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扭旋斜怪,值得反思-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当代建筑扭旋斜怪,值得反思
[日期:2009-12-15]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作者:王光明   发表评论(0)打印



  “景观设计在解决这四个问题:生态设计、人文关怀、多元融合、美学创新。如果能够同时解决这四个问题,景观的基本问题就解决了,更进一步,当然还要关心人,这是人和地的艺术。”12月12日、13日,“绿色城市:融合与发展”设计论坛在深圳大学举行,3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就城市化进程中绿色生态设计、景观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探讨。该论坛由奥雅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和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主办,奥雅首席设计师李宝章、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陈世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导赵炳时、深圳大学教授吴家骅等人做了重点主题发言。

  用现代眼光更深理解传统

  “景观是唯一能够承载社会、建筑、城市、交通所有的载体,承载得越多,融合得越好,就越是好的景观。”李宝章说向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学习,向中国艺术传统的哲学思想、设计理念、设计手法学习,可以弥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论和手法上的基本不足。同时,应该寻求探索地域特色、适应本土生活、弘扬本土文化的起点。李宝章表示,传统中国园林满足了丰富的情感要求,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大部分的现代园林没有意境和诗意。“我是觉得园林设计有三个层次,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经过现代教育,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园林的本质,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不要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东西。但我们要用现代的眼光更深理解传统。”

  建筑是用石头铸成的史书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通过自身的文化传达参与铸就了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文化历史。建筑是用石头、钢筋混凝土铸成的史书。”中国建筑大师陈世民先生说。陈世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关于建筑的文化。他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建筑文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大部分建筑设计师希望的建筑风格是“中而新”或“新而中”,就是积极融合现代的东西和中国传统的东西;第二阶段,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之初,可以说这是一个多元与变异的阶段;第三阶段,陈世民称它为“变异的阶段”,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高峰期,本来已经剥落正在兴起的中国建筑文化,赶不上这样一个强有力的要求,被挤到了“边缘”,外国知名建筑事务所正以他们几十年沉淀文化的优势,快速占领各大城市主要项目的市场。陈世民说中国经济崛起之后,即将来临的是文化的崛起,而建筑文化恰恰是社会文化、历史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扭、不旋、不斜、不怪不算创新,这些东西难道不值得去反思一下吗?”

  公共艺术空间逐渐觉醒

  公共艺术在深圳这样一个设计之都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城市如何追求公共艺术、如何创造公共艺术,也是该次论坛讨论的焦点话题。深圳雕塑家、高级规划师吕军认为,公共艺术是景观的一部分,希望每个景观项目都具有诗意的精神和空间。中国开始讲公共艺术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提出的概念。中国的公共艺术设计有什么特点呢?吕军举例说,雕塑在设计的时候,可能雕塑家更迎合政治的需求,而政治的需求表达了一种政治的愿望,弱化了空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作为一个设计师,力图能够在政治与艺术之间,在公共权益与艺术家表达艺术作品之间,找到更多的突破口。”吕军说,“直到现在,我们的公共空间才开始逐渐觉醒,以人为本,公共空间的雕塑家、艺术家如今才能更自然地跟空间结合在一起。”

  美国凤凰城艺术文化中心主任伊丽莎白女士谈到了公共艺术如何在美国立足。她说,凤凰城公共艺术的项目是全美国城市最大的项目,1986年成立以来,该城市中所有的要提升城市和改善城市的工程预算中的1%都要拿出来投放在公共艺术的项目中,它整体加起来已有10亿美元。凤凰城与深圳很相似,它是一个沙漠化的新城,公共艺术对这样的城市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运河、溪流、瀑布,都是创造公共艺术的机会。如今这个城市已经变得非常浪漫,很多人愿意来这里结婚,几百个公共艺术项目对城市的改造大大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