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日期:2006-07-27]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海洋环境

    状 况

  2005年,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但局部海域污染严重。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状况。

  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占67.2%,与上年相比上升17.6个百分点;三类海水占8.9%,下降6.5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3.9%,下降11.1个百分点。

  9个重要海湾监测结果表明,黄河口和北部湾海域水质较好,以一、二类海水为主;其次是胶州湾和闽江口,二类海水和劣四类海水各占50%;珠江口、辽东湾、渤海湾水质较差,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在60%~80%之间;长江口、杭州湾水质最差,以劣四类海水为主。

  2005年,四大海域近海海水比较,黄海和南海水质总体上较好,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较差。与上年相比,四大海域近海水质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黄海和南海一、二类海水比例较高,分别达到88.9%、85.8%。与上年相比,黄海一、二类海水比例上升5.5个百分点,南海上升8.0个百分点。渤海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6.0%,与上年相比,增加了25.6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19.2%,下降了26.1个百分点。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东海一、二类海水比例为35.5%,与上年比较上升了18.3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52.7%,下降了8.6个百分点。

  2005年,全国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海南、广西、山东和广东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较好,上海、浙江近岸海域水质较差。

  赤  潮  2005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82次,较上年减少约15%,累计发生面积约27070平方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但有毒藻类引发的赤潮次数和面积大幅增加。大面积赤潮集中在浙江中部海域、长江口外海域、渤海湾和海州湾等。

  赤潮监控区继续发挥作用,区内发现赤潮42次,累计面积近15420平方公里,分别约占全海域赤潮累计发生次数和面积的51%和57%。东海仍为赤潮的重灾区。

  赤潮主要对沿岸鱼类和藻类养殖造成影响,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6900万元。

 

 

  措施与行动

  【重点海域碧海行动计划】  国家环保总局继2001年开始实施渤海碧海行动后,于2005年启动了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的碧海行动计划工作。至2005年底,完成了长江口及毗邻海域陆源污染物调查、入海通量监测和海上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和监测工作。完成了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的调查和规划方案。

  【部分沿海城市海水浴场水质周报】  2005年6月~9月,国家环保总局继续开展16个沿海城市28个海水浴场水质监测,发布17期《部分沿海城市海水浴场水质周报》。89.3%的海水浴场适宜或较适宜游泳。

  【海洋保护区建设】  2005年,新建浙江乐清西门岛和嵊泗马鞍列岛两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其中,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面积20余平方公里,保护区的建立将使37种岩礁生物,92种泥滩生物,世界级濒危鸟类黑嘴鸥、黑脸琵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斑嘴鹈鹕等大量湿地鸟类以及目前国内分布最北的红树林区得到有效保护;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面积549平方公里,保护区的建立将使以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独特的岛礁自然地貌和潮间带湿地为主体的岛群海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分页导航】
第1页:综述 第2页:淡水环境
第3页:海洋环境 第4页:声环境
第5页:固体废物 第6页:辐射环境
第7页:土地 第8页:森林
第9页:草原 第10页:生物多样性
第11页:气候与自然灾害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