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植树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31年植树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
[日期:2009-03-17]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2009年3月12日,我国迎来第31个植树节。记者发现,在我国许多地区,人们义务植树的意识明显提高,而且植纪念树、造纪念林的新创意不断涌现,绿色、环保观念日渐深入人心,部分专家还开始探索挖掘植树造林在创造生态效益之余,蕴含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活到老种到老 植树意识不断提高

  12日一大早,济南市东郊凤凰山上,彩旗飘扬。报名参加植树活动的3000余名志愿者,有的拿着锄头、铁锨挖坑,有的扶直树苗,有的培土,有的提水浇苗,人来人往,一派爱绿、植绿的热闹景象。在这场由十一运会组委会等部门开展的义务植树活动中,凤凰山上种下了约4000棵柏。一上午,山腰上的荒地就披上了新绿。

  6岁的康浩和父母是一对家庭志愿者搭档。康浩在父母的教导下,用小铁铲给树苗填土,再用小脚将土踩实,然后把父亲用小红桶从远处提来的水浇上,忙得不亦乐乎,一家三口额头上很快渗出了细汗。栽下树苗后,康浩站在迎风招展的小树边,开心地笑了。他的母亲拿下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刻。“今天是孩子六岁的生日,我们是专门请假跟来种树的。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爱绿、护绿的习惯。”康浩的母亲说。

  3月12日是我国第31个植树节。1979年2月,国家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议,1981年12月国家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符合条件的11周岁以上公民,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至5棵。1982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采访中,记者发现,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公民植树造林意识明显提高。许多人不仅意识到植树是每一位适龄公民的法律义务,而且改善生态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法律意识日益增强,许多人还形成了爱绿、植绿、护绿、养绿的习惯。

  日前刚在黄河岸边植完树的高青黄河河务局职工董玉明说,树一栽起来,不光能提高防洪能力,还能增加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改善了生态环境。董玉明在高青县待了近30年。据他回忆,以前黄河大堤上光秃秃的,大车一过尘土飞扬。经过2000年以来的植树造林,黄河山东段1500公里各类堤防上,种下了2300余万株树苗。现在,黄河变成了一条“绿龙”。“种树应该像学习一样,活到老、种到老。”他说。

  3月1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以来至2008年底,中国共有115.2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38.5亿株,中国绿化造林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据了解,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中华大地蓬勃开展,现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成效最显著的植树运动。

  植树造林新创意 绿色环保入人心

  “最近上网,看到周迅为了抵消自己一年来坐飞机排放的碳,已买了238棵树苗,要种在内蒙古。我们也应该为自己排放的碳负责,种些‘碳中和林’。”在济南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刘静说。据了解,国内艺人周迅9日在“倡导碳补偿活动”媒体见面会上称,自己2008年全年飞行里程近15万公里,折算成碳排放量总计近2万公斤,她将通过捐赠树苗的方式,抵消自己的碳排放。

  今年的植树节,在山东省济南市,许多人不断创新植树造林的方式,植纪念树、造纪念林。如为碳排放主动承担责任的“碳中和林”、与自己相伴成长的成长林、朋友们共同栽种的友谊林、新婚夫妇的同心林等,新主题、新方式不断涌现。

  “植树热情在升温,是人们热心生态建设,追求绿色、环保的体现。”济南大学格润环保协会负责人魏强说,他已参加好几年的环保志愿活动。记者了解发现,近年来,绿化环境、保护生态、绿色消费等理念逐渐成为许多人自觉的追求。山东滕州等一些地区也建立了义务植树跟踪制度,确保苗木成活和不被破坏,改变了过去“一栽了之”的现象。这些新的理念,正不断影响和带动着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镇村林果化,使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在山东,一些城市周边曾经贫瘠裸露的荒山荒地,现在披上了绿装;一些郊区荒山变成了植物园、旅游林场,成为人们周末休闲、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一些村镇生态更加良好,既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还逐渐发展起了生态旅游、农家乐,创造了堪比金山银山的“绿水青山生产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比如,依托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山东沿黄各地纷纷规划启动了黄河生态旅游开发。截至目前,黄河山东段已经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2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东阿黄河森林公园、高青黄河生态旅游区、齐河黄河北展旅游区、滨州张肖堂水利风景区、济南黄河百里风景区、东营黄河口生态旅游等,已成为山东新兴的旅游景点。尤其是济南和东营两地的黄河旅游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数百万人。“丰厚的回报,又促使更多的人关注绿色环保。”山东黄河河务局建管处处长陈兆伟说。

  据了解,在我国持续不断的义务植树运动推动下,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1981年的12%提高到18.21%,2008年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则达到了35.1%。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评估,现在,全球每年减少森林面积1亿亩,而中国年均增长6000万亩,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植树造林中共存

  植树造林不仅仅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还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效益,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识。“其实,去年以来新的形势,赋予了植树造林运动新的内涵。当前,植树造林就蕴含着缓解就业难题的巨大契机。”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庆武说。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的调查,到今年2月初,全国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此外,我国还有数百万计的大学生,以及相当数量的城镇失业、待岗职工,面临就业难题。

  我国在第15次APEC会议上承诺,到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0%。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要提高到20%,就必须净增2.5亿多亩森林。此外,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使我国森林覆盖率降低了0.29个百分点。“一増一减”,让我国未来两年的植树造林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同时,我国正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林地承包到户,实现“山有其主”, 现已有5个省基本完成了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8个省正在全面推进主体改革。实践证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后,林农对商品林拥有自主经营权,不少山区农民的家庭财产大幅增加,获得了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发家致富的创业平台。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我国部分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返乡务林,实现了“一人承包,全家就业”“城里下岗,山上创业”。 据辽宁省统计,改革后全省有1200多万农民经营林业,是改革前的2.3倍。另据初步测算,目前全国还有约12.7亿亩集体林地未确权到户,按每人经营50亩林地算,仍可吸纳约2500万农民就业,并可以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

  一些专家指出,对于待业大学生和下岗失业职工,我国也完全可以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运用知识、技术、资金、人脉等优势,承包、经营城区的园林、郊区的森林和带动镇村林果业;发展道路林荫、美化皮、美化树、图案灌木、景观小品等高档林产业,既美化环境、改善生态,又能使他们实现较高质量的就业状态。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