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毕业生作品之十涧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规划-滨水湿地|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北林毕业生作品之十涧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规划
[日期:2009-03-12]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2 总体规划

  2.1 现状分析

  2.1.1 区位条件分析

  淮南市十涧湖湿地公园作为一个城市湿地公园,位于淮南市中心城区田家庵区的安成镇与次中心城区谢家集区的望峰岗镇交界处,占地面积约1010ha,其中水面、湿地约为507ha。为更好的把十涧湖湿地公园建设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更全面的了解该湿地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现就自然状况、社会状况和环境状况对其进行一个全面的基础资料汇编并作出科学的评价。

  林园分区位于十涧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偏西南位置,西接刘岗塘分区,东接湿地植物园分区,占地面积99.26ha,其中水面占地约16.31ha;分区内水域西接刘岗塘,东接十涧湖;西部分布有废弃村落建筑,西南部采煤塌陷区,南部为生态恢复区。中部偏南有一条废弃铁路穿越东西,主要污染源有南部公路以及村庄。

  2.1.2 自然条件分析

  淮南属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低气温-16.7℃,极端最高气温41.2℃。年降水量932mm,平均相对湿度76%,年日照时数2194.7小时,无霜期310天。

  十涧湖湿地公园中主要水体有位于东面的天然湖泊-十涧湖和位于西面的采煤塌陷形成的刘岗塘。十涧湖又名石涧湖,汇流舜耕山系西端诸山来水,与谢二矿采煤塌陷区成湖相连通,下与淮河以耿石涵相沟通,汇水区面积39.2 km2,由三片组成,东片10.85 km2,中片11.13 km2,西片17.22km2。各片均有水面,并有沟道连通。汛期内涝水由耿石涵自排,或十涧湖排涝站抽排入淮河。

  2.1.3 现有可利用条件分析

  地块可利用条件主要有村落废墟以及原有植被。利用地块原始条件作为景观元素进行利用,更加生态经济,并有效的减少了工程量。总体来说可利用资源不多,设计自由空间较大,可堆叠地形,梳理水系,并结合水系地型进行合理的交通规划、景观规划、种植规划等,营造丰富的湿地景观。

  2.2 地块定位与设计理念

  本地块定位为林园,旨在营造林园湿地的景观,突出冷野之趣。

  本区内水域较十涧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其他区水域分散且在区内分布较均匀,故设计时可利用此特点突出滩涂、堤岛沙洲以及丰富曲折的驳岸景观。

  2.3 规划设计依据

  (1) 安徽省淮南市总体规划;

  (2) 甲方提出的园区概况及今后的发展目标与定位;

  (3) 安徽省淮南市十涧湖基础资料汇编;

  (4) 《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5)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6)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7) 《湿地公约》

  (8)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2.4 规划设计原则

  (1)景观的生态作用、人在景观中的感受以及景观的美感相结合

  将景观的生态作用,人的景感,景观的艺术性相结合,三者兼顾,营造出完整的景观结构。

  (2)因地制宜

  充分分析场地特征,增加方案的可操作性与合理性。

  (3)注重功能性,兼顾经济性

  注重空间划分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将功能设施结合人的行为活动作为景点设计,而非单纯的造景。以巧妙的设计而非高造价堆砌来体现环境的品质与品位,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发展的眼光来设计整体环境的效果,包括总体规划、种植设计,都要着眼于未来。利用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格局,营造出永远在生长的景观。

  2.5 总体规划设计内容

  2.5.1 总体布局

  安徽省淮南市十涧湖国家湿地公园林园分区总占地99.26ha,水域面积约占16.31ha。

  园区南部紧邻公路,西部一级园路与公路相连,且为本区与刘岗塘分区交界,故将主入口设在该一级园路上。

  根据《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将地块分为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利用二级园路将本地块划分为巨石森林区、森林别墅区、森林屋区、萤火虫之岛、定向越野区、荒村花园区、滨水木栈道集中区、防护林区八个景观分区。

  2.5.2 水系规划设计

  林园分区水域现状为水面分散分布,驳岸植被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但因缺乏管理与规划导致植物长势不佳,驳岸植物景观缺乏变化;水生植物少,缺乏湿地鸟类适宜的栖息环境。

