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中国馆设计师:拆掉历史城市就失去了根-观点评论|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世博中国馆设计师:拆掉历史城市就失去了根
[日期:2010-08-23]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世博中国馆设计师:拆掉历史城市就失去了根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日前做客东莞“文化周末大讲坛”。因为世博中国馆,何镜堂成了超出学术界的大众名人。中国馆自然成为他说得最多的内容。何镜堂向在场的市民透露,世博会闭幕后,中国馆的展览会至少延长半年,保证大家都有机会看,“现在是一票难求,我自己也进不去,不好走后门。”他还推荐观众照相的最好时机和角度:下午的西南角或者西北角。

  何镜堂介绍说,中国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诠释,同时也符合现代生态环保的现代建筑理念。符合传统文化我们很好理解,比如外形的斗拱造型,但中国馆还有许多体现巧妙构思的细节,却是十足的现代建筑理念。何镜堂说:“因为斗拱层叠架空的特点,中国馆冬暖夏凉,冬天日照特别长,而到了夏天,阳光很难进去。根据测算,夏至那天,阳光进不去,冬至那天,阳光可以进去的时间是6个半小时。”

  由中国馆说开去,何镜堂说到了自己对建筑如何传承与创新的观点:“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而离开创新,就会使我们陷入保守和复古。努力创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精髓的现代建筑,是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在何镜堂的眼中,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应对自然和社会各种严峻考验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不能够舍弃,但是也不能固步自封。建筑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一直都在学习国外,这在某一时期是必要的,但是到了现在,“我们不能再亦步亦趋,跟着他们走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路。现在应该花时间在自己的传统上下功夫,把自己从西方学到的手法、理念和中国的文化传统融合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建筑。”被问到对央视大楼的看法时,何镜堂表示,他虽然认同央视大楼从纯粹建筑的角度上的创新,但是觉得这样的建筑没有很好地和中国文化结合,而且也很不实用,还比较耗费资金和材料。从这三点看,央视大楼至少是不合时宜的。

  何镜堂的建筑理念首先是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两观”,然后是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这“三性”。对于“三性”,他以岭南建筑为例仔细说明:“地域性主要表现在这边的湿热气候上,所以建筑通常都要考虑通风、隔热、遮阳这些实用功能;文化性主要表现在岭南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比较多,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岭南风情,这些在建筑里也都有反映;时代性就是新技术、新理念、新材料等。”

  谈旧城改造,何镜堂说,在旧城改造中,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拆掉了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美建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建筑消失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旧城是一个城市的“根”,如果简单拆除掉,一个城市很可能就失去了它的“根”。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足以成为经典的当代建筑。何镜堂认为,“‘用’是建筑最基本的特征,但我们要在‘用’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精神品位。悉尼歌剧院是世界精品,它首先是歌剧院,但在此基础上,它与环境与文化融合得很好,很多去悉尼的人,就是为了看这个歌剧院,可见一座优秀的建筑的魅力有多大。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接下来比的就是文化。”

  谈到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何镜堂选取了两项震撼人心的工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在纪念馆扩建工程中,何镜堂选择了众多元素来表达对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悲痛悼念:入口广场以砂石铺装,行走时的“沙沙”声犹如冤魂的泣诉;和平广场以缓缓流动的水来体现期望和平的意境,参观者从压抑中走出,面对这样的和平之境,更能了解和平的可贵。

  世博中国馆现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何镜堂对此很欣慰,他说:“我想这起码是长了中国建筑设计师的志气。”何镜堂也觉得,“从纪念馆到世博中国馆,恰如中国从灾难走向复兴的两个坐标,能够有幸参与这两个设计,我也感到一种历史责任。”

编辑: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