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城市:以两型社会为指针实现转型-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资源枯竭城市:以两型社会为指针实现转型
[日期:2009-08-07]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李先军   发表评论(0)打印



  近日,原亚洲最大露天煤矿,全国首批、辽宁省唯一的一座国家矿山公园——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开园。据悉,这一公园在阜新市中心遗留下一个长4公里、宽2公里、深350米、绝对深度负175米的巨大矿坑,成为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废弃规则矩形人工矿坑,整座露天矿坑相当于38座北京故宫、1.2个西湖。矿坑海拔负175米,比我国地理最低点的艾丁湖还低16米,是中国陆地的最低点。这些具有冲击力的报道数字从某种程度上告诉我们,这个矿山公园是人类创造的一个奇迹;但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也显示了人类对于自然资源无休止过渡掠夺所带来的悲哀。

  去年,在全国12个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的审核中,辽宁省阜新市就首当其冲,榜上有名。因此,对于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城市,未来之路如何走这个问题成为当今全国400多个资源型城市必须考虑的问题。

  通过对资源枯竭城市的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拥有如下一些共同点:

  首先,资源型城市一般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基本上都是依资源而居,大多位于内陆,地理环境闭塞,远离交通干线、远离工商业发达地区,区位条件差,因此容易造成资源产业的单一性;

  其次,资源型城市的城市特征比较鲜明。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与资源相关的产业发展上,过于依赖这些资源的开采来获取政府财政税收,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资源城市复合型人才危机的产生,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危机;

  最后,由于资源型城市的衰退,城市在转轨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人再就业的危机和城市保障的贫困危机。

  面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危机,我国政府及时转换思路,调整城市发展战略,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但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认清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结构必须发生一定的变化;同时,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还应该以当地城市自身特色为基础,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城市自身个性的发展道路。

  同样以阜新市为例。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阜新市领导就已经认识到资源枯竭问题的严峻性,于是阜新开始着手结构调整,但由于一定程度上盲目跟风建设纺织城、电子城、化工城等等,最终也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2001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辽宁省阜新市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第一个试点市,于是在更多专家的点拨和研究下,阜新市决定调整战略方向,进军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用生产工业品的方法生产农产品,做强第一、第三产业,解决矿区下岗职工再就业,从而实现资源枯竭后的经济转型。

  而如今,在阜新城市矿业废弃地建设国家矿山公园,以此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的效果还需要长时间的检验。但通过这个案例,更应该给相关资源型城市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提个醒:在面对拥有的大量资源时,应该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从长远角度考虑来使得资源发挥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的政府财政税收分析后发现,政府税收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源开采、开发所上缴的费用。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也应当改变政府过于依靠矿产资源税收来获得政府主要财政的思路,还应当建立鼓励资源节约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完善鼓励资源节约的税收政策、完善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税收政策、完善鼓励技术开发和吸引人才的税收政策以及完善鼓励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税收政策。通过这些积极的税收政策来平衡政府财政来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引导人们对于资源更合理地开发利用。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