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规划设计频道 → 作品交流|规划设计 →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济南园博会青年设计师大赛入围作品之一
附件:主要种(或类)植物的文化内涵与底蕴 (1)松柏。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贞"也;"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是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所以,欧阳修说:"凛凛节奇霜竿柏",宋·谢惠连《松赞》中有:"松惟灵木,拟心云端。迹绝玉除,形寄青峦。子欲我知,求之岁寒。"《史记·龟策传》写道:"松柏为百木长。"这可称是对松柏褒奖的总结和概括了。 (2)木兰。 木兰在唐朝是最受珍爱的花,明代诗人对此也倍加钟爱。木兰与苏州又有不解之缘,据《岚斋录》:"张抟为苏州刺史,植木兰于堂前,盛时宴客,命即席赋之,陆龟蒙后至,张连浮酌之,径醉。强索笔题两句云: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于是颓然醉倒,客欲续之,皆莫详其意。既而龟蒙稍醒,续日: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原是此花身。"一时成为绝唱。另一位曾任苏州刺史的唐代白居易,也曾有诗赞紫玉兰道:其一,"紫房日照胭脂折,素艳风吹腻粉开。悟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其二,"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皮日休作诗道:"腊前千朵亚芳丛,细腻偏胜素柰功。"陆龟蒙奉和道:"柳疏梅堕少春丛,天遣花神别致功。"王维作辛夷(紫玉兰)坞于辋川别业。明代苏州文人更对其钟爱倍加。 值得说明的是,张抟诗中的"木兰船",是从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所记"当浔阳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舟"~事,而这木兰树却又是苏州祖先吴王阖间所植,即《述异记》中所记:"吴王阖闾尝植木兰于浔阳江畔,用构宫殿。"木兰树、种树人、赏花人似与苏州都有丝丝情意,无怪苏州园林都喜植木兰,作为景点。 (3)槐、楸。 槐与楸是黄河流域的乡土树种,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都有其相应的记载,《朱子语类》中有:"国朝殿庭,唯植槐楸";《全唐诗话》中:"槐花开,举子忙"等等。所以,槐与楸都是高贵、文化的象征。 (4)合欢。 合欢是复叶,小叶两两成对,昼开夜合故又名夜合花。嵇康《养生论》、雀豹《古今注》均说:"合欢蠲忿。"所以,韩琦说:"所爱夜合花,清芬逾众芳。叶叶自相对,开敛随阴阳。不惭历草滋,独檀尧阶祥。得此合欢名,忧忿诚可忘。茸茸红白姿,百和从风扬。……"由诗可知,合欢是属于名、姿俱佳的花木了。所以,元·袁桷有句赞合欢:"一树高花冠玉堂,知时舒卷欲云翔。"申时行写道:"隙地不载无果树,中庭那有合欢花。"看来庭前堂后都是合欢的适宜配植位置了。 (5)梧桐。 梧桐是被古人看作祥瑞物的。《庄子·秋水》篇中一段便是明证:"庄子往见惠子日:南方有鸟,其名鵷雏,子知之乎?夫鵷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以鵷雏之稀贵,而能停留在梧桐上,梧桐也就成了祥瑞之物。后人认为"桐能召凤",曲由此出。晋·郭璞《梧桐赞》说得明白:"桐实嘉木,凤凰所栖,爱伐琴瑟,八音克谐,歌以永言,噰勇喈喈。" 可见,梧桐是十分古老的树种。据清·顾震涛《吴门表隐》中"吴王夫差于甫里塘(今苏州直附近)营梧桐园,广植梧桐。"范成大的《吴郡志》、任叻的《述异记》均记述了此事。 (6)榆。 榆是火之源(《邹子》),也就是文明的源泉,榆又是生命的保障,须曳不能离开的。《唐书邛日城传》中:"阳城隐中条山,尝绝粮,岁饥屏迹不过邻里,悄榆为粥,讲论不辍";《天文志》中:"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河北早,伤麦,民食榆皮。"