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规划更有人情味-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让城市规划更有人情味
[日期:2009-03-02]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让城市规划更有人情味

深圳不少小区道路都设立了隔离栏,以分隔对向车流。但由于在细节上考虑不周,经常被汽车压得七扭八歪,反而成为车辆与行人通行的障碍。深圳商报记者 廖万育 摄

  核心观点

  细节体现城市生活质量和品位,细节更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人情味。市长许宗衡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努力提高城市品位内涵,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风格特色要求,继续推进城市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和标志性建筑设计,高度关注小尺度空间和城市细部的设计,对城市街景、建筑物、公共空间及门户地区实行艺术化设计和人性化改造,集中打造一批建筑精品和城市亮点。

  城市规划中应怎样进一步重视细节,更有人情味?昨日,记者采访了市政协委员、专家、企业家和规划界业内人士,他们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尽快建立完善步行系统

  市政协委员、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深大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高青

  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的城市规划在市民参与、服务城市和公众方面越来越成熟和完善。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生活质量和细节日益重视,这就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认为我市城市规划当前应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细节的重视?

  高青:提高城市规划对细节的重视,涉及到许多方面,我这里仅谈一点,那就是我们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步行系统。可以说,深圳人对步行系统已经形成了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尽快去实施。在我们过去的城市建设中,步行系统被忽略,但这并不是城市规划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我们对步行系统需求不大,同时,深圳是一个东西向的带状城市,多丘陵,这也导致了步行系统的缺失。现在,新建的城区在步行系统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但是,老的城区怎么办?六个区人口密集区域步行不连贯,不成体系,需要尽快建立。

  在步行系统的建设上,我们的15公里滨海休闲带显得尤其迫切。现在,市民自己开车或者打的士去滨海休闲带或者红树林都十分方便,但是,要自己步行过去就太困难了,中间隔着一条滨海大道,很难过去。尽管我们过去在建设滨海大道时预留了通道,但是位置并不合理,而且必须要走地下,安全便捷性差,同时不人性化。每到节假日路边停的都是车,能不能克服这个难题,是我们城市规划方面应该注意的一个细节问题。

  主持人:在现在的情况下,建立步行系统,我们应该如何实施呢,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高青:应该尽快以点带面、形成体系、逐步覆盖全市。可以先从某个组团开始,再形成区和区之间的联系,最后形成覆盖全市各个区域的步行系统。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十分注重步行系统的人性化,大多数都为步行者建有挡雨板。比如新加坡,人行系统的遮阳板相互都串起来,同时与居住小区和商业设施连在一起,便于儿童老人行走。因此,步行系统要求有一些辅助设施与之相配套。

  红绿灯系统应该更人性化

  广东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

  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城市规划的细微处会让市民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例如,推出无障碍出租车可以让残疾人更方便地参与社会生活。有的代表建议,在更多人行道设置声光预警装置。您认为,深圳的城市规划可以在哪些细微处更人性化?

  谭刚:我主要谈谈城市的交通规划,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看。硬件方面,交通设施的建设还需改进,例如打通“断头路”,是相当必要的举措。其次是加强各种交通设施的相互衔接,提高使用效率。例如快速干道如何与立交桥更好衔接,私家车主经常会在这时费思量,不知道该左转还是右转。还有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例如地铁、出租车、城际轨道交通的换乘等,都需要明明白白的指示标志,更好地衔接。

  而在软件方面,首先是要提高交通的疏导组织效率。譬如在香港,道路狭窄,车流量大,但我们会发现在这个城市行驶的车辆速度并不慢,平均速度70~80公里/小时,而在深圳的市区,平均车速恐怕只能在30~40公里/小时。这说明在交通的组织和疏导上,还需要更多的微循环,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车流量。

  其次,则是红绿灯的设置,可以更人性化一点。车主往往是刚等过了一个红灯,踩下油门不久便又立即要刹车,主干道和次干道的红绿灯时间设置不科学,导致城市空气污染,交通组织效率较低。其实,这完全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模拟,设计出一套更加人性化的交通信号灯系统,这方面的投入,比建设更多的道路来满足城市交通,要少得多。

  兼顾城市与人的双重需求

  加拿大赛瑞设计顾问公司副总经理、设计总监丁(火加同)

  记者:城市设计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作为多年从事城市设计特别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资深专家,您觉得城市设计应该怎么样更加体现和强调细节?