  (1)水体景观设计总体构思

  经过水系水景的整治建设,充分发挥水系自然生态保护功能,调节城市生态平衡;充分发挥美化城市风貌、增加城市景观、体现城市形象的功能;充分发挥水体的旅游娱乐功能; 营造碧波荡漾,芦苇成从,鱼鸟成群的自然景观。

  (2)水体景观的策划

  包括水系整合、河道疏导、滨水地段生态恢复,形成水系网络化、联通化。

  在原有水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加强本区内水域与其他区域水域之间的连通性,形成水系网络,有利于水体循环、净化,同时有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繁衍。

  整合水系之后,在该地块的"心脏"位置形成了集中的中央群岛,由于其受周边影响较少,且利用人为控制手法,故此中央群岛可营造为人为干扰度较小的区域,形成适于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动植物的生境。

  经水系整治后的林园分区内,形成了岸线丰富的河道,半岛、沙洲、堤、群岛、浅滩等多种湿地典型景观,游人行走岸边更可体验到曲折多变的沿岸、对岸景观。

  (3)水体景观工程

  包括水岸线环境整治;水域景观生态工程;水域现代化景观工程;湿地保护工程。

  2.5.3 分区规划设计

  主要利用园区内的道路系统、河流水系对地块进行分区,根据功能需求、景观营造、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将林园区分为巨石森林区、防护林区、森林别墅区、萤火虫之岛、定向越野区、荒村花园区、滨水木栈道集中区八个区域。

  (1)防护林区

  主要分布于十涧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红线以内,为大与80米的绿化隔离带。功能在于保护湿地公园环境避免周边公路、村庄的干扰,有利于保持公园的相对独立性与生态完整性。

  (2)巨石森林区

  营造神秘氛围。引导游人进入密林,在密林中分布散落巨石,密林中突然出现一片野花丛生的开敞地,中央为巨石群落形成的粗犷景观,营造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感受。

  (3)森林木屋区

  主要为由北部采摘果园进入的游人提供野餐场所,为进入林园区的游人提供短暂停留、聚餐、简单过夜的场所。

  分为林中木屋与滨水木屋两类。也是对林园、湿地景观的利用。

  (4)森林别墅区

  为游人提供较为高级的停留、住宿场所。别墅区场地南部临水处设计有开敞的大草坪,别墅位于大坪周边疏林中,在别墅中向外看,视觉轴线延伸至远方的水面与岛屿,且在穿越别墅区的一条二级路上行走时左右均有开阔的视觉体验。

  (5)萤火虫之岛

  由于水系整合而形成的岛屿群落聚集,各岛屿由木栈道连接,群岛周边植以茂密的净水水生植物,将进入群岛的水的净化度尽量控制到最高,仅一条栈道由游人少聚集的东部河岸接入,根据以上手法,控制群岛上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为萤火虫这种"生态指标"营造适宜的环境。群岛南部围出三个小岛,栈道围而不入,作为观鸟岛。

  (6)荒村花园区

  利用地块内原有村庄基址,营造荒凉、沧桑的景观感受。村庄内多为一层砖结构建筑,选择性的拆除,但保留其地基,在减少工程量的同时又利用原有条件营造景观,具有经济性。

  (7)滨水木栈道集中区

  在萤火虫之岛南部设计成为岛屿散布、岸线曲折、水生植物丛生的典型湿地景观。因此将木栈道广泛布于沿岸密林、沿岸水域、岛屿之间,便于游人行走期间体验。因此此区亦为湿地展示去。

  (8)定向越野区

  为林园分区南部的区域,由于该区西南角为采煤塌陷区,故不适合设计复杂的人工景观。故此区定位为生态恢复区,在其中堆叠地形,粗放式管理形成的环境亦可作为定向越野、拓展训练场地。

  2.5.4 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1)出入口

  林园区南部为一条城市公路,西部为一条一级园路与公路相连,此路亦为林园分区、刘岗塘分区的交界线,故在该一级路上设林园区的主入口,三个次入口分布林园区与北部采摘果园、东部湿地植物园的交界线上,保持林园分区与十涧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其他区域的交通连贯性。

  (2)道路

  林园区道路呈环状布局形式,力求通顺、流畅、方便、实用,以满足生产运输和人流集散、管理之需。各功能分区间道路形式自然流畅,联系主要景点和休憩场地,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道路主要分为三级:

