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园六纪》--文化的魅力-园林文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苏园六纪》--文化的魅力
[日期:2009-02-11]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苏州有线电视台将举世闻名的苏州古典园林搬上电视荧屏,这是一项充满诱惑的挑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古典园林,已经无数次被媒体、刊物介绍,要突破固化了的表现模式,确非易事。看完《苏园六纪》,你不能不称赞这是一次令人拍案叫绝的创造。该片的成功就在于拍出了电视片的文化品位,拍出了文化的精神,拍出了文化的诗意。

  电视是以镜头与画面叙事的艺术。《苏园六纪》将拍摄的焦点、叙事的视角凝聚于形成苏州园林的文化,富有诗意与深情地表现苏园。它摒弃了一个接一个地介绍名景佳点的传统路子,也没有拘泥于某某园的历史沿革的琐细铺叙,而是将苏州园林的各种要素重新梳理整合,以“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风叩门环”六集,将园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园林的亭台建筑花木经营和园林意境,将园林的兴衰与变迁等有意味的话题,分别细细道来。它意在探究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内蕴、审美特征、美学意境。从“古韵悠悠的苏州,是唐诗的故土,是宋词的家乡”到昆曲繁盛、画坛明四家崛起,从苏州状元、历史文人的人生进退到文人治园,使人们看到了“历史文化的深邃”。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吴文化的精粹,是古代文人隐逸文化的结晶。他们的隐逸,不是隐在深山老林,而是隐逸于艺术中,把自己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这是对苏州园林这个古雅符号的一个深刻解读,试看从宋代“沧浪亭”到明代“拙政园”、清代“网师园”这些主题园名,无不如此。编导以富有艺术蕴含的画面,酣畅淋漓地表达这一文化思考。于是,那夜泊的枫桥、惜别的横塘,那范成大笔下的菜花、石湖畔的蝴蝶,吴宫花草、吴门烟水,以至于那“单条半假董其昌”的枝词,都参与了对文化与园的关系的探究与跨越时空的叙述。

  《苏园六纪》着意叙述了苏园与文人的种种关系。那些文人雅士在理水叠山、亭台建构、栽花植中所赋予的心灵寄托,在片中获得了独特而富有诗意的揭示。编导以诗心细细传送着苏园花木精神,还独具慧眼地从园林缤繁的景观中撷取“蕉窗听雨”这一典型的苏园意象,用电视视听手段写足了“园林的意境”,在花木精神中融入了对古人风雅的体味,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验,融入人生情怀的追思和舒展,取得了心灵净化与美感享受。

  《苏园六纪》的艺术创造给苏州古典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做了一番“还躯壳以灵魂”的工作。用中国文论的话语来说,《苏园六纪》刻画了苏园,但不仅仅是再现了园林的精致景观,它表现了“园境”。那流溢于苏园花木山水间的数百年文化蕴涵与人文精神、艺术意蕴,才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灵魂所在。刘郎在导演阐述中说:“作文化片最佳的视角,应该是这一个具体的题材在电视人眼中的折射。”要深入发掘园林之美,需要有一种独到的眼光去发现、欣赏与创造“园境”美。编导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敏锐的艺术感觉,发现了苏园的文化意蕴、文化精神与艺术精神。尽管名闻遐迩的苏州园林已被无数次地重复描述过,甚至因司空见惯而令人熟视无睹其美的存在,但是《苏园六纪》的艺术创造,则引导观众对这个熟谙已久的观赏对象产生许多新的发现和审美体验,引导我们细细品味艺术与人生的况味,品味此中古远的历史与文化的芳醇。

  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诗,是充盈的诗意。刘郎的语言淡雅、洒脱、隽永,与“苏园—园境”的雅致、幽深、空灵相一致,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苏园的内在之美,诗意与抒情溢于荧屏。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林如的朗诵深入精细地把握了本片叙述的文化格调,艺术地传达了全片诗的韵味和韵律。《苏园六纪》没有新潮的电视观念与拍摄手段,解说词+画面的手法和电视观念是传统的,但是以刘郎为主的这个创作集体呕心沥血,精雕细刻,“煎熬”经年。他们终于拍出了电视片的文化品位,拍出了电视文化片的佳作。这对于近年来盛行“快餐文化”的电视创作界,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