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园林风格浅议-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哈尔滨园林风格浅议
[日期:2008-06-05]  来源:《中国园林》1985年第2期  作者:李敏 (北京林学院园林系研究生)   发表评论(0)打印



位于祖国最北部的省会城市哈尔滨,是座美丽的江城,有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三方面的地方风格。本文试对园林地方风格问题作一浅识。

    一、园林地方风格的概念

    风格,是艺术作品所共有的一种特征。黑格尔在论述艺术美时曾指出:“风格就是服从所用材料的各种条件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它还要适应一定艺术种类的要求和主题概念生出的规律”(《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风格总是意味着通过特有标志在外部表现中显示自身的内在特性”(〔德〕威克纳格:《诗学·修辞学·风格论》)。“如果说意境是内容形式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中偏重于内在意蕴的方面,那么风格则是其偏重于外在形态的方面。风格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蔡仪:《美学原理提纲》)。

    园林艺术,是以主要用真实的自然材料来表现自然美和人在自然里的生活之美为特征的。它和建筑、城市规划以及实用工艺一样,都不属于无功利目的的纯艺术领域,但又包含有相当的艺术成分。所以,园林作品和其它种类的艺术作品一样,也有其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洛乃至个人风格。园林的地方风格,是由造园者的主观因素(思想、情操、趣味、修养等)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等客观因素相统一所形成的特征,是当地的社会生活内容与园林艺术形式相统一而在整体风貌上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色和特征。

    “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亚里士多德:《诗学》)。用形容词汇来说明一种风格,是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论述风格的传统方法。其特点,是以一定的语词符号作为输入信息,触发人们的美感联想,凭借积累的审美经验去领会、想象和再创造,去把握作品整体风貌特征的美。但是,由于园林较之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来说,有着更广泛的综合性,所以,对园林地方风格的确切表达,一直是学术界所关心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园林构景的主体应是地貌创作、植物造景园林建筑三者的有机结合。对园林地方风格的表达,离不开具体园林形式。形势是风格的寄托,是对形象的抽象,风格要由形式来表现。因此,园林的地方风格应该是人们对当地园林形式的一种能动反映,是对当地一系列园林信息的综合概念。

    园林地方风格的形成,与当地园林内容与形式的产生条件密切相关。就自然条件而言,有地理状况、植被面貌、气候因素、园址环境以及造园材料的资源等。就社会条件而言,包括的范围更广,主要有:地方的材料成功运用所形成的浓郁乡土风貌;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审美习尚;地方的民风民俗和社会生活特点;地方的民族气质与性格特色;地方的经济发达水平等等。所以,不同的园林地方风格是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各种因素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综合结果。

    二、哈尔滨的园林风格

    (一)就自然条件的作用而言,哈尔滨位于北纬45°41′,东经126°37′,海拔171.7米,年均温3.5℃,年均降水量526.6毫米。夏无酷暑,冬有严寒。在每年长达七个多月的采暖期里,人们很少户外活动。双层玻璃窗吸收了阳光中90%以上的紫外线。所以,哈尔滨人倍觉夏天的可贵,迷恋着到园林里去野游,充分享受一下阳光、碧水、树荫等大自然气息。这是哈尔滨园林在游憩内容上的特色。公园的主要游览期是夏季,六、七、八三个月里的游人量可达三、四百万人之多。市民们大都携家野游活动。在沙滩、水面野浴(包括日光浴和江水浴),在花间、林下野餐。据调查,每户市民一年至少要这样玩一两次。这已成为哈尔滨人必要的一种生活方式。与此相应,园林的景点和设施也主要适应夏季活动的需要,如日光浴场、天然游泳场、划艇、舢板、野营地、露天舞池、绿化剧场、冷饮餐厅、游乐器械等等。象文化公园1959年建设的露天大舞池,同时可供五百多对舞伴翩翩起舞,花墙内外的啤酒花、丁香花随风飘香。驰名中外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也在此拉开序幕。这里成了哈尔滨人最喜爱的游憩场所之一。

    哈尔滨地处寒温带,自然植被是以、栎、榆、桦等组成的针、阔混交林。据调查,在园林里露地生长植物约143种,但其中适应性强、栽培广泛的仅十余种。园林里作为主景的乡土树种是家榆和丁香等,故哈尔滨又有“榆都”和“丁香城”的别称。象兆麟公园和文化公园,大部分就隐没在清新的榆荫之中。丁香和榆梅,是园林里主要应用的花灌木。五月江城丁香开,花团锦簇,芳香飘逸,洋溢着春天的喜悦。夏季,园林植物景观以杨、柳,榆为主调。如斯大林公园沿江柔美飘拂的绦柳,冠大色浓的小青杨树群,为雕塑、花坛和园林建筑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冬季,黑皮油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等针叶树,在皑皑白雪覆盖下愈显苍劲青翠;享有“林中少女”美称的白桦,以其洁白的枝干,挺拔的树形给雄浑的北国风光增添了旖旎的色彩。

