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护,让历史诘问-观点评论|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古城保护,让历史诘问
[日期:2009-07-28]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作者:丰文   发表评论(0)打印



  今年上半年,南京的古城“危旧房改造”遭到了29位学者的联名“抵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功能的升级,使新与旧,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古城改造、古城保护也由技术性问题,延伸为社会问题,文化问题。

  在古城改造的过程中,政府和受到委托的设计单位,所面临的是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做得好,则名垂千古,做得不好,则留下骂名。同时,古城改造还牵涉到多方利益,以至于很多单位和企业虽然都对古城项目“心向往之”,但在实施过程中则显得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即使只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解决方案受到历史条件,经费,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如何做得更好尚有多种可能性。如果是受到强力干预的“政绩工程”,则几乎是业主方的水平决定了最后的走向。另外,古城的改造和保护不仅要从当下来看是最优的决策,还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最后的检阅。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改造交通为由,决意推倒城墙和城门。时任首都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在大小场合公开表示反对,认为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应该保留。同时提出了北京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建议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避免大规模拆迁的发生,降低经济成本,自然延续城市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另一方面,提出平衡发展城市的原则,增进城市各个部分居住与就业的统一,防止跨区域交通的发生。

  这就是梁思成和陈占祥著名的“梁陈方案”。梁思成当时甚至向领导直言:“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如今,五十年已经逝去,除北京外,更多的城市仍在如何改造的争论声中不能自拔,由此带来的城市问题已波及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五十多年前,老北京曾经获得过一种“完整保护”的选择。当年在保护文化遗产上,我们国家刚刚起步,没有专门的法律可依,也缺少上下的共识。可在这50多年的时间长河里,法律和意识都取得了进步,古城改造和保护仍显得步履蹒跚,争议不断。

  其实,古城改造不是不能做好,而是人们对待古城的态度,以及能否达成共识。遗憾的是,也许是受了“多元”思想的影响,几十年过去,类似梁陈方案之争的“争议”,“争论”,仍在各个城市旧城改造的研讨会上响彻于耳。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提出各种“新颖”的观点,甚至有专家打着“发展”的旗号,对于古城保护的价值认识不足,恨不得立即开着推土机将城市旧貌换新颜。

  有了这样的声音撑腰,开发企业自然求之不得,于是当争论声如火如荼之时,一些拆迁设备已经悄悄地开到了现场,类似“蚂蚁啃骨头”般的逐段肢解、蚕食,最后干脆是“墙倒众人推”,连根挖掉。在惊人的速度中,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瞬间化为灰烬。而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要在现实的教训中才能觉醒,就像今天的北京。

  历史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不要再重复历史的悲剧。但在这一点上,人们却显得忘性太大。当推土机推倒了城市的历史的时候,人们应该果敢地捍卫历史的记忆,尤其是失败的记忆,而不是心存侥幸。时间发展到今天,众多中国古城改造的失败案例也已经说明,在古城保护上并不是不能做好,而是没有人来代替历史发出诘问。

  能否多几个苏州的例子?苏州古城保护显得如此小心翼翼,恰好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这也需要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和建筑设计机构不断地诘问自身:古城改造,是否符合文保法规?古城改造,是保眼前的楼市发展还是子孙后代的文化和资源?古城改造,是多数人的民生,还是少数人的虚荣心?

  只有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和设计者心中有历史,有教训,能在改造前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历史古城毁于一旦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类似苏州古城的例子也会越来越多。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保护  改造  古城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