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中国踏上“绿色崛起”之路-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深度报道:中国踏上“绿色崛起”之路
[日期:2010-02-22]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绿色崛起 在抉择中加速


  题记

  60年来,中国确立并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国踏上“绿色崛起”之路

  ——新华社《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关于中国国情的报告》

  记者思考

  2009年9月3日,新华社发布了《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关于中国国情的报告》。文中写道:60年来,中国确立并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国踏上“绿色崛起”之路。

  9月7日,新华社又登载了题为《60年经济版图变迁演绎强国梦》(以下简称《经济版图变迁》)的文章。文章强调:“当人类为自然留下空间时,也为自身的发展留下更多的余地。重构生态版图,同时也是重构经济版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一个新的生态版图呼之欲出”。

  两篇文章均以“绿”走笔,预示着什么?也许,可以这样认为:“绿色崛起”,契合了正在勃勃萌动,即将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一种新经济模式——“绿色经济”;预示着“生态”二字再次进阶,被置放在了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心!

  文章以绿色为主基调,速写中国60年变迁,并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已展开绿色翅膀,加速腾飞。

  本报首席记者陈晓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国踏上‘绿色崛起’之路”

  在新中国60周年华诞前夕的9月3日,新华社刊发了一篇题为《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关于中国国情的报告》(以下简称《国情报告》)。这是中国以响亮的声音,向世界作出的绿色报告。

  “绿色崛起”,一个新名词、新理念、新目标,也昭示一个发展新方式的横空出世。“绿色崛起”的内核是“科学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恒久地崛起。

  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永恒命题,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世界性难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去,全球气候变化的警钟又声声紧促。而在新中国60周年华诞和西部大开发10周年的近景中,烘托出“绿色崛起”四个大字,对照鲜明、意味深长。

  A定格历史

  绿色崛起正在进行时

  《国情报告》引用了这样一段话:“英国的《经济学家》曾撰文指出,1978年至2007年的29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77%。但是中国还需要在生态环境方面创造环保奇迹,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发展奇迹”。“真正”二字,是善意的鼓励和期待,更是超难的考量,甚至还有挑剔。

  这段表述截至“2007年”。此后,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什么?如果从高端觅踪,罗列出2007年以来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即可为英国《经济学家》乃至所有国际观察家对中国的评说提供丰富佐证。

  党的十七大在2007年召开。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正是基于此,生态建设的地位不断被提升,内涵不断被延展、放大并细化。

  ■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全面推进”之列:十七大提出,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2008年9月举行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提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从“四个建设”→“五个建设”的全面推进,时隔不到1年。

  ■ “生态文明建设”前置于农业可持续发展: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很多国际性会议和国际交往中,通过中国领导人常挂在口中的“生态”二字,同样昭示出中国走“绿色崛起”之路的坚定信心。

  2007年6月和2008年7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先后在“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G8+5峰会)”和“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上阐明了中国的立场:

  ■ 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我们已经把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009年,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双重挑战的背景下,中国传达给世界的最强信息,依然是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

  ■ 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不断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 11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在提出的主张中强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当把这些重大事件串缀起来,一条彰显中国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便以清晰的轮廓展现在了世人眼前。

  B翻阅历史

  绿色崛起走过漫漫探索路

  从来都没有现成的路、平直的路。路,从荆棘中开出。60年来,发展与保护,是两辆并驾齐驱的马车,也是一对如影随形的矛盾。中国在探寻经济发展之路的同时,也在殚精竭虑地寻找“绿色崛起”的路径,力求破解这道世界难题。

  记者点开“中国共产党网”,去搜寻历史,回溯探索之路的曲直走向。

  [时段: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大地千孔百疮、百废待兴。当中国人民立志“要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时,党和国家不忘为画添绿。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1956年,中国开始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大会响亮地提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

  然而,当中国人民一步一步地朝着这个方向迈进时,工业化道路出现波折,生态环境遭受重创。正如《国情报告》所言,由于人口增长迅速,伴随大规模的建设开发活动,上世纪50年代后,砍林伐一时成风。

  道路,尽管崎岖,但总是蜿蜒着伸向远方。步履,尽管艰难,但总是执著地向前迈进。

  [时段:1978年——1998年]

  1978年,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巨擘扭转乾坤,中国的命运从此逆转。

  而今迈步从头越。4年的卧薪尝胆,中国经济终于度过最困难的时期,步入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

  ——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命题;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其中指出:“坚决控制人口增长、坚决保护各种农业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全面改革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指出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同时要求认真执行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规划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并首次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届三中全会,2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农村改革让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实施,使林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成就斐然。

  [时段:1998年——2009年]

  进入21世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向前发展。

  ——2002年11月,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

  ——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其中之一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内容之一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把历史片段缀连起来,就昭示出中国决策层生态理念的变化和提升过程。绿色的轨迹,由淡至浓、越来越清晰。

  C凝视历史

  绿色情结悠悠60年

  生态环境的恶化,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因素,受伤的是地球,危及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今天,当全球气候变化喊了多年的“狼来了”而“狼”终于来了;当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警醒和危机感应对“狼”的围追堵截;当面对大自然的哭泣,地球的不少地方依然还存在冷漠和麻木时,中国已毅然决然地作出“绿色崛起”的选择。

  这一选择,整整用了60年时间。

  伴随着这漫漫岁月,中国的生态建设留下了“从破坏大于治理→治理与破坏持平→治理大于破坏”的坚实足迹。有成功和收获,更有付出和教训。

  《国情报告》披露了这样一个事实:“1966年,周恩来总理在总结经济中出现的生态破坏问题时曾痛心表示:‘治水治错了,树砍多了,下一代人也要说你’。”

  这段画面感很强的文字,让人读之,交织着景仰、敬佩、心酸的复杂之情油然而生。国家领导人能这样正视决策的失误,托出心中的近忧、远虑和歉疚,需要多么宽阔的胸襟、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识!

  这或许是尘封历史中一个片段的首次公开。改革开放后,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这样的公开,已成为一个大国风范的展示。

  ▲ 2003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在总结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直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指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 2005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说,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而《国情报告》和《经济版图变迁》也分别直面了令人痛心和揪心的事实。前者引用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胡鞍钢之言:“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后者则说:“从人定胜天到和谐相处,有一个认识的转变过程。不可否认,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乃至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从开荒到开发,发展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记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这样的梳理,是为了打开历史的空间,凸显中国重构生态版图、选择绿色崛起的深广背景。印证《国情报告》引用的胡鞍钢之说:“无论是历史的教训,还是现实之需,我们都必须摆脱和抛弃黑色发展之路,寻求绿色发展之路。”

  D书写历史

  可持续发展绿色崛起之基石

  走过漫长而艰难的探索之路,中国终于寻找到一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绿色崛起”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词之一,是“绿色崛起”的牢固路基。“路基”,筑于何时。

  记者查阅历史时,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找到了准确的答案: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在21世纪头10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个世界通用词,被赋予了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两个世纪之交,中国还有一次历史性的“绿色”选择。那就是于2000年初启幕,并将持续半个世纪的“西部大开发”。

  这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的重大决策,是一场开拓性的历史壮举。生态建设成为其中的恢弘篇章。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