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外立面奥运前亮相-行业动态—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中国国家博物馆外立面奥运前亮相
[日期:2008-08-12]  来源:楼市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称“国博”)改扩建工程设计单位负责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院长马立东介绍,奥运会召开之前,国博外立面将亮相,迎接世界目光。

  中国国家博物馆老馆的拆除工程和保留结构的加固改造从07年3月17日动工,已于07年底完成;保留老馆西、北、南三面的外立面改造翻新工作目前也基本完成,实现了奥运会之前亮相的目标,地下二层,局部三层的新馆结构工程的施工已经到达地下一层,奥运会结束后结构施工就会出地面。

  同时,国博的全专业施工图已在08年3月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室内精装修深化设计。设计工作从07年7月得到国家发改委的初步设计和概算审批后,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以及目前的室内外装饰工程设计中,除局部设计优化外基本没有方案性修改,国博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

  两年终定“留三面”方案

  2003年3月,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项目立项之后,有关方面先后邀请了90多位包括两院院士、设计大师在内的专家,论证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项目,包括可行性报告和建筑方案。规划建筑方案在04年举行了面向国际的建筑设计的招投标,包括鸟巢的建筑师和央视大楼的建筑师等等都参与了04年的招投标过程。最终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和德国gmp建筑设计公司联合投标,经过两轮的竞标过程,在04年的8月份,最终确定,以其联合体作为中标单位,承接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的设计工作。在04年方案中标的时候,初步方案还是一个“大广场”的方案。随着方案设计深化,可研报告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编制修改,最终在招投标之后经过两年的时间,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最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建设方案,简称“留三面”方案。

  马立东院长感慨道:“从中标到实施,这样的方案性变化,可能还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重要项目能够像国博这个项目在论证中现在做了这么大的修改,国家对国博项目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扩建后国博新馆

  将是1959年老馆面积三倍多

  “如何把历史意义和目标落实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对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是巨大的挑战。国家博物馆是属于整个中国的宝贵遗产,我们在整改过程中,无不本着为国家和历史负责,为未来负责的态度做扎实每个细节,以求工程不留遗憾。这个项目规划设计宏观上面临两个难题:一是随着国博的建筑规模的扩大,使它的体量和环境关系上能和人民大会堂还有天安门广场周围城市环境取得更好的均衡效果;二是对历史成就的尊重和保护,”马立东院长说,“我们最终在06年确定了整改方案,最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两个难题,简称‘留三面’方案——要把老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建筑的主要的西、北、南三段老馆留下来,将中间部位进行拆除,并利用东扩用地进行扩建,59年建的博物馆在改扩建后将达到19.2万平方米。”

  第一个城市设计难题的解决,主要是利用原来的狭小的用地,也加上东扩约50米宽的建设用地,在这个有限的建设用地范围内,把59年建的博物馆改扩建后达到19.2万平方米,也就是把当时的6.5万平米翻三倍多一些。在1959年十大建筑的审批过程中,也包括改造后所形成的现在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格局,鉴于当时国力局限,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为17万平方米,在规模上革命历史博物馆只是人民大会堂的1/3,但是又承载了重要的历史意义,又想使这两个项目在建筑体量上达到均衡,所以当时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是院落式的,外立面看来比较庞大,老的革历博内有5个庭院,属围合式建筑。尽管如此,59年建成的革历博在建筑体量上,还是比人民大会堂显得低矮。新国博建筑向东扩建,通过科学可行的技术措施,保留并加固改造原有建筑的西、北、南三段,通过拆除老馆东部、中部,充分利用拆除后的用地以及原有的室外庭院用地进行扩建,形成了“新馆嵌入老馆”的规划布局,成为国博改扩建设计团队最终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措施。

  在建筑高度和长度方面,人民大会堂建筑最低处的是31.2米,最高的地方是46.5米,而革历博最高的地方才38.9米,比人民大会堂低很多。直接面对长安街的沿街立面长度比较,人民大会堂长度是177米,历史博物馆只有149米。

  现在所实施的“留三面”的方案,提出的方案是要把老的历史博物馆当中的中间部位进行拆除,把主要的三段留下来:面向长安街的北段,面向天安门广场的西段和南段留下,除了东段和中段,扩建的时候更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往下做了两层地下室,新馆高度也达到42.5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方案》中提到,改扩建后的国博新馆将呈现“整体建筑形态匀称,不同高度相互协调,有层叠升高的层次,中心部位最高,与人民大会堂中段的形体有所呼应,又不完全雷同。”改扩建后的新国博建筑,在建筑规模和体量上,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建筑相比,基本实现了均衡,弥补了59年天安门广场城市空间格局上的不均衡的遗憾。

  “和而不同”

  ——国博继承发展法则

  设计面临的第二个命题是不能把原来的59年建成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完全拆除重建,只能在原有基础上整改。“革命历史博物馆是59年十大建筑之一,代表的是新中国建成的历史成就和国力,当时也是汇集了全国的建筑规划设计和工程专家,方方面面的专家领导和产业工人,他们在非常短9个月时间内把这十大建筑建设起来,这个当时在世界上也是一个创举,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也是巨大的成就,上一代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工作精神,是值得每个建筑师尊重和学习的。”马立东院长表示。

