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伟:从功利主义到土地伦理-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庞伟:从功利主义到土地伦理
[日期:2009-02-26]  来源:《园林》  作者:庞伟   发表评论(0)打印



从功利主义到土地伦理——城市化中的植物观和“节约型”绿地思考

  一、加速演进的城市化

  依稀听到过这样的歌词,“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其实,城里更强烈的是灯光而不是月光。城市是高密度,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区域!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乔万尼·波特若(Giovanni Botero)曾对城市提出定义式的看法:“城市被认为是人民的集合,他们团结起来以在丰裕和繁荣中悠闲地共度更好的生活。”(注①)今天的中国城市看起来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丰裕和繁荣作为目标仍在吸引并鼓舞着人们,过去若干年,中国的城市极为快速地推进,有史以来,从未有过如此众多的中国人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城市,方兴未艾的城市化运动的确为我们带来了新文明的塑造机遇和对未来的新的遐想,然而,发展中的弊端(注②)也同时就几乎湮没我们可能的城市梦想,许多既有的问题伴随着2008年以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呈现和加剧,使未来负面情形看来更加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警惕。

  二、城市植被的生境改变

  在城市中接受地产项目的景观设计委托,许多植被仅能种植在停车库屋顶上浅浅的覆土层之上。城市中,大量被铺装了的地表,改变了其下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成份;而城市中污染了的大气在直接影响到植物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也改变了光、湿、温和风等气候条件。使城市植被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之中,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深受影响(注③)。即使是在新近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殊荣的广州,我们看到情形又如何呢?广州地处亚热带,历史上的原生植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类型多样,群落稳定性大,但目前由于高度城市化,原生植被已多无存,目前的城市绿地群落类型,多是人工培育的单优种群,而且乔、灌、、藤本植物种类均明显减少。广州市植物种数一般公园仅85种,居住区65种,道路为2-5种;可资类比的是,受科研保护的华南植物园蒲岗自然保护区(面积14985m2)则共有植物375种、隶属103科,289属(注④);两者差距实在甚大。

  三、植物价值观

  城市植被在人们的规划和设计下,在我国的城市中呈现为园林的格局,植物被人们赋予了美化城市、净化空气、防御灾害、改善气候、减弱温室效应甚至陶冶情操,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等等功用,这还是教科书的提法,实际情形,在我们城市的广场、街道、楼盘、酒店等等地方,植物还广泛地成为城市档次的一个组成部份,身份地位的象征和标志。植物的世界也受到人间从商品学甚至社会学的诸多影响。正如日本学者中野尊正指出的那样,“尽管城市的人们不惜努力想要绿地的功能,但这种考虑不是出自构成绿地的植物本身的需要,而是人类功利主义的判断”(注⑤)。

  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要害是人的权力本位,植物作为物,而不是生命被挑选、取舍,被工具化、被审美对象化。于是植物的装饰功能、美化功能和商业身价被格外看重、放大。模纹花坛盛行、彩植物被滥用,加上所谓精品绿化的概念,追求奢侈、华丽的风气蔓延。植物也融入了人为的盛世升平之中,庸俗的功利主义被推向极致。

  曾几何时,一些地方又刮起了“大树进城”之风,城市为了自己的所谓“生态”目标,竟可以牺牲乡野村头的大树古,“人挪活、树挪死”,这种大树移植后的成活率其实极低。“生态”追求变成为疯狂和毁灭的同义。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国家基于种种发展中问题的呈现开始呼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追求实现科学发展观,甚至具体化要求城市应当提倡“节约型”的绿地园林景观,这一切旨在摆脱我们城市意识,偏离城市实践误差,从而赢得生存和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我们确实需要调整城市植物方式,改变“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

  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节约这个概念,往往被人当做权宜之计,往往对应于资源相对匮乏,供给紧张的时间或空间,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并没有改变功利主义的本质,我们只是从过日子的实践理性角度对奢华有所收敛而已吗?

  节约怎样成为常态,成为一种对资源和生命的怜惜和爱,我们需要实现植物价值观的深刻转向!否则,我们无非只是在历史上五花八门的口号中徒增数量!

