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规划设计频道 → 行业动态—规划设计频道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解密长沙首个城市规划
这样的长沙你一定不会陌生:每天清晨,老人们在绿意盎然的花园广场悠闲散步;年轻一代步履匆匆穿越宽敞的城市干道,实现着自己的创业与生活梦想;河西大学城内,莘莘学子正用读书声开始崭新的一天……你知道这些幸福场景是何时开始谋划实现的吗?早在1950年3月,长沙就制定了自己的第一个城市规划——出台了《长沙市规划原则草案提纲》(以下简称《草案提纲》)、《长沙市区规划原则草案》,同时绘制出《长沙市新市区区域规划草图》(以下简称《规划草图》)。就在这些规划里,修建市民公园、拓展城市主干道、施建大学城赫然在列。 “这是长沙自古以来第一个完整的城市建设规划,虽然设计于59年前,但用科学、合理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市档案馆内,专家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已经泛黄的规划原本。当年,智慧的长沙人就是以此为指引,开启了一座城市的建设。 今昔长沙 ●面积 解放初期 当时的长沙约11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仅6.7平方公里。 2008年底 长沙城区面积为954.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为242.8平方公里。 ●人口 解放初期 长沙号称有50万人口,实则约38万人。 2008年底 长沙市总人口为641.74万人。 ●城建投入 解放初期 长沙城市建设投入力度较小,到1978年全市市区投资规模仅1.55亿元。 到2008年 投资规模扩大到1171亿元,年投资规模约为1978年的780倍。 ●交通能力 解放初期 长沙刚解放时,接收的能行驶的汽车不到50辆。全市仅有一个汽车站,全市公路里程为252.43公里。 2008年末 长沙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3.4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6.3标台。 ●供水能力 解放初期 长沙仅有1个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仅1.5万立方米。 2008年 全市城市自来水生产能力达到167万立方米/日,供水管道长度为1800公里。 解放之初长沙城破破烂烂 【档案解密】 解放之初的长沙究竟是什么模样——用破破烂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草案提纲》用文字记录下了当时的城区状况:城市基本没有区域规划,工厂、机关、学校、住宅混在一起;城区绿化面积只占整个市区面积的5%,房屋破旧,街道狭窄;城区直通郊区的干道和城区内干道很少,路面破损较多;缺乏现代化的给水排污设施…… 【亲历者说】 谢开云(长沙市民,现居住于兴汉门):我今年95岁了。1938年的“文夕大火”把长沙变得千疮百孔,几乎烧掉了城里绝大部分建筑,后来人们不得不用竹篾片作墙,然后刷上一层泥巴,勉强居住生活。 在这以后的十多年,长沙一直没有什么建设。到解放的时候,不到7平方公里的城区内挤了几十万人,居民生活用水基本靠井水或者去湘江挑水。由于修建已久的八条大公沟淤塞,一下雨街面上到处污水横流,而且散发出恶臭。 划定功能区“走向新都市” 【档案解密】 一穷二白的家底、千疮百孔的市容,解放之初的长沙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规划之路?记者惊讶地发现,当时情况下规划出的城市蓝图,却勇敢喊出了“走向新都市”的口号。 在《草案提纲》、《长沙市区规划原则草案》中,长沙城市建设凸显出几大特点: 改变没有区域规划的现状,将城市按功能进行划分,分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住宅风景区和混合区6大部分。其中,商业区以当时的旧城环城马路以内为东商业区,以河西溁湾镇以南桃子湖以北沿江地带为西商业区。工业区以兴汉路湘春路以北,沿浏阳河的南北为东工业区,银盆岭纺纱厂以北三汊矶以南为西工业区;文化区则按高等文化区和中等文化区建设,并提出在湖南大学一带建立大学城。 加大交通设施建设,让市民出行顺畅。其中包括将现有的火车站东迁、公交汽车总站向东南进行迁移;拓宽街道,废除原有的狭窄而不能行驶汽车的麻石街道。 多项内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人民政府的民本情怀呼之欲出。这其中,既要求增加广场建设,重要干道交叉处必须开辟广场,也提出要修筑包括市图书馆、博物馆等一系列公共建设。此外,为让每个市民都生活和工作在新鲜安静的环境里,凡私人住宅、学校、机关、医院、厂房等私用绿地面积,不能少于其本身建筑总面积的30%。 按照1︰20000比例绘制的《规划草图》,则基本上将草案中的建设设想展示于图上。图上以深浅不一的墨块明确了各功能区范围,功能区连接处的空白,则代表着宽窄不一的道路。记者还留意到,图中为市民提供休闲服务的公园有4个之多,占去了不小的面积。 【亲历者说】 潘基礩(时任长沙城建局局长):1950年的城市规划我是主要参与人之一,但它的出台却与当时的长沙市长阎子祥关联紧密。一次阎子祥到广州办事听到了这样一件事,广州新政权建立后,立刻着手修复了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寇炸坏的一座大桥,这让广州市民人心鼓舞。当时长沙新政权成立不久,人心不稳,还有很多敌特分子在四处搞破坏,阎子祥希望通过这份长沙城建远景规划向大众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共产党的政权是稳固的,我们要全心全意为长沙市民谋福利。 