  “‘留三面’解决了国博面临的城市设计和改扩建的重大基本的问题。但是任何的改扩建的项目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新增的部分和以前的部分如何呼应,是对比还是继承,是继承还是发展,”马立东院长说,“关于这点,大家最终形成了一致的想法——和而不同。即远处浑然一体,当公众靠近这个建筑物的时候,或者进入建筑物内部的时候,发现新建筑的部分和老馆有很多细微的差别,通过这个差异体现技术理念等等时代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方案》显示,国博新老馆之间在南北中轴线位置通过贯通的入口大厅连接在一起,使得新老馆成为一个建筑。新老馆在建筑形式上的“和而不同”,也使新老建筑在形式关系上取得比较恰当的处理-既通过“和”尊重并继承了老馆的建筑形式,又通过“不同”来体现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和新国博的时代风貌。

  新国博的建筑设计也充分吸取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涵。

  新馆入口大厅是观众无论从西面广场方向、还是从北面长安街方向进入新馆后,首先到达的空间,也是整个国家博物馆的中心。在入口大厅的设计中,也必须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设计中采取了“神似”的处理方法,而不是照搬照抄。这里重要的形式元素包括吊顶和墙面。入口大厅的吊顶,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藻井”的形式,但是采用了现代的铝合金材料,并在形式上作了发展。在每个“藻井”方格内采用了浅金字塔式向上升起的处理,既使得“藻井”的形式更丰富,又在功能上使入口大厅的建筑声学方面更为优化。入口大厅的墙面原始思路是模仿中国传统建筑红墙面的形式,经过反复比较和论证,目前倾向于以偏红色金属格栅墙面的形式处理,这个方案还在论证中。

  国博新馆在规划上继承了59年老馆“庭院围合”式的布局形式,在非常狭小的用地内创造出了南北两个花园式庭院和新馆西入口前广场庭院。这种外实内虚的规划布局,是中国传统建筑群落的一个特征。

  从规划和建筑空间上,沿新老馆东西方向中轴线,从西入口进入后设有一条逐渐升起变化的空间序列,即广场-室外大台阶-老馆西入口大柱廊-新馆西入口前广场庭院-新馆西入口立面柱廊-入口大厅-中央大厅(举行政治主题展和特殊典礼仪式的中央展厅)。这样的空间序列设计,也是类似中国传统建筑在空间规划上沿中轴线逐渐展开、渐进式达到核心区的理念和特征的。

  不单是规划和布局,新馆在各种细节上都做足了与老馆的衔接与深化。比如柱廊。在59年老馆立面形式设计中,柱廊的设计更形似于西方古典建筑的形式,只有在老馆立面入口处设有柱廊,入口柱廊两侧是“竖三段式”的立面,形成整体立面形式两边实、中间虚的“横三段式”,这是更西方式的。新馆的立面设计,在东立面中间入口处设有柱廊,东立面整体形式上类似于老馆立面;但是在新馆的西立面,设计了南北通长的外柱廊,这个形式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即外柱廊支撑起了新馆的檐口,与中国传统大建筑的外立面形式是一致的。

  马立东院长介绍说,国家博物馆这样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设计实例还有很多,譬如新馆立面“琉璃檐口”的反复推敲,目前檐口形式和材料尚未最终定案;新馆入口大门、玻璃幕墙的设计也还在反复深入研讨;新馆公共大厅墙面材质及其工艺、构造也是几易其稿。类似这样的装饰工程设计优化、深化工作还很多,主要的指导思想是无论在空间组合还是室内外建筑形式,都是以现代建筑的形式和技术手段,吸取和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国家博物馆vs法国卢浮宫、大英博物馆

  对于任何建筑,尤其是类似国博这种深蕴历史、代表文化的地标建筑来说,新老建筑之间的传承或者说处理都是个巨大的挑战。

  马立东院长在谈到世界上其他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的成就时,说:“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功能定位上,将来的国家博物馆和这些博物馆有类似。从59年到现在,扩建到原来的3倍多一些,国博几乎是一次性完成这个工作,而不是经过上百年的时间走完。许多世界著名博物馆建筑是经历了百年修整才达到今天的面貌。作为博物馆的分类来看,中国国家博物馆同法国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俄罗斯东宫都属于综合性的博物馆。国博整改团队在承接国博项目之前,就对国际各大博物馆进行了细致研究。”

  马立东院长提到,卢浮宫或者是大英博物馆,新增的部分,都是用相同的两个手法处理:第一个手法,有人归纳叫“异质异构”,即新建部分的立面材料和原有建筑完全不一样,新增建筑形态和老建筑相比也完全不同,老的建筑物可能属于古典主义,不管是卢浮宫还是大英博物馆都是古典的建筑,卢浮宫新扩建的玻璃金字塔是用现在的技术和材料和老建筑形成形式上对比;第二种手法是尊重老建筑,在体量上轻于老建筑,卢浮宫真正改扩建的部分在地下,实际上是对老建筑采取退让的态度,大英博物馆新增的部分也是利用原有庭院通过一个轻质的玻璃天顶形成的。

  国家博物馆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跟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来比难很多。国博保留老馆大概是3万平米,但是有一些改建,有一些夹层,所以形成了3.5万多平方米。新馆本身地上地下加在一起是近16万平米,这两个数字反映了国博新老建筑的体量关系,因此设计上必须采取新馆尊重和服从老馆建筑形式的思路,否则,将形成大体量的新馆在主体形式上取代老馆的情况。

  国家博物馆档案

  1959年9月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建成

  1996年10月10日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国家博物馆的任务

  2003年2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

  2003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项目正式立项

  2006年11月22日国务院审议并批准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的可研报告及设计方案

  2007年3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

  2008年8月8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外立面亮相

  2009年10月1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老馆北段的“复兴之路”正式开展

  201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整个新馆对外开放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