     (二)就社会条件的作用而言,哈尔滨是1898年随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近代城市,这就带来了相当多的俄罗斯及欧洲文化的影响。它不仅促使整个城市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欧式建筑风格,而且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市内现有的12个公园,建城初期规划留下的大片绿化用地,以后发展成为较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哈尔滨园林在艺术形式上明显地表现出受苏联园林文化影响的痕迹。在布局手法上,基本采取有轴线的整形式平面,游览线沿轴线方向布置,景区和景点依轴线作对称或拟对称的排列。笔直的花园式林荫道,几何形的游憩广场,规整的花坛、地,修剪精细的植篱等等,结构井然有序,园景简洁开朗。例如,斯大林公园以一条滨江大道为主轴,四条城市街道与之垂直相交,自然地形成了公园的四个出入口。在轴线的起点、终点和交点,都以园林建筑、雕塑、喷泉、模纹花坛等作为局部构景中心。轴线中央,矗立着壮丽的主景——“塔镇江天”群雕建筑,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兆麟公园、文化公园、动物园(下图)等均采用主副轴线相交,拟对称地组织景点、景区的手法,以整形的广场和林荫路网构成平面布局的轮廓。这样,不仅易使园林重点突出,主景升高,让景色在有规律的变化中层层展开,给人以富有节奏韵味的美感;而且游客容量大,分布较均匀,游览导向明确,并能使园林与城市的总体风格相协调,从而为广大哈尔滨人所理解和欣赏(参见封底《哈尔滨园林》照片)。在园林建筑方面,基本没有中国传统建筑卷棚、歇山之类的立面形象,而采用比较统一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如斯大林公园里的江畔餐厅、太阳岛餐厅、江上铁路俱乐部等,一般多为木结构,高尖顶屋面,门窗周围有雕花图案镶边,利用外廊柱和墙面的虚实对比来增加光影变幻的体积感,檐部装修也很丰富。多数建筑色彩鲜艳、装饰华丽、小巧玲珑,富有异国情调。象文化公园大门,就借鉴巴洛克式(Baroque Style)手法,立面上用双柱一组突出垂直分划,在三个连续的拱券之上安放门标,造型轻快简洁。园林建筑着色多为米黄、乳白、粉红、淡褐等。这些温暖淡雅的色彩与浓绿的树丛背景恰成对比,使形象更加鲜明。近年来,还出现了运用反映当地风土特色的瓷砖壁画装饰墙面等新形式。


  

    (三)就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作用而言,哈尔滨园林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在哈尔滨的园林里,没有诗词楹联和典故传说用以表达中国传统式的“造园意境”。点景之物主要是一件件的雕塑,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为国内其它城市所不及。例如,斯大林公园里就布置了十五处雕塑景点,既有纪念性主题的,也有牧歌式主题的,风格不同,情趣各异。其中以大型群雕——“塔镇江天”最为宏伟。它由防洪胜利纪念塔顶的青铜圆雕和塔身四周的浮雕组成,基座上一面是环状双层喷水池,另一面是个小音乐台。它与半圆形的柱廊背景建筑一起,融入辽阔的江天景色,用无声的诗句,表达“劳动人民是新中国的主人”这一崇高意境。公园轴线的东西两端,各放一尊天鹅雕塑。这是因为黑龙江省的版图形如天鹅,诗人们把哈尔滨喻作天鹅颈下闪烁的明珠。于是,美丽的天鹅便成为哈尔滨市的城徽。那展翅高飞的天鹅,不正寓意着哈尔滨人美好生活的未来吗?此外,还有许多牧歌式的抒情雕塑小品,以巧妙的构思、优美的造型,表现人们生活中的片断,丰富了园景的诗意。如:“起步”、“读”、“琴声”、“夏日”、“再来一个”、“我们劳动去”等等。

