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规划设计频道 → 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奥林匹克与林泉高致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国际体育盛会,“林泉高致”书卷是一部中国山水画论。两者本风马牛不相及,然而,2008年他们却性相融合、相映成趣了。 北京有一条举世无双的中轴线,北京的历史文脉在这里延伸;中国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延续;世界的物质文明在这里延仰。这条中轴线是在元大都时确立的,当时的建成规划设计者刘秉中以什刹海东岸一点为中心向四方等距离修筑城墙。中心点南北延伸,就是元大都的中轴线,长7.4华里。明朝筑外城向南扩展至永定门,形成16华里长的中轴线。这是一条演绎着北京历史变迁、文化发展、艺术演进的生命线。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在谈及它时曾说:“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他特别强调说:“从天安门一步步进去,就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连续着‘流动’。……一个接一个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成就。” 而今,这条中轴线自元大都北土城往北再次持续延伸,延伸至长达52华里,它就是奥林匹克公园,它是七百多年北京中轴大“手卷”的续写和延长。在它的怀抱里一个接着一个的新画面出现了:奥林匹克主会场—鸟巢;水的畅想曲—水立方;中轴线文脉上的青春符号化为奥林匹克文明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而融和于北京,展现于世界,成为时间、空间持续流动的新音符。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奥林匹克公园的一部分,占地680公顷,以其大气磅礴的中国山水景观,成为北京最大的名胜风景园林。以北五环为界分为南北两园。其中南园以大型自然山水为主,山环水抱,湖山辉映。我公司有幸承接了南园的仰山天境;东西台和“林泉高致”景观的叠山理水。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百年不遇的文化盛宴,不敢有丝毫的轻视和怠慢。时代的重托、伟大的责任,下定决心以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完成光荣而神圣的造园任务。 一、心入画意、身游山境,历历罗列于胸中 “林泉高致”景观是奥林匹克公园的点睛之笔,它是将“林泉高致”的画论运用到园林造景之中,从一部中国古代画论比较完整的移译到一座现代造园实践,这在中国造园史上是不多见的,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此弄懂“林泉高致”的文化内涵、艺术意境,把握造园的旨趣,是造园家的首要任务。 “林泉高致”是北宋画家郭熙所着的一部中国画论的书名,“林泉高致”的核心意思是:山水在于抒发人们的“林泉之志”、“高蹈远引”,以快心意。重读“林泉高致”是带着问题学,有明确的目的性。叠山理水是一种艺术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建立在造园家对自然景色的理解和分析。“林泉高致”对如何观察自然山水,理解自然山水做了指导性的论述。郭熙认为:艺术家对自然山水的认识要“博”。他的用词是“饱游沃看”,在博览广闻的基础上把握山形水态的本质特征,从而将我们所需要的山水景象“历历罗列于胸中”。由于从事造园叠山理水的需要,我曾游历五岳三江,用心观察自然山水景象,并比较广博地掌握了其规律性,有条件:“由博返约”,自如地应用各种中国画法的皴法,创造出典型的园林风景景观来。 叠山理水和画山写水有其共性,,只是易纸为大地,换笔墨为山石,这就是“提练”和“加工”。“提练”是自然山水的准确把握,“加工”是对自然山水的艺术再创造。正如郭熙所讲:“所经之众多,所养之扩充,所览之淳熟,所取之精粹”。 “历历罗列于胸中”,就是我们常讲的“立意在先,胸有成竹”。这是造园家在造园之前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头脑没有立意,胸中没有成竹,盲目上阵,便没有好作品面世。那么,胸中的“竹”是什么呢?依我多年的实践经验,那便是心存美的意境。意境美是艺术家通过观察自然景观,迁想妙得,情景交融而获得的一种比较完美的境界。郭熙用“景外意”、“意外妙”来概括这种美的意境。他讲的“景外意”的意思是“看此画”、“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的那种境界;“景外妙”指的是能使你“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扁泉石而思游”那样一种临境状态。这种境界便是“得山川之真趣”。由此,我胸有成竹,便形成了这样的“林泉高致”大景观:追求“天然之趣”,追求一种自然情调,追求一种把现实生活与自然协调起来的休闲山水景观。这个景观是一个富有中国山水意境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富有中国艺术风格的名胜风景园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它作为奥林匹克文化遗产而光耀于北京中轴线上,它的魅力神韵在大景观、大气势、大手笔与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相匹配。 二、以山为面,以水为脉,大山堂堂众山拱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人工开凿的山形水系,因为它地处北京中轴线上的特殊地位,在园林布局上刻意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其中水为龙,山为镇得到完美的体现。 从空中鸟瞰奥林匹克公园,中轴线从元大都城墙遗址焕然再起,坦坦荡荡、源远流长。轴线东侧象征中国龙的水系贯穿南北,龙尾把鸟巢东部半围合,龙身蜿蜒曲折北行,龙头在仰山前形成奥海,大模大样、大摇大摆极富奔腾飞跃的动感。