  丁(火加同):在谈到某个具体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用城市中的主要片断来描述对此地的第一印象,如苏州的园林、南京的城墙、北京的古建。对这些城市的深刻记忆,并不是因为我们一下子看见了城市中“一切的画面”,而是城市中具有特色的一个个细节片断构成了人们对城市的认知。所以,我们在城市规划中提倡对重要区域进行城市设计,在规划控制总体的前提下,对城市细部进行研究。

  城市设计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全过程,城市细部设计即是对城市微观的具体细节进行研究。景观环境设计要素配置得当,能够增强识别性,成为归属感的根源,创造富含地域特色的环境空间。

  城市细部设计应兼顾城市与人的双重利益,既满足人性化的需求又能彰显城市的个性特征。一般说来,对城市特色形象影响较大的城市细部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城市重要空间节点。主要是指城市的主要景观节点、风景名胜、著名历史保护空间、传统河道等。第二、城市特有建筑风貌。包括当地特有的民居或宗教建筑形式、独特的城市色彩体系、商业与居住混合的传统街区格局等。第三、城市街具等细节设施。包括市政设施、城市家具、主要绿化系统等。第四、城市标志系统:主要是指当地的符号系统,如城市吉祥物等在城市中的运用。目前这一类城市细部在中国尚未引起重视。

  智能化手段破解停车难

  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某企业负责人陈敏丰

  记者:随着深圳汽车保有量日益增加,交通拥堵、停车难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的心头病。深圳可以从哪些细节入手,来缓解“停车难”?

  陈敏丰:鼓励公交出行以及采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交通系统,是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近年来对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采取的主要方法。例如,日本2005年举办爱知世博会时,为了鼓励游客采用公共交通方式,首次采用了大规模的停车换乘模式(国外称为“P+R--Parking-Ride”,指小汽车和公共交通的衔接系统),通过停车诱导系统进行有效的引导停车,私家车只能停在会场外的6个停车场,然后换乘公交车进入会场。近几年来,国内一些重要城市,如上海正加大停车诱导系统的建设力度,在各个主要车流密集区都建设了该系统,迎接上海世博会对停车难问题的挑战。

  另外,停车场之间利用率不均衡。由于公共停车场的信息资源未能及时发布,导致某些停车场的泊位供不应求,而另外的停车场则使用率极低,泊位空闲严重。

  虽然今后深圳人口可以逐步向关外疏解,但人多路少的基本情况不会改变,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供应不是满足交通需求的最佳选择。目前,深圳在智能交通方面还可以做更多有益的尝试。例如,从2003年开始,深圳就着手规划和建设全市的停车诱导系统,已建成罗湖区的地王书城片区和人民南片区,涉及50个多个停车场的上万个停车位。该系统对空余车位进行统计和发布,在主干道、次干道和停车场附近以电子标牌实时显示停车空位信息。引导私家车主尽快找到停车位,节约出行时间,减少因盲目寻找停车位造成无效交通流,从而减轻干线交通压力。而对于商家来说,也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消费,或提高停车场主收益。

  但在罗湖个别片区建成的停车诱导系统,效果毕竟有限。所以,建议深圳扩大停车诱导系统的覆盖面,采集发布更多的停车场空车位信息,打造深圳市公共停车信息平台,通过充分的整合停车位资源,达到“削峰填谷,动态平衡”的效果,从而缓解停车难。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