    雕塑在哈尔滨园林里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是受欧洲园林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植物造景条件的局限而扬长避短。除运用青铜、石头、水泥等刚性材料外,还以植物和冰雪之类的塑性材料创作园林雕塑。比如,由于气候寒冷,能直接春播和秋播露地应用的花卉种类很少,所以,哈尔滨人就大量运用五色草模纹花坛作为园林里花卉装饰的主调。寒冷对植物造景不利,却为哈尔滨人在民间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园林里的冰雕雪塑提供了优越条件。人们取材于松花江的天然冰块,通过雕刻、造型和配光,在园林里创造出一个个冰雪艺术品的世界。不仅如此,在景点设计上还巧妙地把观赏与游乐融为一体,制作了冰滑梯、冰迷宫、冰转椅等。在北国寒凝大地的漫长冬夜里,冰灯之光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的希望和美的享受,吸引市民参加户外活动。从1985年起,每年的1月5日被定为冰雪节,全市各公园的冰灯游园会都在这天开幕。冰灯工艺与雕塑艺术的融合,使哈尔滨之冬的园林景观独具风姿。

    寒冷的气候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不仅使哈尔滨人十分喜爱夏季在园林里的游憩活动,而且很重视儿童的户外娱乐活动,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儿童公园。1956年6月1日,园内的儿童铁路剪彩通车,成为公园的主要活动内容和主景。孩子们自己驾驶着“少先号”机车,牵引六节满载游客的车厢奔驰在环形小铁路上。这项活动使孩子们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学习做新中国的小主人。他们那鲜艳整齐的制服、活泼天真的笑脸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为公园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以至于凡是到哈尔滨来观光的中外宾客,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都要来坐一次儿童火车,这在全国的公园里也是独一无二的。

    应当指出,尽管哈尔滨园林受苏联园林的影响较大,但是,哈尔滨又毕竟不是俄罗斯,有它自身的环境条件和人文特色。“一个民族如能接受其它民族所产生的艺术形式,正因为这一承受的形式能够反映他自己民族的生活和现实的缘故”。(汪菊渊:《外国园林史纲要》)如,纤巧华丽的园林建筑,一方面是吸收了俄罗斯民间建筑的某些风格特点,另一方面也为是了适应哈尔滨的自然条件:尖屋顶承雪压力小,有利于抗御风雪严寒;采用木构形式,便于就地取材;温暖艳丽的装饰色彩,能打破冰天雪地的萧瑟单调;等等。整形的布局方式,虽说主要是受苏联文化休息公园规划理论的影响指导,但哈尔滨河滩台地的地形条件也适于营造规则式的园林。还有,哈尔滨人的性格比较淳朴、直爽、粗犷、热情、喜欢听轻音乐和跳交谊舞,爱好插瓶花、喝啤酒和集体游乐,讲究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等等。市民的这些性格特点、生活习尚和审美趣味,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园林地方风格的形成。

    三、发展园林的地方风格

    从上所述,可知园林的地方风格,既具体地表现于园林的艺术形式,又植根于园林的社会生活内容,是在一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积累的结晶。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产生风格;但风格一旦形成,又会有相对的稳定性,引导和制约形式的发展。所以,和形式一样,风格也将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前进而发展。风格的时代性,取决于某一时代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产生的某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

    现代社会日益频繁的信息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发展,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但是,它决不意味着是简单的照搬照抄、相互“同化”而失去个性。一定的园林地方风格,一般只适用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要求,不能到处生搬硬套。前几年,哈尔滨太阳岛公园等地就“进口”了一些广州风格的园林建筑,并在冲积沙滩地上挖湖堆山,想仿照江南的自然山水园搞“十大景区”等等。然而时过不久,事与愿违,为了防寒保暖抗冻胀,建筑墙体得加厚,构件尺度要放大,结果就大大削弱了欲求的轻巧之感。而且,在寒冷的北国,过分追求建筑的“通透”只能降低它的使用功能。加上湖底渗漏,山如馒头,石材缺乏,欲用沙土堆出悬崖峭壁更是难上加难。既不满足“适用、经济、美观”的综合要求,也与历史上已经基本形成的地方风格相矛盾,耗工耗资很多,反招来市民们意见纷纷。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时代的地方园林,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是从当地“生长”出来的,都离不开扬长避短和因地制宜。

    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现代化正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使社会生活逐步走向个性化和多样化。从发展园林旅游的角度来看,园景的“乡土气息”和“异邦情调”是同等重要的。在已为“乡土气息”,在人则为“异邦情调”,才有吸引力。鲜明的个性,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生命,园林亦然。提倡发展地方风格,决非什么“泥古不化”、“墨守成规”或“向后看”,而是为了避免“千篇一律”,鼓励创作个性的成长。因此,我们要在深刻理解时代和社会生活本质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园林地方风格的发展,既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又让中国园林的百花园万紫千红,丰富多彩。

    (本文在调研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在哈尔滨从事园林工作多年的刘家麒、冯美瑞、陈明松等同志的热情指导和帮助,特此致谢。)

编辑:81nunu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