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AT十年公共艺术计划备受瞩目-行业动态—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OCAT十年公共艺术计划备受瞩目
[日期:2009-11-24]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随着林天苗的“对视”和隋建国的立方体们在黄浦江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具野心的艺术项目之一的OCAT十年公共艺术计划也越来越为人知。

  如果将时间也算作是艺术品的构成元素之一,那么位于上海新浦江城中的这个艺术项目毫无疑问应当跻身于世界最“大”的公共艺术作品之列。

  虽然在艺术史上,很多艺术作品的完成时间远远超过它——比如修建了500年方告完成的米兰大教堂——但是在那个年代,“时间艺术”这个概念还没有诞生。而对于“OCAT十年公共艺术计划”来说,不仅是它的发起者和参与的艺术家们以“10年”的大跨度作为作品最重要的构成元素,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是不是可以最终完成,事实上是取决于在这10年中,它所选择的这块土地,以及与它相关的利益各方,能否保有足够的耐心看着它缓慢地成长。在深圳OCAT艺术中心,“十年计划”的肇始者和策划人黄专接受了本报专访。

  尽管《徽章》的展示空间是一个300平方米的室内展厅,但它关注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话题。艺术家希望传达出一种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制服”和“徽章”仍然是男权中心社会特征的象征符号,而以刺绣这种传统“女红”方式制作出的66个“女族”徽章,就成为了对这种权力的一种内敛含蓄的反讽,背景中不断出现的咒语一般的女声更加剧了这种警示。

  “艺术家个展+隋建国标点”模式

  打造公共艺术之都

  与“OCAT十年公共艺术计划”相关的最新动态,是被视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女艺术家之一的林天苗正在新浦江城中举行的个展——“对视”。这个展览由《诞》、《徽章》和《对视》三组作品组成,都是林天苗为今年的公共计划创作的新作品。展览结束后,公共艺术计划作品《对视》中的一组将作为上海浦江华侨城的永久性公共收藏。第二部分则是以观念主义著称的当代艺术家隋建国《偏离17°5》大型装置作品第三个标点的安放仪式,它与林天苗个展开幕同时进行。

  这样“艺术家个展+隋建国标点”的模式,是“十年计划”的标准框架。黄专介绍,上海新浦江城是上海浦东开发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项目,“上海新浦江城公共艺术计划”就是为这一城市项目量身定做的一项长期公共艺术计划。它的基本理念是结合城市的文化定位、空间布局和人文环境,与这座新兴城市同步创造具有中国最高水准的公共艺术景观。计划主轴由两部分组成,除了隋建国每年持续进行的《偏离17°5》计划,同时还将举办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外艺术家的大型个展。通过展览,每年收藏一至两件具有代表性的空间雕塑和其他媒体作品,并有机、永久安放在城区公共环境中,经过若干年积累形成与城市规划和建筑息息相关的人文历史,“这种文化积累也将使新浦江城成为集中展示中外当代艺术经典作品的无墙的博物馆,使其成为像佛罗伦萨、巴黎那样的公共艺术之都。这项将公共艺术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的计划也是中国城市建筑史上的创举。”

  目标:培养市民“公共艺术”观念

  黄专告诉记者,“十年计划”的最终目的,其实不在于保证其中的单件作品,或单个艺术项目的“完整度”——实际上,由于定位于“公共艺术项目”,一些作品并不能按照最理想的状态展示。比如今年的“对视”展,本来打算把林天苗的这批作品放到超市、商场、影院等“最公共”的场所分散展出,但出于对这些高价艺术品的安全考虑,并没有实行。展览的“公共性”因此打了折扣。“十年计划”的策划者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长期计划,培养公众的“公共艺术”观念,进而推动公民意识的增强。

  “中国的很多艺术项目,并不是没钱搞,或者搞不好,而是缺乏持续性”,在黄专看来,只有细水长流的、潜移默化的艺术“渗透”,才能逐渐让市民们养成艺术审美的习惯。现在中国很多城市的所谓“公共艺术”作品,并没有从公众的角度出发来设计,但是市民们对此或者缺乏鉴赏能力,或者没有什么机会发表意见,很可惜。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忽略公众需求,中国的多数艺术家都并没有操作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能力。

  同时,黄专认为,中国大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既需要事前的规划,也需要机遇。从规划的层面来讲,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决策层具有相应的公共艺术意识,能够在先期的城市规划中将公共艺术项目作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放入其中。比如在欧美一些城市,就规定一个规划中必须有百分之几的空间要留来布置艺术作品;在香港,地标性的建筑中也要求有一定比例做公共环境、做公共艺术。在中国内地的规划中,往往对公共交通、建筑这些硬件着墨较多,对公共艺术关注不够。广州也未能例外,近年来缺乏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艺术项目。

  柱阵作品将面临多方博弈

  从2007年启动的这项艺术计划已连续举办了三年。作为“十年计划”的主脉之一,隋建国的《偏离17°5》其实酝酿已久。按照艺术家原来的设想,是希望能够每年做一块碑,一直做到生命的最后一年。将这些碑立在一起,观者或可读出时间的流变。相对于地球的南北轴线,整个新浦江城总体规划的轴线向东偏了17.5度。隋建国的作品就是计划在新城2平方公里规划布局中,建立起一个正南正北的坐标网络系统。从平面图上看,这个坐标系统正好与新浦江城的规划图有了17.5度的偏差,作品因此得名。按照隋建国拟就的坐标系统,计划在预先设定的节点相同间距(200米)树立起几十个铸铁立方柱,形成一个与城镇中建筑与街道系统的朝向偏离17度的柱阵。这些铸铁方柱的尺寸为长宽各1.2米,顶高1.2米。柱子每年立一块,顶上安置新浦江城公共艺术计划的标志。

  第一根柱子立在了新浦江城的中心广场。隋建国设想,作品最理想的状态是在整个社区里面要避开交通设施,尽量在绿地或者是平面里面。但如果这些绿地或者平面正好是一座建筑的房间或者庭院的位置呢?

  黄专说,目前立起的三根柱子还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是从规划图上看,这样的情况几乎一定会发生。到那时候,这件作品面临的就是策划人、艺术家、开发商以及业主的多方博弈。“现在也有开发商表示,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情况,就把柱子所在院落拍卖。但谁能保证所有的开发商和业主都有这样的理解和想象力?如果业主真的不让立,那这根柱子可能就真的没法立。”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