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绿色经济-经验交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气候变化与绿色经济
[日期:2010-10-13]  来源:环境生态网  作者:刘宝莱   发表评论(0)打印



  今年全球极端天气灾难频发。世界气象组织最近发表的一份公报指出:“我们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极端天气事件。”其中包括俄罗斯的高温和森林大火、巴基斯坦的洪灾、中国的暴雨和泥石流灾害、格陵兰岛的冰川崩裂以及奥地利的干旱和火灾、美国东部的持续高温等。2010年8月14日的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称:“目前为止,今年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1月到7月的全球平均气温是58.1华氏度。这比前20个世纪的平均气温高了1.22摄氏度,也是自1880年开始有可靠记录以来的最高平均气温”。

  上述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世界气象组织认为,目前科学界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明确这些灾难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是否会发生改变,以便及时应对。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无休止的、野蛮的、非科学的索取,造成了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大自然必然对人类予以惩罚和报复。回顾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只有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全球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代价。在此情况下,人类应该猛醒,要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中之重。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议题,甚至成为大国竞相博弈道德制高点的国际舞台。目前全球约有60个组织涉及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会议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一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明确了下一步继续谈判的方向;二是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在发达国家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行动上取得新进展,并就长期目标、资金、技术和透明度问题达成一定共识,为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为未来阶段的谈判提供了政治动力。

  在此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越来越吸引人们的关注。这种以知识经济为主导,以生态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循环经济为基本功能,以绿色生产力为实现方式,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以经济、社会、生态和谐统一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吹响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号角,成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值得世界各国为之努力。

  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但不是强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增,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在世界各国排列顺序中的105位。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污染现象在中国呈现出“压缩型、结构性、复合型”的特点。尽管中国政府在治理污染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包括水、大气、土壤在内的环境污染依然相当严重,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目前,中国虽然是一个碳排放大国,但人均碳排放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9年,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澳大利亚年人均碳排放20.58吨,超过美国的19.58吨,成为全球人均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中国年人均排放仅4.6吨,不及澳大利亚和美国的25%,在185个国家里排第44位。而按人均历史碳排放总量计算,中国为66吨,英美国家人均高达1100吨。

  尽管如此,中国政府本着对民族、对人类负责任的态度,并从长远发展战略考虑,积极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我们强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决不会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比如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6%。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对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中国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更加艰苦卓绝的努力。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绿色环保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倡导人人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科学利用自然,同破坏自然的现象作斗争。大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崇尚低碳,坚持节能减排,共同建设我们的绿色美好家园。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首先,积极推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投入,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其次,深入推进低碳和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尽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再次,继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2003–2008年,我国森林面积净增20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净增11.23亿立方米。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

  第三,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现在,我国农村有3050万户用上沼气,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目前,我国的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今后,我国应进一步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

  第四,更新生产生活理念。低碳、绿色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企业、行业的生产行为,也是民众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要在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能源的消耗,在流通环节降低碳资源的污染,在消费环节降低对碳的依赖。另一方面,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弘扬低碳、绿色经济的民众生活新风尚,在社会生活层面宣传保护共同家园,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如完善城市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地铁,推广新能源汽车。在城市住房建设中以经济和法律手段限制大面积、豪华型住宅的开发等。在居家生活层面吸引民众广泛参与,如家庭使用节能灯、乘公交车出行、节约用水电、控制空调温度、多植树等。要使广大民众养成节能环保的良好生活习惯,特别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这巨大挑战面前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重任。因为环境安全问题通常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特点,影响涉及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为此,国际社会既要同舟共济,加强协调,重视开展国际和地区合作;也要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统筹兼治。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我们应当一如既往,本着开放和负责任的态度,加强与国际社会就环境、发展、安全等问题开展交流与合作,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提高我国发展绿色经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作者:刘宝莱 中国前驻中东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副会长)

编辑:daodao712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