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规划设计频道 → 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郑孝燮谈传统的古都“多重方城中轴”规划
纪念北京建都850周年 ——杰出的传统的古都“多重方城中轴”规划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根深源远,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北京建都始于1153年金朝迁都燕京,并改称中都。自此以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王朝以及民国初期北洋政府,直至1949年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已有850年历史。北京建都的历史如此之久,在我国七大古都中仅次于长安(建都1120年)和洛阳(建都1295年)。拙文只拟略谈封建社会后期,即12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全元明清的古都北京的规划形制。这段由女真·蒙古、汉、满族先后称帝建都的过程,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统一的历史见证。在世界的古都规划史上,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 “多重方城中轴”规划早就是当时走在世界前面的大杰作。 古都北京扼有可攻可守的战略优势 金中都(遗址在今北京宣武区西部)是依托辽的陪都南京城(即唐的幽州城旧址)扩建为北方半个中国(淮河以北)的都城。其次为元大都。那是在成吉思汗蒙古大军灭金以后的1267年,忽必烈到了中都,看到战后的中都宫阙殿宇仍是一片瓦砾,杂草丛生的废墟。当他驻弹在位于中都东北郊的全离宫琼华岛万宁宫后(今北海公园),即以此为中心,开始选址,规划建设了比全中都大得多的新城元大都。再就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新建的明清北京城。以紫禁城、皇城为中心的明北京内城(今二环路内)是1421年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前改建重建的。后于1553年明中期时扩建了外城。清承明制,沿用了明北京的内外城,同时在西郊风景区大建离宫别院。 北京在封建社会后期为什么能够长久不衰连续地建为都城?这是因为它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战略地理位置。而且建都以前的北京,早已成为北方的军事重镇。后来从金朝开始塞外少数民族女真、蒙古、满族称帝南下,看中了北京的战略地位,所以把它建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非常重要的是,只有建都北京面南背北,才能够一方面有利于南下中原,统治全国,另方面又可以背依塞外后方,无后顾之忧。全元清因此没有一个是短命的弱小王朝。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也是看中了北京的战略优势。他对于 “君主华夷,北京实为都会,控四夷以制天下”是早已胸有成竹的了。这位汉族皇帝还深思熟虑,决心在长城脚下的昌平天寿山选定了祖坟基地:用以警示子孙,永不离却北京。今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十三陵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 古都“多重方城中轴”规划形制的来源及外来评价 全、元、明、清四代王朝的北京都城规划,全是,“多重方城中轴”的布局形制。这种形制严格讲求中正方直,体现封建等级秩序。其中形成了一整套基本布局的程式。古都北京的这种布局程式:首先是多重同心的方城,包括宫城--皇城--内城,直至后来增筑外城。所谓同心,不一定就是几何中心。所谓方城,明清内城的西北角,并不是直角,外城的南城墙,也带有弯曲。二是中轴线贯穿南北,主宰城市的全局。三是宫城居中,御苑居左,皇城固护宫城,不可分割,同属“民不得入”的禁区。四是街道纵横,有主有次,大街直通城门,布局如棋盘。五是皇城以外四周,连同外城是遍布民居的市区。六是各类建筑等级有制,布置有序。金、元、明、清不同朝代的北京,城址、规模以及建筑形式等有所不同,但是规划的基本布局程式和运用,总是前承后续,并不因为改朝换代,或少数民族称帝而改变或者废止。我们知道,南方古都的重城形式,由于地形等原因,外城往往不可能方正,但是皇城与宫城必定是方正端庄的。古代的城制指出:“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卫君之城在内,是皇家禁区,所以必须方正为准。 那么以上这套 “方城中轴”的都城规划布局的基本程式,究竟从何而来?来源于中华文明古国的礼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是《周礼·考工记》的 “匠人营乱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历史充分证明,金、元、清少数民族建都北京之所以能够百年或儿百年主宰中华民族大家庭,安邦治国长盛不衰,不可能单依靠军事力量,更关键的还是在于行汉法、汉制,用汉人,实施 “文治”,即 “以礼治国”的国策。