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水法中国变形记-园林文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西方水法中国变形记
[日期:2010-07-01]  来源:新京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谐奇趣”——乾隆的震惊体验

  圆明园管理处原副主任张恩荫说,圆明园中引入水法,离不开乾隆皇帝对它的偏爱。园里的西洋楼景区具有浓郁的欧洲巴洛克风格,第一个水法工程就位于西洋楼的谐奇趣。1747年,乾隆皇帝在圆明园翻阅西洋图画时,无意间看到一幅水法的图样,觉得非常新奇。于是找来意大利传教士———也是西洋楼的设计师郎世宁,问能否在圆明园中建造水法。

  郎世宁答应了下来,并推荐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负责机械设计。虽然乾隆十分重视,隔三差五到现场查看,仍然无法提高工程进度。“原因在于蒋友仁也只是‘略通机械’,连水法的样子也没见过的中国工匠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时隔四年,第一个水法才最终落成。大殿前的大型喷水池里,本来是静物的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因为喷吐水花,如同活了一般,别有一番情趣,乾隆于是命名为“谐奇趣”。

  谐奇趣的水法算作一期工程的话,二期工程就是随后来精心打造的大水法、海晏堂的“水力钟”等。现在远瀛观前遗存的大拱形,因具有圆明园的标志作用,成为游人最喜欢留影的地方。它们正是大水法遗留下来的石龛。

  石龛的门洞下曾有一个大型的喷水狮子头,水流嘴里吐出来,就形成一个七级跌落的水帘景观。另在大水法的左右前方,也各有一座巨大的13层方形喷水塔,塔顶和四围的几十根铜管一齐喷水,同样形成帘瀑形喷水景观。

  喷水雕塑———“裸女”中国变形记

  圆明园学会的陆伟说,大水法中最有故事的景观是中间菊花式游泳池中的“猎狗逐鹿”。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两侧有10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当然,梅花鹿也绝不坐以待毙,从它的鹿角也向四周喷出8道水柱。

  陆伟说:“有人牵强地认为‘猎狗逐鹿’暗含了满族人喜欢打猎的意思,其实并不正确。正如水法是西洋舶来品一样,这组景观的故事也自然来自西方典故———”

  在古罗马神话中,月亮女神戴安娜正在溪边洗澡,被猎人阿特泰恩撞见,戴安娜在盛怒之下把阿特泰恩变成了一头雄鹿,结果猎人就被自己的猎狗撕咬身亡。“这组造型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不过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西方水法中常出现的裸体形象就被略去了。”

  与此类似的还有十二生肖兽首。在西方水法设计中,喷水雕塑多用裸体女像,之所以改为十二生肖,有种说法认为郎世宁原本沿用裸体形象,结果乾隆看后觉得有悖中国道德规范,所以进行了改造。

  张恩荫对此并不认同,“作为传教士的郎世宁,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笨到沿用有悖中国人审美原则的形象。西洋的水法到了中国,必定要经过中国化的过程。”不过,虽然十二生肖在中国的人缘不错,但在保持兽面的同时,身子却是人的。张恩荫认为除了增添生动性,人身包含有向皇帝朝奏的意思。

  水力钟———时间留下的谜团

  十二生肖曾是海晏堂西门外水法中的卫士。它们呈八字形分列于池子两边。因为每一属相正好对应古代计时中的一个时辰,每隔一时辰对应的生肖会轮流喷水,正午时分则一齐喷水。这里的水法于是就具有报时的特殊功能,人们称之“水力钟”。

  由于机械装置早已被毁,因此“水力钟”如何达到轮流喷水的报时效果,成了一个谜。张恩荫推测它可能运用的就是中国古代的滴漏报时原理,陆伟则觉得兴许就是人为控制的,毕竟皇帝进园观看水法的日子并不多,只有他去的时候,水力钟才装水由人力操控轮流喷水。

  至于十二生肖的身子是石头还是铜铸的争议,陆伟从残留在现场的一个完整基座判断,铜难以承受石头躯干的重荷,此外,引水的铜管道若要穿过石头身子也是件颇为不易的事情。

  海晏堂的这组水法在报时之外,并没有忽略应有的消暑作用。现在遗址的中央依然可以看到大贝壳状的水槽。陆伟查找史料得知,当初贝壳上方有两条交尾鱼,喷出的水柱顺着两旁楼梯扶手处的槽子下流,同时扶手处还有多个水管同时喷水。

  交尾鱼下方也有一个莲篷状的喷水装备,向大贝壳中吐水,最后再形成一个小的瀑布流向水池。“水这样大面积的循环流动,对周边的降温效果势必是明显的。”

  喷泉附属———弃机械而用人工

  在没有电子之前,要想让水在流动、喷涌、飞溅中产生意趣横生的效果,重点是利用水的落差解决水力问题。今天的西洋楼景区,在大水法和海晏堂中间地带,有一处高达十数米的夯土台子,顶层曾有两处水法共用的蓄水池,作用相当于后来的水塔。

  输水管道则为规格不同的铜管,输水距离最远者达百余米。为了防渗,蓄水池用锡板焊制而成(因此有锡海的俗称),一次可蓄水100多立方米。嘉庆曾在诗中对此有过描述:“运水由楼顶,发机务审详。周流虽尽妙,渗漏亦须防。”

  张恩荫介绍说,当初在蓄水池两侧还建有水车房,装有转轮类的机械提水上楼,节省了不少人力。建成后没有几年,水车轮盘时常出现故障。再加上乾隆皇帝在乎的是水法的奇趣,对机械装置不大感冒,于是后来下令改为人力提水,雇用8名壮工运用辘轳加大罐的方式打水上楼。从此,水法本应先进的机械技术又被打回了原始状态。

  水法的消暑作用毋庸置疑,但陆伟认为它的功能主要还在园林景观作用。若论消暑,圆明园早在雍正年间就建成了水明瑟,运用水车转动推动屋内的翎毛风扇,能达到“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的效果,属于皇帝钟爱的消暑之地。“另外,高窗大玻璃的远瀛观里面,夏天只要四面窗户齐打开,就能凉风习习,避暑效果同样甚佳。”

  

  如今,各式电力喷泉已经在城市中随处可见。三里屯、蓝色港湾等大的城市广场,双秀园、龙潭湖等众多的公园里,都能见到声光电相结合的现代喷泉,在舒缓动听的音乐声中,喷洒的水柱不时变幻着造型,人们被酷暑搅得烦躁不安的心情,也随着喷泉的声息一同得以放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水法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