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交流会:定义景观设计学-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高校教师交流会:定义景观设计学
[日期:2007-09-11]  来源:《城市环境设计》  作者:佚名   发表评论(0)打印



关键字:教育;景观设计学;北大景观设计大会

  培养学生需要考虑社会的需求

  蔡强(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主任)

  今天来共同探讨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关于景观学科教育的问题。希望不同院校的老师都能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将来学科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思路,让我们共同把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景观设计学逐渐完善起来。

  我想提的一点建议是,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而这一点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是很重要的。

  郝卫国(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艺术系)

  天津大学在景观教育方面,现在有建筑、环境艺术、风景园林和景观学等四个学位的研究生授予权。同时,利用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和规划设计院,使专业在充实的营养中延续和创新,有时还广泛的邀请学者参与景观教育,使学生思路更加开阔。

  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的景观教育中,景观设计学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在建筑设计的教学中也始终强调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而且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认识建筑的宏观性和群体性。

  其实景观专业教育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密不可分的。主要是注重传统艺术精神的培养和景观艺术的培养,另外注重优化整合,注重城市微观景观的结合,注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也是借鉴了俞孔坚教授的理论,比如在本科生的课程上,除了开设基础课和公共课以外,我们还开设了景观方向的专业课,比如园林艺术学、园林花卉学、景观艺术设计等等。

  我希望现在的景观设计专业,能不能通过优化整合,形成一个统一或接近的名称,有一个有所侧重的教学大纲和一个较为规范合理的职业考试制度。

  学生培养存在现实问题

  黄建军(泉州华侨大学景观规划中心主任)

  在高校景观的培养方式上,如果说靠研究生培养,在运作的时候,可能要跟产业结合起来,即形成产学研一体化,这时在招生方面就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受英语的限制,一些真正专业好的学生可能考不上。

  另一个问题就是在走职业化道路的时候,是培养职业选手还是业余选手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北大的培养模式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这个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北大现在是自主权增加了,我们今年有30个研究生,其中有20个是直接推荐的。这是目前比考试要好的方法。考不上的不见得不好,考上来的也不一定很好,考得好的往往不一定能力强。所以只有像美国、欧洲现在的体制一样,真正公正地去用各种方法去筛选、推荐。

  第二个问题,关于产学研结合。学生还是不要完全去干活,只是参加研究性的项目。尽管我们有200多人的团队,但是一般学生不参与他们的生产,研究员就是专门搞研究的。

  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李炳训(天津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主任)

  这两三年来,天津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一直在学习整合能体现国内、国际环境艺术体系的构建,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这个学科是否科学?是否能够引领先进的理念?因为建筑学、规划和园林专业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体系,对于我们艺术院校有相当的感召力,我们很缺乏这些东西。我认为,建筑、规划、园林和环艺等相关专业学科知识,最好能够形成一个共享或融合,因为这里面各个部分的学科都是需要另外相关学科支撑的。未来的景观设计学应该是一个知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培养创造性

  马克辛(鲁迅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主任)

  鲁迅美术学院建立环境艺术系是比较早的,在学科发展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也是率先从室内设计学科走出城市景观这个渠道的,同样也是产学研一体。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院校的考察发现,一些发达国家景观设计学的学科设置,要比我们的系统得多、严谨得多。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在国外上大学以前,就已经给予学生一些相关专业方面的概念,比如生态平衡、以人为本等等,已经让他们知道自己将来将要干什么。而我们国家在入学关口上,和我们的培养人才是背道而驰的。比如有的学生入学考试,就坐在那儿画人像,而这个人像是在家里有专门的老师教他机械化地去学的。因为文化课好,虽然学画晚,但他学了一种固定模式,结果他入学分数很高。但是我们培养的设计师要求是一个真正有能力的设计师,可我们却失去了这个把关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大声地疾呼,要向俞孔坚老师学习,一定要把最基础的东西纳入到我们课程当中。
要把培养人的问题和培养技巧的问题分开。我们培养的是人,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人,是一个懂事理、懂生活的人。我们老师的知识面应该很广,把世界著名景观大师的一些经历告诉学生,让学生去扩展他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去研究他最兴奋的点、最关注的点。

  我们有责任把最好的知识、理论,最好人物的经历,最好的研究者,有声有色的地告诉他们,这个人怎么去生活的,怎么去工作,怎么去投入的,我认为这个就是老师的责任。

  微观色彩学

  曾振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设计系前系主任)

  我在日本呆了20年,本科、硕士、博士学的都是城市色彩,是艺术和工学结合起来的设计专业。今天我们讨论的景观设计学,可以说是微观的,也可以是宏观的,景观设计学既要从艺术的角度很感性的去认识它,同时还要从更深层次的理论角度和工学角度去考虑。

  色彩学在景观设计里面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今天看了学生们的景观设计,都很好,我觉得其他的元素都有,唯一就是没有色彩。色彩是一个无形的东西,但是可能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它是一个无感知的东西,但是会传递一种文化的信息。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新的景观设计学里面应该加入一些微观色彩学,或者是城市视觉引导系统,它跟城市的很多方面有密切关系,不仅仅是功能学的问题,还包含这个区域的文化表现。所以我很热切地提出,希望能够加入这种艺术和工学相结合的,从社会的角度,从人文的角度来考虑的景观知识。