由此可见,“得天下在马上,治天下不能在马上”,这是一条历史规律。明太祖朱元障说:“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周礼·考工亏盼 正是中国古代都城布局严整有序,历代王朝必遵的一部礼制经典。 北京在13世纪的元大都时期,就开始享誉世界。《马可·波罗行记》记载的元大都是“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还说大都的繁盛是当时“世界诸城无与伦比”的。雄伟壮丽,规整有序的元大都简直使这位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为之倾倒。而建在元大都基础上的明清北京古都更是后来居上,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20世纪,不但为外国文物考古或古典建筑研究的学者所赞扬,30年代还受到世界著名的现代派建筑大师法国勒·柯布西耶的特别推崇。他称赞 “北平”这座 “故都”的说法,归纳起来是: “北平”的 “故都”规划因为有预见性,所以建设才能合理。其中的宫室建筑和城市建设皆为几何形的布局。而通过几何形的直角和直线,还可以表达人类的伟大、光荣与胜利的精神。所谓艺术和高超的创造力,就在于能够体现这种纯粹的秩序。中国是有这种文明的国家,所以应当学习中国。 明清北京都城布局之严整壮丽,后来居上 全中都是北京建都的摇篮。多重方城中轴式的布局,很多是照抄照搬中原宋都汴京(开封)的。那时全朝的左巫相张浩受命南下中原,把汴京的都城规划和宫殿建筑抄绘下来。甚至后来还把汴京宫殿的梁架大木、精美的门窗装饰、御苑艮岳的太湖石等也都拆建到了金中都。今天北海公园山后的叠石就是金朝拆移的艮岳太湖石。这场都城模式和宫殿建筑艺术的照抄照搬,却促进了全元明清北京的都城规划的更加完美。尤其是北京的中轴线和居住街区的规划和建设之水平,甚至达到了后来居上。 宋都汴京是四面城墙包围的重城。这是对隋唐长安重城的 “三面重,一面不重”城制的突破。全元明清的北京由于汴京的影响,所以全是四面重的方城。明清城墙全是砖的,比金中都、元大都的土墙,也更加进步。 从汴京的规划开始,都城中轴线的南段出现了御街T形广场和左右两侧加建千步廊。这些变化对金元明清北京的中轴线的影响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完美。现在天安门广场的前身就是在明清皇城前的千步廊御街加以拓宽的。明清还在天安门广场千步廊的背后按照左文右武的礼制秩序,左边布置六部机关,右边布置五军都护机关。中央机关的六部五府,如此左右相对集中,布置在中轴线上是相当方便合理的。这比元大都时中央机关分散在全城的状况,当然也是更加合理,后来居上。而北京古都的中轴线尤其是一部历史长卷,一道艺术长廊和一根规划布局集中显示灵魂的中枢脊梁。 此外,金中都还承袭了宋汴京的开放式的里坊形制。从而完全突破了隋唐长安的四周高筑土墙封闭式的里坊制度。汴京水运发达,远达江南,由于手工业、商业经济以及文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里坊制度的变革--满城遍布开放式的里坊。敞开了的街巷,便于临街设市开店,活跃市场,所以城市生活、城市风貌等随之也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金中都和元大都的城内虽然也划分为许多里坊,但这只不过是供管理用的名称。还应该着重提到的是:元大都的棋盘式街道系统体现了很高的整体性和科学性。那时根据不同的功能、宽度、位置及景观等因素,综合规划大街、小街、胡同,统一构成全城的街道系统。街道系统同时又和四合院基地的通用尺度(院落基地进深及宽度等)相契合。明清北京城的街道骨架和胡同四合院系统是继承元大都的基础并发展起来的。胡同为了适应四合院 “面南而居”的最佳朝向需要,基本上都是东西走向。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制观念与家宅建筑的川四合中轴“的基本布局相结合,是古都北京传统的胡同、四合院民居最基本的历史特征。 历史是根,城市是历史大舞台;文化是魂,建筑是文化的依托。在人类持续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属于民族的根与魂,是不能割断的。纪念北京建都850周年,在这方面尤其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需要更进一步贯彻中央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保护方针和加强对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承诺(北京现有六项 “世界遗产”单位)。北京这座历史大舞台和现代化大都市,在迎接2008年奥运会包括 “人文奥运”的到来之际,让它在850年建都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古都历史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2003年9月于北京
编辑:Aggie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