程中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城市的色彩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和今天的文化意味,让市民直接体会到城市的精神。城市的色彩是历史积淀的过程,不能人为地规定在短时间内满城涂上一种颜色,弄得整个街道像劣质的布景,缺乏历史的真实性。而立交桥等构筑物,化妆似地刷上各种涂料也没什么必要,应以混凝土的本色显出力量感。画蛇添足既是金钱的浪费,又是美学的堕落。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并强调建筑的文化艺术属性无疑是树立良好城市色彩形象的重要保证。业内人士指出,北京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以灰色系为城市主导色调,对建筑色彩方案的制定给予引导,这是一个可喜的举措,但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考虑再增加些可操作性,如色彩分区规划,控制宽严有度,对于诸如重点传统风貌地区制定包括建筑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的严格而科学的色彩控制标准;同时还应该加强建筑文化意识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建筑不仅仅包括安全、预算、功能等技术要求,还应该关注它的美学、文化问题,建筑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更新技术知识的同时,要为未来建筑师们打下扎实的艺术功底,执业建筑师们也要不断主动提高艺术修养,加强环境意识。

  建筑师布正伟提出了清除城市色彩的视觉污染的措施。他认为,面对城市色彩问题,我们不仅要从现代环境艺术理论方面去提高,而且,更应当强化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的务实精神。首先,从视觉心理卫生的高度,下决心去抵制甚至最终禁止那些色泽恶劣的屋顶琉璃瓦、室内外墙瓷砖、幕墙玻璃、广场铺装等材料的使用和生产。其次,大张旗鼓地整顿杂乱无章的大小广告和字标,还城市建筑原形、原色以清白。最后,不能让烟灰、沙尘夺去城市的色彩。以上三条,都可以通过各个城市自己立法实施监控。如果在重点市区、重点街道和重点建筑的日常管理中照章贯彻,那么不少城市的色彩面貌就自然会从怪艳、拼杂的阴影中显露出来,我们就会更有信心系统而深入地从民族传统、地域文化、城市文脉、场所意义以及个性表现等不同层次和层面上去探索未来城市的色彩创造了。

  防止“形象工程”

  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规划管理者与普通民众认识到了色彩规划的意义。杭州、武汉、广州、澳门、葫芦岛、盘锦、哈尔滨、镇海、温州、福州,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正在加入城市“色彩整改”的队列。城市色彩规划的命题,逐渐由学院派内部的学术研讨,演变为面向中国政府官员和普通大众的全民话题。

  但是,总体来讲,我国城市色彩建设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城市色彩建设还有差距。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色彩学研究和普及教育的基础较弱,色彩知识盲点较多。二是我国专业人士接受色彩教育的水平也比较低,即使是建筑设计专业、城市设计专业乃至规划专业的色彩教育水平也相当初级,导致这些城市营造专业的人才的色彩学学分严重缺失,色彩美学修养也非常贫乏。

  有专家指出,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对于色彩规划的热情高涨,也令人产生另外一个担心: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会有一个以色彩建设名义而展开的新的城市色彩视觉污染或者是一场新的“形象工程”,这种倾向值得重视。

编辑:zhaohua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