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规划设计频道 → 行业动态—规划设计频道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东方之冠”方案海选时曾落选
举世关注的上海世博会明年“五一”开幕,巍峨瑰丽的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即将耸立于黄浦江畔。在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前往上海,一睹其风采,也了解了这个广州、北京、上海三地专家联手倾力打造的标志性建筑背后的故事。 “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形如冠盖。地区馆和港澳台馆排列于国家馆之下。在344件设计方案中,华南理工大学的“东方之冠”设计方案脱颖而出,最终形成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工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作为总建筑师牵头,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安地设计公司、上海设计院共同组成的联合设计团队,共同打造这一代表中国形象的标志工程。 “斗拱”挑檐一看就是“中国的” 京剧、红色、文字,鼎、罐等出土文物,给了设计师灵感 世博会历来是世界各国思想文化交流的盛会。从1851年英国“水晶宫”开始,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这届首次由中国承办的世博会,中国馆承载着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其设计理念是“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 “对出色的建筑师来说,建一个高科技含量和特殊造型的场馆虽非太难,但如果这个场馆放在中国、美国、英国、法国都可以,就不能承担这个使命。‘中国特色’是中国馆建设的首要要求。”曾经设计过南越王墓博物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等重大项目的何镜堂院士和他的设计团队,为设计出中国特色,关注起了一些典型的文化符号,如京剧、服装、红色、文字,还有鼎、罐等出土文物,因为这些一看便知是中国的。这给了他们启发。 并且,中国建筑本身的“斗拱”结构,也给了他们灵感。西方人建房子用石头,中国人用木构架,并通过“斗拱”将挑檐的力传到柱子上,“斗拱”既能作为装饰构件,也能受力和传导压力。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以四大支柱为依托,层叠出挑的斗拱式“中国器”方案出现了。以此作为国家馆,加上清华大学安地设计公司构想的地区馆为基础,互相整合,就形成了完整的“东方之冠”设计方案。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庄严华美,地区馆在下,上下呼应,正融合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中国哲学思想。“只要看到这个房子,就会给人留下印象,它是中国的,还是大气的!” 何镜堂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中国馆立足现代包容世界 它底部架空,四角悬挑,像开放的大门,又如张开的臂膀,笑迎四方来客 “是‘中国的’还不够,还必须是‘现代的’!”何镜堂介绍,中国馆设计中很注重与城市的融合,设计有四个大平台,提供现代人需要的城市活动空间。一是馆前广场,二是9米高的国家馆架空平台,三是13米高的地方馆“屋顶花园”平台,四是60.8米高的国家馆楼顶平台。“四大平台体现出的开放性和公共性,正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 “作为一个永久性而非临时性的建筑,要具备‘公民性’,让人们感受到城市、建筑带给人的关怀。”世博会中国馆副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利很认同这一做法。他说,将来人们走近这个建筑,不仅能感受到它的科技含量,还能从细节上感受到这种人文关怀。 “中国馆上下斜角45度,悬挑出去达30多米。这也只有用现代技术才能够表现出来!”何镜堂说,侧面斜角本身能避日光直射,防晒节能;楼顶装有雨水自动收集系统,将雨水回收利用;屋顶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在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其产生的电能与城市电网并网,充裕时向外输送;还有冰储冷系统,晚上城市电量充裕时制冰,冰融化的冷气供白天代替部分空调使用;还有真空垃圾收集、气体输送系统…… “‘东方之冠’要向世界展现这样的中国。”何镜堂说:这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并且有开放包容的姿态———它底部架空,四角悬挑,像开放的大门,又如张开的臂膀,笑迎四方来客! 