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规划设计频道 → 观点评论|规划设计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大院里的理想与现实
大型国有建筑设计院(“大院”)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设计单位,其拥有的庞大社会资源和人才优势,长期令业界羡慕不已。然而,面对各种形式的设计事务所不断崛起,加之国际设计机构带来的冲击,如何提升大院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优越的平台上激发建筑师,尤其是青年建筑师们的创作激情,正是目前诸多大型国有建筑设计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日前,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现实?实现――北京院里的年轻人论坛暨展览”在北京举行,吸引了多位大院院长及知名建筑师、建筑院校教授。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北京院7位青年建筑师的作品,并引发了业界对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整体关注。随后举行的论坛上,围绕“作品、管理、体制、教育、未来”五大主题,7位青年建筑师代表讲述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和在大院里的成长经历,大院院长们集中讲述了各个大院的管理之道,多位建筑师则对大院体制下年轻人的创作、教育及未来展开了深入讨论。 管理――大院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好建筑出现,一方面说明社会环境有所改善,另一方面说明建筑师越来越具备管理方面的意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恺认为,除了建筑师自身管理外,很重要一点是,设计单位尤其是国有大院,应该有一个精干的管理团队,逐渐走向管理的科学化、职业化。“这些年来,我们这些老牌设计院,在面对一些新兴的设计企业时,深深感受到管理方面的薄弱性。”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将设计师比喻为一颗颗的钻石,而“我们做的事情更像是工厂化制表,如何使成千上百个零部件组合在一起并能有序地、正常地运行,这是管理者的问题。通过好的管理、好的机制、好的流水线等综合因素,可以生产出高品质的表。管理者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钻石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合国际总设计师刘力表示,管理者一定要做两件事:一是企业的服务模式要扬长避短,五合国际在模式整合上,就首创了“1 1模式”;二是加大内部人员培养,帮助建筑师充实知识结构。 对于国营大院来说,通过加强管理,或将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体制――集约化使用资源的基础 体制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制约大院建筑师激情与创造力的深层次问题。场域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梁井宇对此直抒心意:“我是一个反体制的人。因为在体制里待不下去,所以我就想躲开体制。其实,对于我们独立建筑师而言,无所谓体制不体制。” 而面对“你们觉得自己受体制约束吗?”的提问,建筑师们反应不一。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谢强没有做独立事务所,也没有太多营销压力,他认为:“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建筑师,都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论是离开大院还是留在大院,我们都希望能够在兴趣中工作。” “不管是怎样的体制,最终还是要看结果,看建筑师有怎样的作品。对我们独立事务所而言,体制并不重要,关键是给建筑师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出真正好的作品。”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合伙人赖军如此表示。 北京都市实践建筑设计公司主持建筑师王辉将“体制”分为三个层次:作为指导思想的体制、作为运营机制的体制与作为技术支撑的体制。他认为:“作为技术支撑的体制是通用的。建筑本身就是在体制下形成的产品,我们都在分享体制的好处。” 北京三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裁张华提出,中国的设计机构感觉是级配沙石,沙子、石头都得有。建筑师需要依赖于团队力量,必然要在某个体制下共同工作。如果从服务于社会的角度来说,大小设计机构都有生存的需要。“但我感觉,如果出于集约化使用资源的需要,设计机构必然会越做越大。” 从体制与创作的关系来看,维思平联合国际建筑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吴钢认为,体制可以为建筑师的创作提供强大的支持,“北京院做了很多社会工作、系统工作,这些系统是当前社会没有提供的。因此,一个强大的体制、系统,实际上是自由思想最根本的基础,它并不是一种制约。” 教育――贵在自我完善和继续教育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昀现场进行了一项简单的设计院用人满意度调查。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朱小地不无遗憾地表示:“总体来说,现在的年轻人缺乏毅力,总是抱怨这样或那样。因此应该说并不是太满意。” 针对教育问题,长期从事建筑教育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刘临安指出,目前的建筑教育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教育制度僵化,缺乏个性化教育;二是教育方法死板,很多市场上反映的新信息难以到达教育环节;三是现在各式各样的院校都可以办建筑学,但是培养出来的真正人才太少。因此,他建议建筑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加强四个方面的知识积累:一是学技能,二是学知识,三是学方法,四是学思想,以获取足够的创新能力。 据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韩林飞介绍,“通过统计,通常建筑专业一个班的学生中能一直坚持做设计的还不到5%。国外的建筑师培养,成才率也难以超过5%。建筑师的人才培养要基于强烈的个人兴趣,并具备执着的精神。”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杨洲表示,真正的建筑师教育,重点是在长期工作过程中,针对个人情况,每隔八到十年,做一次教育计划,以获得不断的进步。 “不管处于什么体制,在事业开始之后,如果能把自我完善和继续教育的状态坚持到底,那才是出真正大师的状态。”参展人之一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6A6工作室主任兼室总建筑师王小工感言。 未来――担当责任,乐在其中 大院里的建筑师如何看待未来的发展?几位参展人纷纷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谢强便坦言:“应该说未来还在思考当中。” 杨洲则表示:“我原以为,十年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创造性的机会,但我们的机会却不是完整的,我们提前被抛到了自己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位置上来,之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正的未来属于比我们还要年轻10岁的人。” “我对于未来没有什么选择,继续做好自己角色,而且享受其中。”王小工言简意赅。 参展人之一的刘淼也表示:“我的未来,就是一步步地做想做的事情。期望大家都怀着一种对北京城市、中国城市、世界城市负责任的心态去创作。我相信,当怀揣这种社会理想的时候,我们的未来就在其中。” 面对青年建筑师的可喜成果与种种顾虑,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表示,中国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跟国际接轨,在此形势下,“我们应该把原来一些受意识形态、传统固定思维模式影响的杂念抛开,重点是研究建筑学的本质。而从建筑学本质来说,中国和世界是相同的,这里并不存在体制内外的问题。建筑学的未来还是比较光明的。”
编辑:daodao712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