  四、土地伦理的视野和理想

  长期以来,我们从事植物设计的人士都出自农林类学院,我们习惯做踏踏实实的学问和工作,沉默不亚农人工匠,惯性使我们不需要也不具备领导、老板们的价值判断和大局报负,理想主义这个西方近当代城市和生态发展史中的伟大传统,在我们这儿,不幸地苍白着,空白着。甚至在许多人眼里,植物设计就是造园造景,他们没有城市的概念,生态的概念,遑论更广阔的大地国土情怀。

  土地伦理的提出者,被称作自然保护之父的利奥波德(Aldo Leopold, 1887-1948)认为,真正需要重视的“是对产生生命的大地所固有的内在趋势的尊重和调节的知识。”(注⑥)他还说,“当一切事物趋向于保护生物共同体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当一切事情趋向相反的结果时,它就是错误的!” (注⑦)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事物,也是土地上的一个事物,城市的意志需要服从和协调土地的“内在趋势”,城市的辉煌时尚如果没有了土地的支撑和认同,后果是可怕的。2008年的自然灾害之惨烈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土地伦理思想的深刻。

  在现代汉语的默认语境中,“土”是一个与城市事物反向的贬义词,这种观念就从一定程度助长了城市不承认自己的土地属性。城市是泊来的,城市的植物只能作为土地的装饰,甚至遮盖、否定,而不是土地意志的流露和赞美,这本身就是荒谬的。

  利奥波德还反对不完整的人类“挑选”,他说,那些因为没有商业价值,被忽视,被排除的大地社会成员往往是土地系统完善功能的基础。想想我们把植物分成观赏植物、非观赏植物,想想我们对野草藤蔓的偏见和排斥,我们不妨直言,不从内在改变观念,提升观念,节约型园林绿地景观只能留于口号和权宜。

  五、结语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国家的改变可谓沧海桑田。我总在想,我们今天城市的植物方式和偏好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还记得八十年代末时,在当时的图书进出口公司的书店里见过台版的城市植物配置方面的图书,其中的内容至今有印象的,就有不少用灌木修剪成装饰图形的彩色照片,再就是五颜六色的盆花美化的街头和成排的大王椰树……不知道这套书对我们的社会趣味和做法起了什么作用?三十年来,我们的确是在想象和模仿中学习和追赶着外界——巴黎、华盛顿、新加坡一直到迪拜,甚至拉斯维加斯。与此同时,全球尤其是我国本身的生态问题在急速恶化,主要矛盾化。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警觉和关注,国际上关于自然伦理的思想也进入我国的知识界话语,遗憾的是,自然伦理观针对城市生态困局全新的认识思考和做法并未能实质性地结合入我们全球最浩大的城市化工程中,在一些人看来,我们只是工作有一些缺点,有一点误区,我们不需要从根本上去改变什么,我们难道不是有“天人合一”(注⑧)的传统吗?所以一方面是上面提倡节约型园林景观,一方面仍然老路照行。所谓生态也仅仅成为最泛滥的招牌和幌子,不能触动些许我们的体制和实践,这是本文想要表达的无奈和痛切之处,并谨此呼吁进一步改革和解放思想,鼓励行业的言说和思考,鼓励承担和理想!

  2008.12.22

  羊城 冬至翌日

  注释:

  注①:见《论城市伟大至尊之因由》[意]G·波特若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②:引自《中国国情报告》 连玉明 武建忠 主编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其中引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陈为邦教授的归纳,认为我国城市发展存在十大弊端。

  一是在城市发展的规模上盲目求大;

  二是在建设过程中贪大求洋,盲目追求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盲目追求高层、超高层建筑,追求标志性建设;

  三是有些大城市盲目追求“CBD”,一些城市的建设脱离实际,标准偏高;

  四是城市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数量惊人,城市形象杂乱;

  五是城市建筑不协调,有些建筑单体不顾城市整体,有的个性过于张扬;

  六是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风貌受到破坏;

  七是在一些城市和风景名胜区,旅游建设破坏旅游资源;

  八是有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

  九是雕塑多精品少,垃圾多;

  十是盲目绿化,移植大树成风,忽视乡土树种和草种,盲目引进外地品种。小城镇建设盲目搬用大中城市的一套,浪费严重。

  注③:《城市生态学》杨小波 吴庆书等 编著 科学出版社

  注④:引自《城市生态环境学》杨士弘等 编著 科学出版社

  注⑤:同注③

  注⑥:《环境的哲学与伦理》 叶平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注⑦: 同注⑥

  注⑧:“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特定的哲学概念,现在被过分广泛地引用来说明我国本身固有的生态思想。其实,姑且不论“天人合一”的哲学史准确含义为何,我们在一个可见的传统和现实中的生态操作其实都是非常乏善可陈的。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