华美冠盖年底完美呈现 中国馆施工时调整为正南正北,气势更加恢宏 从去年4月20日动工以来,目前已建了一年,今年年底前完工。为迎接明年五一世博会开幕,布展工作必须提前完成。“目前时间紧迫,都是在按倒计时推进,设计、建设和布展是交叉进行的,完工一部分就交付一部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部总经理姚建平说。 为了完成这个历史责任,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建筑专家精诚团结,50多人组成的设计团队日夜奋战。虽然设计总方案早就定了,但配合施工建设,设计团队一刻没停下。何镜堂院士成了“空中飞人”,去年一年光乘飞机往返于穗沪两地就达58次之多。 “目前调整较大的有两项。”姚建平说,一是中国馆的方向作了调整。原先由于地块限制,中国馆和世博轴有个倾角,施工时调整为正南正北,气势更加恢宏。二是建筑面积增加了。为了保证博览会之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能少于600平方米的布展面积,加上配套面积,地区馆面积增加了。 到今年12月31日前,气势恢宏的‘东方之冠’一定能完成交付使用!”姚建平充满了信心。 反复斟酌敲定经典“中国红” 墙面材料选定为金属,花纹选定为条纹 “东方之冠”除了很“中国”的造型,还有醒目的颜色“中国红”。 国家馆设计为有中国特色的红色,但什么是“中国红”?怎么才算是“中国红”?怎么体现“中国红”?这些都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难题。为此,设计团队从去年7月就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顾问小组,成员包括建筑专家、光学专家、材料专家、颜色专家、规划专家等,为了保证最后的效果,不知道开会讨论了多少次。 要建设国家形象工程,许多企业免费生产红色材料样板,最初选出了23块,挂在一面墙上供专家比对、选择。红色由浅到深都有,材料也有金属、玻璃、陶瓷等多种,最终选用了金属材料,红色也圈定了四种。 又开始讨论墙面花纹,是素面?云纹?水纹?打孔?还是线条纹?经过多次试验和比较,最后采用条纹板材,这样光线照上去有变化,远近看也有不同的效果,很有层次感。对于纹理的粗细,又经过一番比对斟酌,终于在前不久确定了下来。 “其实建筑中很少用鲜艳的红色,但这个特殊的‘中国红’建筑,必将成为红色经典!”何镜堂说。 背后故事 曾遭淘汰的“冠军”方案 看着设计图上的“东方之冠”逐渐在黄埔江边挺立起来,设计者们无不感到欣喜与自豪。不过,说到该方案脱颖而出的经过,中国馆副总设计师、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倪阳心潮澎湃,那个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世博会中国馆作为国家形象建筑,对建筑师的吸引力是很大的。然而在面向全球华人的设计投标中,“东方之冠”方案开始并不顺利,在344个方案中,进入前20名的并没有“东方之冠”的身影。倪阳说,由于当时投标方案太多,工作人员为海选方便,为每个方案照相供评委会讨论,据说“东方之冠”的相片模糊,给评审团看到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然而在最后的20个方案中评审团没有发现效果满意的设计作品。于是回头重新一本本翻阅“淘汰”的方案,“东方之冠”终于又有了机会,从此一路高歌猛进,打进了最后的决选名单,并且排名第一。 从一开始的失意,到后来的“起死回生”,倪阳很感慨。然而后面还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们创作小组举办中标庆功宴时,突然又收到消息,由于工程进度、施工难度等问题,可能要放弃“东方之冠”,大家的心情又沉到了谷底。 但由于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得到了大多数领导及评委的认同,最终,中国馆的国家馆以华工“东方之冠”设计方案为基础,地区馆以清华大学设计公司的设计方案为基础,成立以华工何镜堂院士为总建筑师,由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组成的联合设计团队。 “那段时间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一样,真是大起大落!”倪阳笑道。 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谈设计 中国红不是故宫红是一种创新的红 “红色象征喜庆、富裕,有中国味。同时我们又不是采用‘故宫红’,而是采用一种创新的颜色。” “‘中国红’是一种混合红色,每一块金属板高低之处的红色都有所不同,呈现从淡红到深紫的变化。” “东方之冠”有人认为它像一个官帽,何镜堂更加倾向于认为是一个粮仓,寓意“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编辑:royal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