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保护地 制度缺失被动监管-法制在线-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外来物种入侵保护地 制度缺失被动监管
[日期:2009-02-05]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韩乐悟   发表评论(0)打印



外来物种“侵”保护地 制度缺失被动监管防患未然难落实

“有意引进”导致作茧自缚

    外来物种入侵常被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入侵者”被冠以“生态杀手”之恶名。如今这种“战争”正在我国众多自然保护区中上演,“杀手”在静悄悄地挑战我国自然保护区。

  一些环保和野生生物保护专家近日纷纷向法制日报记者反映,众多保护区及相关管理部门对该问题还没有足够的警觉和重视。而“入侵者”能够成功“侵入”保护地甚至形成“攻城掠池”之势,这与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关注外来入侵物种对农业的影响,而忽略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不无关系。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也使监管常显被动。

  保护地上演“敌进我退”

  位于苏北的盐城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口上的崇明岛保护区,是我国两个规模较大的国家级保护区,均为保护候鸟迁徙设立。但到那里观鸟的人们发现,每年迁徙而来的候鸟,很多已经不愿在保护区内停留,而是呆在保护区外边的水塘旁。原因是它们习惯觅食过冬的滩涂湿地长满了成片成片的互花米,下面的沙蚕、贝类等迁徙鸟类非常喜欢吃的食物没了。

  “如果候鸟不再于此栖息,以生物多样性著称、以保护候鸟为宗旨的自然保护区的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解焱无比忧虑地说。

  互花米草是一种外来禾本科植物。当初被作为保护海岸的植被引入,后疯狂生长,形成入侵之势,对当地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

  上海市海洋局公布的2007年上海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上海崇明东滩受互花米草的影响较重,监测区域互花米草滩地面积明显增加,导致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最适栖息地———海三棱镳草滩地的面积减少。仅2000年至2005年间,前者面积增加了1426公顷,后者减少了566公顷。

  互花米草的入侵,给一些沿海老百姓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原来他们采沙蚕、抓螃蟹等“靠海吃海”的收入已无。

  事实上,互花米草只是众多挑战保护区的“入侵者”之一。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部提供的情况显示,薇甘菊在广东伶仃岛自然保护区中迅速生长蔓延,也危及岛上600多只猕猴的生存;云南省很多保护区周边已被外来植物紫茎泽兰侵占,大量本土草本植物消失。新近调查发现,一些本土灌被紫茎泽兰取代,已危及到生活在这些灌木上昆虫的种类和数量。

  在过去20年中,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猛增,目前已突破2400个,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以上。但“除了西部一些人类不太容易进入的保护区,我国大部分保护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外来入侵物种问题。有些已非常严重。”解焱说。

  TNC中国部近期对我国51个自然保护区的调查发现,外来入侵物种问题,使我国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受到较大影响,制约了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保护区受入侵物种威胁程度中等或轻微,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缺乏相关调查和评估,也没有采取针对性的行动。

  “有意引进”成作茧自缚

  目前在我国,外来物种入侵主要分为“有意引进、无意引进、自然飘落”三种方式。专家认为,“有意引进”最值得警惕,因为实际上有意引进的物种成为入侵种的比例比无意引进的还要高。

  解焱坦言,目前保护区在进行保护管理时采取的很多措施反而是在促进外来入侵物种的扩散。专家更诟病那些为开发旅游等经济目的而盲目引进外来物种的做法:近年一些保护区在规划时就非常热衷于建植物园和野生动物园。这就意味着在自然保护区里会引进很多外来物种。虽然这些物种引进之初以及短期内或可达到某种眼前目的,但一段时间后,常常发生原来没有预料后来又无法收拾的“生态灾难”。

  例如,为经济效益,新疆伊犁黑蜂自然保护区上世纪50年代末引进了意大利黑蜂。90年代末后者取代前者,当地众多依赖前传粉的植物也受到影响。2000年保护区想通过“提纯复壮”恢复伊犁黑蜂,已很难找到其纯种。

  再如为了固河滩,引进一些大米草,后来它疯长。东南亚海啸以后,有关方面欲种海防林和红树林,却种不上去。

  在一些专家看来,某些保护管理措施常常弄巧成拙、作茧自缚。

  专家呼吁成“老生常谈”

  尽管我国有农、林、检验检疫多个部门负责此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也为数不少。尽管监管部门“一堵二灭”来抵御外来入侵物种,但是,防患于未然管理观念淡漠,“一堵二灭”效果也不好。从以往的实践看,由于法律、制度缺失而造成的监管被动,致使外来入侵物种显得“防不胜防”。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亟需制定一部针对生物入侵的专门法律,因为现行相关法律过于分散,不仅难成合力,其内容更多涉及的是农林病害检疫及人体传染疾病,较少关于入侵物种破坏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内容;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和惩罚机制,导致引入入侵者的责任人没有承担相应责任;现行动植物卫生检疫法规只对确定在国外已造成严重危害的特定物种检疫,除一些临时性措施外,对一些不在法检范围内,但事实上已对我国环境生态造成危害的入侵种,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禁止引进;法检目录更新缓慢。

  专家认为,我国外来物种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管理能力急待提升。解焱呼吁,尽快建立全面统一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为一个物种究竟是否应该引进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使“防患于未然”能更见实效。

  解焱提出的建议代表了很多专家的意见:

  控制有意和无意引入。所有的保护区都应规定不能引进任何外来物种。在进入保护区时应有针对性的控制、检查措施,包括游人带进的食物,要确定外来入侵种。

  保护区救护中心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旨,即尽快使被救护的动物恢复到能够放生,使之尽量少在人类的环境当中停留。

  在进行栖息地恢复和外来入侵物种清除时,要有规划,要用一些符合生态规律的方法。

  要规范人工养殖,杜绝盲目放生行为。

  鉴于我国现行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保护区内一草一木都不能动,建议更多的预防控制工作可在保护区外围进行。

  虽然建立保护地的动机不同,但多数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解焱说:“如果连这种地方我们都守不住的话,那我们还能守得住其他地方吗?”

  据TNC最新消息,我国政府和自然保护区已逐渐意识到外来入侵物种的问题,国家林业局和一些保护区积极配合TNC展开外来物种的调查和讨论。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由原生地被带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定居、自行繁衍和扩散、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外来物种之“外”,并非外国之意。

  目前外来入侵物种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导致经济方面的破坏非常大,年损失570亿元是媒体经常引用的数据。但实际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数据一直没有被媒体采用,那就是这一损失占我国GDP的1.5%。

    解焱:

  女,1967年8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员

  专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科研业绩:中科院动物所学科交叉研究促进中心主任,国际动物学会秘书。198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学士,1994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遗传系硕士,2000年中科院动物所生态学博士毕业。开发和建立了“中国物种信息系统”(CSIS)和“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网站”。

  主要从事的研究内容:物种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中国生物地理区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外来入侵种、天然植被恢复原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制定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

  现担任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部主任。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