预见长沙铁路“上天入地” 【档案解密】 仔细阅读发黄的档案,记者不禁为规划中凸显出的前瞻性而惊叹。解放之初的城市规划竟已考虑到,未来长沙将会有地下铁路和空中铁路出现,并提前为这一设想的实现展开了铁路迁移。《草案提纲》内“交通方面”一节中,第一段即写到“为了节省地下铁路或架设空中铁路的巨大建筑开支,可将现在的粤汉铁路向东迁移,从正北面跨越浏阳河……原来至新河站一节,仍然向北接轨,将来作为工业区货运专线……”。 此外,记者还发现,如今长沙城内与市民关联最为密切的两处城建设施——五一大道和过江大桥,59年前就已出现在《规划草图》上。前者虽然未标明道路名,但其一头连接火车站,一头对接商业区,走向与如今的五一大道吻合;后者则形象地在湘江上绘出两座大桥,并注明为第一桥和第二桥。 长沙在城市建设方面所展现的前瞻性并不仅仅体现在两份规划文件和《规划草图》中。在市档案馆,记者还发现了一份“来今雨轩”座谈纪要。1950年9月,一场特别的座谈会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长沙邀请了数十名京城城市建设专家为长沙城市规划畅所欲言。纪要里记者发现了这样一段话,当时的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市建设局局长王明之说:“(你们)关于长沙、株洲、湘潭三联市的区域计划很好。这个设计是有远见的,在我们国内还是首创,将来这一块三角地带是有发展前途的……”由此可见,解放之初,实现长株潭融合的设想就已被提出。 【亲历者说】 潘基礩:《规划草图》中连接火车站和商业区的那条路,就是五一大道,这条路完全见证了长沙道路的发展。规划出台后不久我们便开始修建五一西路,并于1952年5月完成,它的建设改变了旧城区东西向干线少的布局。随后十几年里又断断续续把五一东路修成,并于1978年拉通五一中路,把五一东路和五一西路连成了一条线。2000年五一路拓展成60米宽,不久后更名为五一大道。 其实,当年修建五一西路时,还引出了不少故事。当时规划建设的五一西路宽40米,建成后长1.55公里,宽34米。路修好了,阎子祥却受到了上级批评,理由是“脱离实际,盲目冒进”。这个评语我至今记忆深刻,当时长沙市机动车辆加起来不足50台,这可能就是上级批评我们的主要原因吧。 疏浚“八大公沟”: 赤脚跳进齐胸淤泥中 说起“八大公沟”,老长沙人一定不会陌生。长沙解放之初,这8条不到1米深的水沟,是城区排水最为依赖的沟渠,可惜因为年久失修,当时已经阻塞严重,导致街面污水横流。60年前长沙开始城市建设时,疏浚“八大公沟”因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被列为“重点工程”之一。近日,当记者在市档案馆翻开当时的记录时,长沙市民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齐心协力疏通公沟的场景,恍然又在眼前。 解放初期的“八大公沟”是什么状况?《长沙市规划原则草案提纲》明确提到:“没有合理的排污系统,是长沙最大的缺陷。目前的公沟系统紊乱,构造又极简陋,不能担负起城市的排污任务。”作为当时的城建局局长,潘基礩告诉记者,1949年的八大公沟基本都被淤泥堵塞,一旦天降大雨,公沟内的污水便会满溢,直接流进老百姓的家里。 从1950年起,长沙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疏浚公沟行动。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公沟疏通队,并配置了专用工作服。刚开始疏通时,人们还没有特别在意,结果一跳进去,发现淤泥差不多没到了胸口,里面恶臭不堪。“有时候工作时一不小心就会被粪水淋一身。”一名曾经参加当年公沟疏浚工作的市民回忆说,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自己臭烘烘地穿街而过非常不好意思,后来慢慢发现,每当他们通过时,老百姓都会鼓掌相迎,慢慢地荣誉感和自信心都来了。 一时间,公沟疏通队成了长沙街上的明星人物。每当一条公沟疏通工作结束后,第二条公沟沿线的居民就来请了,邀请公沟疏通队早点去帮他们解决问题。“那感觉,就像在欢迎战斗英雄。”潘基礩回忆说,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也时常到场,常常一双赤脚下污水沟,和疏通工人一起掏挖脏物、清除淤泥。此次疏通究竟有哪些成绩?《长沙市志》为此也有明确记载:共疏浚公沟14278米,修理改建公沟4675米,挖出污泥5876吨,基本解决了当时一些沟段多年淤塞问题,城区的环境卫生条件大为改善。 【记者手记】 承载希望方能前行 一边是1950年出台的《长沙市新市区区域规划草图》,一边是现在的《长沙地图》,两相对照,当年规划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为现实。 近些天来,多数时间埋头于厚厚的档案中。字里行间,记者仿佛看到当年一群新长沙的建设者们冥思苦想、激烈辩论的场景。“这都事关长沙百年大计,一定要加倍审慎。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一定要联系到人民迫切的需要。”时任长沙市市长阎子祥说。 好一个百年大计!好一个人民需要!一个人拥有梦想才能飞翔,一座承载希望的城市,必能大步前行。 在那些美好心愿的指引下,长沙有史以来第一个完整、合理的科学规划出台了,八大公沟疏通了、自来水厂建成供水了、砂石路变成柏油路了……档案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记者小心翼翼地翻阅着一页又一页轻薄的纸张,记录下的却是无比厚重的历史。 从阅读档案中抬起头,窗外阳光明媚。走在大街上,高楼鳞次栉比,身边车流滚滚,不得不让人感叹城市的变迁。这还是当初那个只有不到50台机动车辆的长沙吗?是,似乎又不是。今日的长沙正承接着前辈的愿望奋然前行,面貌已焕然一新。
编辑:royal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