早在汉高祖时,便祷丰于(白榆)榆之社(《汉书·郊祀志》)。榆成了汉的社木。明代吴宽曾作诗赞榆道:"始我种三榆……,生钱闻可食,贫者当瓜果……" (7)女贞。 女贞是富于性格的树。晋·苏颜《女贞颂》写道:"负霜葱翠,振柯凌风,故清士钦其质,而贞女慕其名。"这"贞女慕其名",典出汉·蔡邕撰《琴操》中:"鲁有处女,见女贞木而作歌",叙述了鲁国有一家之次女,倚在树上低吟长啸,邻人问道:想嫁人了么?!何长吁短叹?这一问激起了她的沉重和气愤,明明是爱国忧民之叹,却被人误作相思之心。感到是奇耻大辱,羞恨之余,便操琴而歌日:"菁菁茂木,隐独荣兮;变化乘枝,含蕤英兮;修身养志,见令名兮;厥道不同,善恶并兮;屈躬就浊,世疑清兮;怀忠见疑,何贪生兮!"这便是著名的《贞女引》。这贞女慕其名,是贞女和女贞性格上的相通。明·张羽《杂言》写得好:"青青女贞树,霜霰不改柯。"是赞其形,也是颂其志。 (8)柳。 春秋鲁国有展禽者,身行蕙德,人称"圣之和者",家有柳树故号柳下惠。柳于是与惠德并称了!柳又极富感情,据《三辅黄图·六桥》中:"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世因以"折柳"为送别之词。唐·雍陶有《折柳桥》诗道:"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乐府诗题有:《折杨柳》,多怀念在边疆征战之亲人,所以说柳是富有情感的。柳又是春的象征,《南朝梁元帝(肖绎)咏阳云楼檐柳》诗:"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陆放翁的七绝对此更作了清楚的描绘:"村路初晴雪作泥,经旬不到小桥西。出来频觉春来早,柳染轻黄已蘸溪。"好一派林间早春景象! (9)石榴。 晋代潘尼盛赞石榴是:"华实并丽,滋味亦殊。可以乐志,可以充虚。朱芳赫奕,红萼参差。含英吐秀,乍含乍披。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川;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潘尼把石榴的浆汁种子,比作天空星宿,晶亮闪耀珍爱有加。晋·张协《安石榴赋》也称其"耀灵葩于三春,缀霜滋于九秋。"春花秋实,四季有景。宋·晏殊的"五绝"更把石榴的配置位置,也作了说明。诗道:"开从百花后,占断君芳色。更作琴轸房,轻盈琐窗侧。"宋·宋祁则着力夸其景观是:"不竞灼灼花,只效离离实。"这诗是对石榴花、果俱丽的描绘,宋祁对石榴可算是情有独钟了。 民间还流传"榴开百子",《北史·魏收传》:安德王延宗纳李氏女为妃,妃母宋氏以二石榴荐于王前,王弃之。宋氏见,乃作解释道:"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母望婿、女多子孙。王大喜。"于是相沿流传,成为民俗。 (10)梅。 梅是古来传诵的名花。宋·杨万里在《和梅诗序》中写道:"梅肇于炎帝之经,著于说命之书、召南之诗",这是赞的梅果。"然花如桃李,颜如舜华,不尚华哉,而独遗梅之华何也?至楚之骚人,饮食芳菲,佩芳香而食葩藻,尽掇天下之香草嘉木,以苾芬其四体,而金玉其言语文章,远取江蓠杜若而近拾梅……"于是,古有南朝梁·何逊的对梅彷徨终日,被称作"梅痴";铁脚辟寒道人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南华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日:我欲寒香沁我肺腑(《晚香堂清语》),是谓"梅癖"。又据《宋史·隐逸传》:"林逋结庐西湖孤山,不娶无子,植梅畜鹤,因谓妻梅子鹤。"梅遂成了清高之物,《埤雅》称梅是"清艳两绝"。范成大在《梅谱后序》中称梅是"韵胜"、"格高。"都是对梅作了确切的定性。"纵览古今之咏梅诗篇,何止万千,诗词都以褒为主,绝少贬语,这和名士诵扬有关。其中赞梅的冲寒斗雪,不畏冰霜的精神,首推扬维桢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梁·简文帝有"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之句;毛泽东"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似为梅的精神赞扬的小结。而林逋的七律:"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可谓"梅以韵胜"的千古名句。 (11)紫薇。 被杨万里称为"长放半年花"的紫薇,具有花期长,且在初夏缺花季节开放的优点。许多古典园林均配置紫薇,备受文人青睐。考其原因则与白居易的两首诗有关,其一:"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其二:"紫薇花对比薇翁,名目虽同貌不同。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浔阳官舍双高树,兴善僧庭一大丛。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这两首诗首先把紫薇花与紫薇郎(翁)对应起来,而紫薇郎是唐代的官名,又称中书侍郎,是中书省长官。掌管机要、起草诏书等职,是极为重要的管职,不轻易授职。白居易把花名与官名联系起来,花的身价也就骤然倍增;诗第二层意思,写出了紫薇花的配置和景观特色,因此士人们也就爱护倍加了。实际上紫薇花的花期正处于夏季缺花时期,所以园林中也就广泛选用了。 如果在绿苔斑斑的庭院中,点植几株红艳紫薇,那么正应了王安石的诗句:"紫薇花对绿苔斑";王十朋的诗:"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自惭终日对,不是紫薇郎。" (12)桃。 在牡丹面前只能敛迹的桃花(唐·舒元舆《牡丹赋并序》),其实是理想世界的花,这在晋代陶潜的《桃花源诗》及《桃花源记》中都可窥其梗概,后世把理想境界称作世外桃源,都与陶潜的文章有关。桃是古老的植物,早在《诗·周南》便有:"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梁·简文帝:"……叶底发轻香,飞花入露井,交干拂华堂,若映窗前柳,端疑红粉妆。"可见,桃是姿色并茂的。任日方作诗赞桃是"……开红春灼灼,结实夏离离"。春夏咸宜,花果并茂。从简文帝的诗中可知,桃、柳相间的配植形式,早在南朝已开始了。皮日休所写桃花《赋与序》褒奖桃花是"艳外之艳,华中之华,众木不得,融为桃花";又说:'我欲修花品,以此花为第一。"诗人欣赏,宜乎受人爱戴。 桃不仅是理想世界的花,桃又和人们的爱情生活相关联着。唐代书生崔颢的《题城南诗》便是一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祗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进士不第,独行寻春,酒渴求饮,扣门遇艳。重寻不遇,桃艳如昔,题诗左扉。这便是《本事诗》所录的著名诗篇。崔颢在无限惆怅中写下了这首带有戏剧色彩的抒情诗。把感情寄托在桃花上,美丽的往事抒发在诗情中。于是桃花便与爱情思恋捆缚在-起。在封建盛世的唐代,一个书生竟把相思之情刻意描绘。连同桃花也就被人贬低三分了!所以,唐代杨思本《桃花赋》便写:"才人陌上,少女闺中,将花怨绿,揽镜啼红";《三柳轩杂识》、《西溪丛话》等更将桃花贬之日:"桃价不堪与牡丹作奴","人且以市娼辱之"。这是多么可怕,桃简直是成了轻薄与低贱的象征。近代凡涉及爱情思恋的报道,称之为"桃色新闻",是否与此诗有关呢?!自古以来,人们对桃花,有褒奖、也有贬低,褒贬不一。、也可以这样认为:越是褒贬多,正说明了对桃的关注之深。 另外,桃还与避邪、逃凶等传统风俗有许多联系。如《典术》:桃之精生于鬼门,以制百鬼,故今作桃梗人悬门以压邪";《庄子》有:"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风俗通》:"上古时有神荼、郁垒兄弟,性能执鬼,度索山上桃树下,阅简,百鬼妄祸害,……除夕饰桃人,画虎于门,以卫凶也。"由此,后世便以红纸画桃符张贴门上,趋吉避凶,流传至今。是精华?是糟粕?这将随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作出评价,但无论如何,这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总难抹去它的痕迹。 桃还有许多神效为古人所钟。《神仙传》载:"高丘公服桃胶面得仙";《抱朴子》:"桃胶用桑木灰渍过,服之愈百病,久服体有光";《神农本草经》中:"服桃花三树尽,则面如桃花";《太清方》:"桃李花服之可却老者"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产生一定的观念形态。但是人的种种美好愿望,莫不与桃花相维系,不能不说人对桃是情有独钟了。 (13)木槿。 木槿是夏秋天又一花灌木。一般被看作是"粗花",是农家的花(因农家院中栽以作篱并采叶供洗濯衣物等用)。可是唐宋名家却极喜爱,李白盛赞木槿是:"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槿花与婵娟并提,可见李白对槿花的爱戴是明显的。唐·杨凌则赞木槿不在春风中凑趣,而在少花时节独呈红姿,"绿树竟扶疏,红姿相照灼。不学桃李花,乱向春风落。"范成大说:"槿花红未落,槿心倾裱露。"无名氏的《木槿》诗,则更倾心于木槿花期、花容的富于特点。诗中有"……仿佛芙蓉花,依稀木芍药。"这是悦目于木槿的有芙蓉、牡丹之容;"炎天众芳凋,而此独凑铄。慰目聊娱情,苍松在岩壑"。这又是倾心于炎夏缺花,木槿却冒暑怒放,真有松柏般的骨气,可以慰目娱情。那么木槿是完美的花了!农村中喜用木槿编篱,园林中用木槿作篱,可以产生田园风光的效果。且可用于围护、分隔园中景观。杨万里有句证实了这点,诗道:"夹路疏篱锦作堆。"真是实用与观赏两相宜。 (14)蜡梅。 蜡梅因是腊月的花,故颇觉珍贵。唐代诗人咏蜡梅者似不多见,宋代则对蜡梅十分关注,苏轼、陈与义、范成大、周必大等诗人均有诗、词赞颂蜡梅。苏轼有句欣赏其色与香:"玉蕊檀心两奇绝",色、香均是柔和的,"夜间梅香失醉眠",在柔和中芳香醉人。陈与义欣赏其耐寒,故有"岁岁逢梅是蜡花"之诗句,同时又写道:"薰我欲醉须人扶",可见对蜡梅的芳香也是十分欣赏的。杨万里的七绝也点出了蜡梅的耐寒和丽色:"江梅珍重雪衣裳,薄相红梅学杏装。渠独小参黄面老,额间艳艳发金光。"韩元吉的《菩萨蛮》更把蜡梅的适栽位置、景观都写清楚了。词道:"江南雪里花如玉,风流越样新装束,恰巧缕金裳,浓薰百和香。分明篱菊艳,却作梅妆面,无处奈君何,一枝春己多。" (15)李花。 《承平旧篡》载:"李有九标,谓香、雅、细、淡、洁、密、宜月夜、宜绿鬓、宜白酒",几乎囊括了诸多雅韵。张九龄说:"成溪谢李径";杨万里说:"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更足香。"《灌园史》载:"李花如女道士,烟露泉石间独可无一耳!"李花的清雅幽素一至于此,这是古人的与之性格的相通。上述两句同时也写明了李花的景色,点明了配置方法。杨万里的诗是诗中有景,聚景可以成园! (16)海棠。 唐代贾耽称之为"花中神仙",所以名儒巨贤的清辞丽句极多。宋代陈思《海棠谱序》中有:"梅花占于春前,牡丹殿于春后,骚人墨客特注意焉!独海棠一种,丰姿艳质,固不在二花下。"陈思把海棠与"韵胜"、"格高"的梅花、号称花王的牡丹相并论,足证对其看重之甚! 可惜海棠欠香,不然真要艳冠群芳了。、但却由此引出一段趣事,彭渊材曾说:平生所恨者五事。人问其故,渊材不言,久之日:"我论不入时听,恐汝曹轻易之"。问者力请乃答日:"第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桔太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一闻者大笑"(《冷斋夜话》)。士人爱戴,真是无香胜有香也! (17)樟。 从《高士传》记述尧与许由的一则故事中可知:樟与贤者是并列的,故事说:"尧聘许由为九州长,由恶闻,洗耳于河。巢父见谓之日:"豫章之木生于高山,工虽巧而不能得,子避世何不深藏"?巢父认为像许由这样的贤者,应像樟树那样生活于高山,避世深藏,使人不能得。这里显然把樟与贤者互比了。再看《南史王俭传》则更清楚地表述了,樟与贤者、与人材相比拟的观点。其中写道:"俭幼笃学,手不释卷,丹阳尹袁粲闻其名,及见之日:宰相之门也,栝、柏、豫章,虽小已有栋梁气,终当任人家国事。"可见樟与栝(圆柏)、柏(侧柏)、都是思想的比德树木。园中选用富有文化内涵的植物,作为造景的材料,是文化需要。 (18)芍药。 芍药是迟开的花。宋·曾巩说:"小碧栏干四月天,露红烟紫不胜妍";元·马祖常有诗:"芍药花开端午时。"芍药在端午前后开花,一些传统花卉到此时已大多凋萎,唯有芍药正花开"不胜妍"。所以苏东坡写诗形容芍药花开于暮春,诗道:"一声鶗鳺画楼东,魏紫姚红扫地空。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因此又把芍药称为"殿春花"。明僧德祥有诗道:"玉阶宜有此花开,金鼎调香宰相才。莫谓人间无彩笔,写将浓艳入云台。"白居易有句:"夹砌红药栏";宋·戴复古写道"翻阶芍药迟。"从这几句诗看,芍药是宜植阶前栏边。芍药又是晚春迟开的花,韩元吉的《浪淘沙》再次点明了这一点:"鶗鳺怨花残,谁道春阑?