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规划设计频道 → 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谐趣园楹联意境探索与景观分析(组图)
摘要:中国的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楹联是诗词的发展,它大量应用于中国园林中,既可独立成景,也可做园林景观的点景,使中国园林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谐趣园是中国有名的园中园,具有南北园林的特点,园中建筑上有大量的楹联,其中有很多是乾隆亲自题写,通过分析谐趣园中的楹联和周围景观,探索谐趣园中楹联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楹联对园林意境的开拓。 关键词:谐趣园;楹联;意境 1中国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是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楼、台、轩、榭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融建筑、绘画、雕塑、书法、文学艺术、金石艺术于一体,有“中国文化四绝”之一的称誉。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表达,陈从周说“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的境界在实际景物之中,统称为意境。”[1]园林中的意境可理解为:“造园中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和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称其意境,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景外之情、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2]园林意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它虽不象一山、一石、一花、一草那么实在,但它是客观存在,它应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主客观的统一,两者不可偏颇。意境具有景尽意在的特点,因物移情、缘情发趣、令人遐想、使人流连忘返。 2中国园林中的楹联 楹联,也称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文学艺术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一字一音一义的功用,反映了宇宙万物普遍对称规律,由诗文的对偶、押韵发展而来,滥觞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同时吸收词、曲、赋等长处,它讲究文字对仗工整,具有从形式到内容的对称美。它讲究文字平仄押韵,音调铿锵和谐,具有语言的音律美。它灵活多变,少则四字,多则数百字,甚至千字以上,变化多端而节奏感强。 中国园林楹联作为联苑中的一枝奇葩,是诗词介入创造园林意境的重要途径,首先楹联可以直接成景。中国园林中的建筑(如亭、榭、舫、阁、楼、桥等)是诗词文化表现的载体,楹联把文字性的东西转化为建筑性的构件,展示在园内建筑最醒目的位置,它取得了文学手段与建筑手段在艺术形象上的有机统一,对主景和环境起到衬托和深化的作用,增添了园林景观的品味和文学气息。其次楹联或描绘园林胜景,诗情画意;或借景抒情,臧否史事,褒贬人物;或寄情山水,托物言志,颂扬高尚情操,在园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游览者在游览过程中,产生与此相关的联想与想象,在意念中激起物外之境、景外之情最终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园林意境。 3谐趣园 3.1谐趣园概况 谐趣园初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惠山园,仿江南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乾隆《惠山园八景诗序》称:“江南诸名墅,惟惠山秦园最古,我皇祖(康熙)赐题日寄畅,辛未春南巡,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春意于万寿山之东麓,名日惠出园。一亭一径,足谐其趣。”嘉庆十六年(1811年),经过一番大修,取“一亭一径,足谐其趣”改名谐趣园。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又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 谐趣园巧妙地利用了万寿山东麓的一块较为隐闭的地形,使其与颐和园既是一个地形统一的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是著名的园中之园,集南北造园意趣之大成。谐趣园地势北高南低,北面有从地面突起高达5m的大片裸岩,故造园时就势叠石为峰,凿岩为涧,引清泉缭绕其中,南面地势低洼,故于此就低凿池,堆土成丘,筑轩榭散落其间,从而形成一个北实南虚、山水相依、清泉幽壑、疏轩朗榭的巧妙布局,园内一堂一轩一楼一斋一亭一桥,加以曲水成径,园中景色各谐奇趣。 谐趣园以不规则的水池为中心,四周布置建筑,从而使围合的空间,既具有向心的特点,又具有亲切、宁静、幽雅的感觉,谐趣园西面是围墙,种植高大乔木遮挡外部景观,并形成温暖湿润的小环境,种植南方树种如早园竹,梅花等,展现南国风貌。园内的植物主要以北方乡土植物为主,如绦柳、榆树、圆柏、侧柏、白蜡、紫藤、柿树等,水中形成疏密有致的荷花景观,水边绦柳倾斜弯曲的姿态为园子增色不少。谐趣园借景万寿山,将园外的植物如油松、圆柏、侧柏也纳入园中,丰富了园内的植物景观。 3.2谐趣园楹联与周围意境营造 乾隆帝非常喜爱惠山园(谐趣园),其吟咏惠山园之诗多达151首,谐趣园内大量的对联,更是以优美的文辞、细致的状写,来点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现就园内部分楹联进行分析,讨论周围植物景观以及意境的营造。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1)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