  景观社会学

  李津逵(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客座教授)

  互相不对话的社会是加速城市化的一个巨大风险。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开设了九门课,分别找了九位不同领域的专家,比如说原来华侨城旅游总监周志辉先生,蛇口规划信息办及房地产方面的企业家,还有我、李迪华老师,以及一位长期搞高新技术企业的总规划师,这样我们一字排开,站在同学们面前,让同学自己去找老师。这些老师的作用就是把同学们带到九个具体的项目中间。我给同学提出要求,就是要按照社会学分类的方法去研究社会学的问题。你不能上网查资料,一定要到现实社会中用与人对话的方法来研究。今天的景观设计学不仅仅是理论的研究,更应该是经验性的研究。

  完善学科教育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关于学科的进展,应该说还是不错的。2004年12月份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正式公布了景观设计师这个职业。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一个是北大批下来了景观设计硕士学位,同时批下来风景园林在职硕士学位。另外,我们北大还以北大校长的名义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打了报告,准备把景观设计学作为一级学科。所以说大家不要着急,通过这个会,我们形成一个共识,慢慢地把基础建起来。刚才马克辛主任讲得非常好,我们培养学生首先是要培养一个基本的职业修养,包括李津逵教授讲的,第一就是关怀社会,所以我们叫景观设计学,你要观察社会,为人服务,第二要解决自然问题。我们开了一门课叫景观文化学,让你关怀历史文化的,社会方面、历史文化方面、还有自然系统方面等,这都是我们大的学科的基础。

  台湾经验

  王小璘(东海大学景观学系教授)

  在台湾,最早其实我们是叫造园的,就是早期我们的一些老前辈,根据《园冶》里面提到的“造园”这两个字。学会最初成立时叫造园学会,它引领我们台湾景观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大概到六、七十年代,有很多的学生到国外去留学,就带回来“景观”这两个字,所以从那时我们就开始了这样的讨论——到底叫造园还是景观?造园学会也顺应潮流,现在改为造园景观学会。

  在台湾对景观的诠释,其实比较偏重实践,就是工程部分。所以在台湾,造园景观实际上从小的庭园,到园林,都是在景观的范畴内。

  在台湾,造园技师已经被认定为一个专业了。但我们依然遇到比较大的挫折,因为牵扯到利益的问题,我们最大的阻力和困难就是来自于建筑专业。因为过去做这方面的工作是要有执照的,而我们景观师在台湾有所谓的工会,工会就是对行业负责并且有相当影响力的,所以当我们要提出景观师的名称和职业的时候,他们很反对。

  我们在争取公职人员考试的部分,是不设限的。我们有60个考试的科目,有30几个不同的专业都可以来考,包括环境工程科学都可以。在台湾,我们在这方面也是努力了很久,我想大陆在这方面也会有一个过渡期,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一个很美好的结果。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这不仅仅是台湾的问题,是一个全世界的问题。在美国一个将近6000人的会议上,国际建筑师协会跟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签了一个协议,相互确认了景观设计师是一个单独的职业。美国今年的调查表明景观设计师的工资开始比建筑师要高了。

  开放的精神

  庞伟(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客座教授)

  我从2000年开始投入到中国的景观事业当中,这么多年有伤也有痛,但更多的是感觉到前途越来越光明,中国大地对景观的急切需求让我们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家可以看看我们祖国每年有那么多的大轴线,那么多宽广的景观大道,实际上我们今天是在委托者缺席的情况来讨论,所以我觉得这个开放的语境还不够。

  大家都抱怨教育,尤其抱怨一些边缘的比如艺术教育,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景观教育还处在新兴的阶段。好像羽毛还没有丰满,我们不应该急于摆脱一种状态。虽然我今天看到那么多得奖的作品,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总体上我们的学生作品有很多是不能用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既然在北大选择了这个学科的起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着跳出原有的一些体制的约束,真正把北大的精神,开放的精神引到这个学科里来。

  传统园林学的改革

  周晨(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园林系主任)

  我来自湖南农业大学,传统的园林学,在社会大发展的前提下,已经受到了比较多的局限,所以我们也在进行一些改革。我们想在大学本科的四年里面要完成如此广阔的学科学习,根本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课程的定位应该多一些宏观的内容,而本科的教育应该更实在一些。前两年,湖南建设厅有一个项目经理培训,我当时泛泛地问了一下,真正是园林学出来的大概只有20%-30%,所以说这个实际需求的人才量还是非常大的。如果我们都去进行宏观规划的话,是不是有些脱节?

  作为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历史比较长,但我觉得我们的学生比较缺乏艺术的表现力,而植物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所以我们在教学上也进行一些改革,增加一些包括城市规划,地质地貌学,农村景观和产业规划等方面的东西,同时削减一些植物类的课程,逐渐向整个社会的需求方向靠拢。

  结语

  蔡强(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主任)

  我们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但都是在向往和完成一件事。

  社会需要景观设计师,要求我们努力不断地学习,通过学术上的交流、沟通,来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来更好地完成我们景观设计学的教育工作。今天仅仅是一个开始。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景观中国网是大家共同的平台,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也是我们交流的平台。这个学科不是靠行政命令来发展的学科,还是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专业教育的人员。

  注:此文根据各作者在北京大学第四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暨2006中国景观设计师大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编辑:adm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