多情红药待君看。浓淡晓妆新意态,独占西园。"词中的芍药更能成为圆中主景,网师园中便有以芍药为主景的庭院小区,取名殿春,是花景也诗境。' (19)迎春。 自"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变成"漠漠残香静里闻"后,只有"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的迎春花,迎来了"百花千卉共芬芳"(宋·韩琦)的春景。白居易的七绝更点出了迎春的配置手法与季相景观:"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代迎春花招刘郎中》)宋·赵师侠的清平乐写出了迎春的姿色和景观:"纤秾妖小,也解争春早,占得中央颜色好,装点枝枝新巧。东皇初到江城,殷勤先去迎春,乞与黄金腰带压,持红紫纷纷。" (20)荷花。 古人对荷是情有独钟,孟浩然赞荷花是:"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周茂叔《爱莲说》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文章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涟漪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中之君子者也。"周子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正是君子洁身自好品格的写照,是人们品格磨炼的极好榜样,也就是"敷文化以柔运"的潜移默化的功用。 (21)竹。 竹也是古人情有独钟的一种植物。早在晋代,戴凯之便写出了世界上关于竹的最早专著--《竹谱》。继而白居易又写了《养竹记》,他说:"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等多树之庭实焉";"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自居易着实把竹的特性,作了高度的评价。正是"君子比德于竹焉"(刘岩夫《植竹记》)。刘氏又说::"不受霜雪,刚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王,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常也;垂实以迟风,枌乐贤也;岁擢笋以成竿,进德也。"刘岩夫更进一步褒赞了竹的种种优点,足以与君子比德也!不仅如此,竹又是孝的象征:"孟宗至孝,母好食笋,宗入林中哀号,方冬为之出,因以供养,时人皆以为孝感所致(《楚国先贤传》);毛竹又称孟宗竹,即由此名。晋·丁固泣竹生笋以奉母(《笋谱》),也是千古美变,老少皆知的佳话。有些数端,无怪王子猷(徽之)"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间,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日:"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辣·雅量》)。苏轼也有"不可居无竹"之说。 (22)菊花。 菊花可称是全民族的花,不论智愚莫不知悉菊花。上自先秦,下迄近代,总是歌颂其雅洁,特别是魏晋时期,真不愧为爱菊的朝代,诗人们无不以咏为雅举。兹录晋·陶潜的五古《饮酒》以供共赏:"结庐山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陆放翁就陶潜《归去来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赋诗作解,进一步总结了菊花的"性格"。诗云:"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名纪先秦书,功标列仙方。纷纷零露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乃知渊明意,不为泛洒觞。折嗅三叹息,岁晚弥芬芳。" 褒奖颂咏之词不可胜数,独不见有贬语者,可见菊之精神,犹民族之灵魂!
编辑:royal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