  ·一级园路:5.0-7.0m,主要供车行。

  ·二级园路:3.0-4.0m,主要供人行,还可供电平车行驶。划分园内功能分区。

  ·三级园路:1.0-1.5m,主要供人行,与二级园路相连,形成道路网络。

  (3)水上航线

  供水上巴士行驶的路线。贯穿于整个十涧湖国家湿地公园。

  (4)木栈道

  减小对地被植物的损害,降低对生态的干扰 ,并可跨出驳岸,深入密林,穿越岛屿,使行人产生丰富的湿地景观感受。

  (5)铺装场地

  根据功能需求,在景观控制点、道路节点灯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布置足够的停留空间。

  2.5.5 景观结构设计

  根据视线开敞程度、周边景观等规划设计出三个主要观景点,分别为森林别墅区东部小岛出水平台、荒村花园区出水平台、萤火虫之岛南部小岛上的观景塔。另有次要观景点若干,并设观景桥,使游人可对狭长水域、湿地景观有比较完整的景观感受。

  2.5.6 驳岸材质及间歇性淹水区域设计

  驳岸作为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增加、丰富水陆交接面,形成滩地,即暂时性水域。暂时性淹水区域为间歇性表面被水淹或地下水饱和区域。在丰水期,暂时性水域表面被水淹,而在枯水期,通过暂时性水域饱和地下水的连同,可使岛上的水塘与外围水域间接连通,对沿岸湿生植被的生长提供的湿润的环境。

  本着营造丰富驳岸景观、可持续发展原则对驳岸进行人工改造。改造后的驳岸主要分为五种:草滩驳岸、湿生乔灌木驳岸、沙滩驳岸、石砾滩驳岸、原有驳岸改造。通过驳岸改造和材质的丰富,形成湿生植物的连贯性,有利于其生长繁衍,对湿地生态的长远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2.5.7 植物景观设计

  淮南市地处南北交界过渡地带,气候、土壤、地形的多样性为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孕育了多样的动植物种群,特别是野生湿地植物较为丰富。

  园内本着尽量保留原有植被,对其进行改造而非全部重新栽植园林观赏树种进行配植,对地块的生态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基础资料汇编,十涧湖国家湿地内的乡土树种有杨树、柳、臭椿、香椿、柿、构树、苦楝、槐、刚等。引种植物有落、水杉、池杉、雪松、广玉兰、香樟、银杏、栾树、喜树、乌桕、垂柳、白玉兰、桂花、红叶李、女贞、蜀桧、棕榈、月季、紫薇等。湿地植物有30余科40余属100余种,有萱草、黄蒿、青蒿、飞廉、苍耳、猪殃殃、龙葵、益母草、小旋花、牵牛花、萝藦、乌蔹莓、铁苋菜、泽漆、地锦、酢浆草、天兰、小巢菜、蛇莓、荠菜、小藜、葎草、鸭跖草、莎草、野燕麦、狗牙根、狗尾草、结缕草、看麦娘、酸模、蓼、水花生、莲子草、毛莨、猪笼草、老鹳草、苦荬菜、婆婆纳、车前、拉拉藤、蒲公英、眼子菜、兹姑、马唐、白茅、水竹叶、凤眼莲、灯心草、虎耳草、沿阶草、鸢尾等。

  2.5.8 生态恢复策划

  (1)修复湿生环境,多种植乡土树种。尽量减少可以种植园林观赏植物,保持湿地公园自然粗放的冷野之趣。

  (2)构建滩涂,提供湿生乔灌木适宜生境,从而丰富湿地植被景观的多样性。

  (3)通过水系的整合、驳岸的处理构造湿生植被连通性,形成生态廊道。

  (4)保留园内原有草本,避免在此园区内过多、大片的人工草坪,以减少对群落中底层生物的削减,避免对生物链的破坏。

  (5)选用自然中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种类,遵循生态规律,以创造欣欣向荣的生态景观。

【分页导航】
第1页:摘要 第2页:前言
第3页:总体规划 第4页:总体规划图
第5页:红线范围 第6页:现状分析
第7页:总体规划图--景点 第8页:水系分析
第9页:功能分区 第10页:交通及结构分析
第11页:驳岸及间歇性水淹 第12页:植被种植分析
第13页:荒村花园 第14页:荒村花园
第15页:昆虫展览馆 第16页:光线栈道
第17页:萤火虫之岛 第18页:巨石森林
第19页:重点地块详细设计 第20页:致谢及参考文献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