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大建筑”的变迁看古都新貌-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从“十大建筑”的变迁看古都新貌
[日期:2009-09-21]  来源:建筑中国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从上世纪50年代庄严大气的人民大会堂、北京工人体育场到如今美轮美奂的“鸟巢”“水立方”,不同时期的几代北京“十大建筑”,折射出这个古老都城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近日,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进入尾声。这个最新版的“十大建筑”评选在网络时代获得超高的人气,在短短20天的社会投票期中,网络投票人次高达900多万,总投票数达6800多万张。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二期、国家游泳馆(“水立方”)等代表北京新形象的地标性建筑均名列候选名单之中。

  北京“十大建筑”的历史无疑与北京城的建设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首都北京建设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国庆工程,由于这项计划大体上包括10个大型项目,故又称“十大建筑”。

  当时,除组织了北京的34个设计单位之外,还邀请了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30多位建筑专家进京开展方案创作。建筑专家、教授、工人、市民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人们对各项工程先后提出了400个方案,其中仅人民大会堂就提出了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面方案,并结合工程对天安门广场提出了多种规划意见。1958年9月6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召集了北京1万多名建筑工作者开会,作关于国庆工程的动员报告。

  从1958年9月5日确定国庆工程建设任务开始,满怀激情的建设者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到1959年9月就全部完成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共10座建筑,总面积达67.3万平方米。

  1959年9月25日,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发了社论,盛赞这些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著名建筑师张开济回忆说:“20世纪50年代的国庆十大工程,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全部建成,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我当时陪同苏联建筑师参观十大工程,他们都不相信这些建筑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成的。”

  最早的一批“十大建筑”为北京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高的起点。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北京又涌现出北京图书馆新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央电视台、首都机场候机楼、北京国际饭店、大观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地铁东四十条车站等20世纪80年代的“十大建筑”;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中央广播电视塔、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北京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首都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北京恒基中心、新东安市场、北京国际金融大厦“十大建筑”。

  “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活动组委会秘书长荀永利表示,进入2000年,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的城市建设进入大规模高速发展时期。众多全球知名建筑师云集北京,参与北京城市建设的设计和施工,伴随着各种建筑作品的拔地而起,北京城几乎成了一座“世界建筑博物馆”。

  比较今昔“十大建筑”有何不同,荀永利说:“上世纪50年代的十大建筑不是评选出来的,因为当时为了迎接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只建了10座,而这次符合参选标准的建筑经过精选有100多项,众多精美的建筑让人很难取舍。”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城区面积只有60多平方公里。而目前,北京城区面积已达1000多平方公里。60年前,北京城区房屋建筑面积仅有2000多万平方米,目前,全北京国有土地上房屋建筑面积为6.06亿平方米。2008年,北京房屋建设年竣工量达到4814万平方米,分别比解放初期的200多万平方米、改革开放初期的400多万平方米增长近24倍和12倍。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委员徐志军表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是以长安街为主线的单中心城市。现在,北京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新格局。城东“新城发展带”和西部的“绿色生态带”代表着北京城市发展的方向。北京正在向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迈进。

 

编辑:zhaohua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