水龙长约5.4华里,面积达18万多平方米,它与北京城内轴线西侧的古水龙—中南海、北海、什刹海遥相呼应,形成列座南北,映带左右的对称式布局。龙头上的仰山横卧,负阳抱阳、平衡阴阳、极富玄武天象。如果说,景山是紫禁城的镇山的话,那么仰山就是北京城的镇山了。 “林泉高致”讲:“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中国园林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山水地形对比强烈,无论是利用自然地形,还是人工挖土堆山,都是以山为面,以水为脉。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就是人工理水堆山的佳作,凿地堆成仰山,形成湖以山为面,山以水为脉,山活水媚,一派自然风光。“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风林谷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这是“林泉高致”提出的造山原则,主景突出,客景烘托。“仰山天境”主峰是主景,东侧“朝花台”、西侧“夕拾台”是次、配峰为客景,三峰主次配分明,高低错落有致,前后映掩有度,有主有从,有大有小,体现出“林泉高致”画理的神韵。 仰山上下的山石堆砌交托我公司承担,在前往泰山选石前,我伫立于仰山前反复审视山形地貌,“应目会心、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在主客之间的生命本源上求得同化和融合,物我两亲而相望的那一刹那,我陶冶于公园未来的美境之中,神思浩荡、禅心觉悟,理得深层次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想象和联想:仰山不是一只趴卧的神龟吗?人工开凿的水系是按龙形可意逢迎的,古人把青龙、玄武、白虎、朱雀视为四象,把龙、虎、龟、凤视为四灵。龙是四灵之长,虎是兽中之王,龟是甲虫之首,凤是百鸟之冠。四灵皆是世间瑞祥之物。四象四灵在此聚会展现,不正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含义吗? 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是中国名胜风景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自然景观是主景,人文景观是配景。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无形意象的神话传说,自然景观巧妙而和谐地融纳人文景观,更能使游人产生神秘、探胜的感召力。石头是天地之精气亿万年修炼而成灵物,是最好的人文载体,中国四大名着中《红楼梦》、《西游记》皆以石头开篇而引人醉迷。由此,我得到启示,在选石时,注意从石头的形态,纹理,色泽上发现这种人文的象征物,以添增北京中轴线上文脉的象征意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爬山涉水、千挑万选终有所获,精选到几块具有形似神意的巨石,再经过匠心巧运,巨石从寂寂山林,仙移至昂昂仰山上下,终成正果,成为文化涵义深奥的新景点。 走进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大门,;立足在中轴线上北望,近观两块巨大的泰山石巍巍峨峨突兀两旁,恰似哼哈二将把守山门。当你定睛时会揣度惊喜发现,东侧巨石横卧如虎,竖纹斑斓错杂,大有欲起腾跃之势;西侧巨石竖立象凤,石上有一明显的凤鸟纹理。形外有意、象外有神,似与不似之间最令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山是卧龟,水是龙形,你会自然联想起天上四象,地下四灵有关他们的成语就会脱口而出: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盘虎踞、龙行虎步、生龙活虎、卧虎藏龙、麟凤龟龙等等。龙的高贵、虎的威严、凤的吉祥、龟的长久等等祥瑞的文化象征在中轴线上得到发扬,在此观景有一种精神力量在血液中涌流游荡。 神思浩荡之际,把视线抬高远望,通过银龙游线的奥海水面,仰山天境上的巨石高峻突兀,细心观摩,近湖远山的三块巨石呈等腰三角形之势。这又是一种文化涵义,顶三足而立,象征平安、稳定、大吉、亨通。北京中轴线的延伸便稳稳当当消融在这三块雄伟泰山石之间,只有泰山石敢“当轴处中”的文脉大任。天境上巨石傲然挺立,大有“只有天在上,更与山与齐”之风范。如梦中游,似幻中境,激发起人们浪漫主义的遐想,启迪人们登高探秘的心理欲望。 仰山主峰高48米,比景山高出5米,主峰石由大小两块组成,大泰山石重达66吨,小块峰石上有天然纹理形成的一对俊男淑女,相拥而视,窃窃私语,这是它选为主峰石配石尊位的原因,两石大者为阳,小者为阴,可视为夫妻石。男阳女阴,阴阳氤氲,万物化醇,足以养人。《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阴阳乃是天、地、人间万物变化的根源。阴阳石耸立于中轴线最终消融于天境上,昭彰着中国古代“道”为万物所自出的一种哲学思想,阴阳石下选用横纹层石,采用郭熙多用的云头皴法叠石,似层层云彩漂浮,造成一种虚实假景,仿佛已进入天境云端,似真似幻。天境的玄妙更加令人深奥难识,摇曳荡漾,引人无穷遐想。 既然是天境,必有天界的故事,天宫的意境。选石时意外发现一寿桃形石,我们把它置于“夕拾台”上,以象征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蟠桃园“仙桃”遗弃之果;与之相对应的“朝花台”上百米平台似葫芦状中点一块顽石,以象征孙行者偷吃太上老君葫芦中的“九转金丹”遗失之丸。这种对山水美景进行神化,神化传说与自然山水相融合,强化和渲染了山水的神奇色彩,令人进入一种“形神到此皆清觉,何用蓬壶更问仙”的玄妙之门,为游人营建并奏出一部如临天境的天人交响乐。这就是富有灵性的,神奇石头的魅力所在,这也是造园家营园意匠所追求的美境所在。 三、 三安巧布、三峰妙叠、三远造奇、林泉高致绝画理 “林泉高致”景观地处仰山西脉的一处覆岭阳坡上,巨大龙形水系的龙头顶上方,远远望去恰是龙颊上的长髯。“虹影俄侵日,龙髯不上天”。人文始祖黄帝上骑的龙髯永远定格在仰山上。龙髯的设计是按龙形构图,分二个标段施工,上部由我公司承接,下部由我妹韩雪萍所属公司施艺但仍是一个整体,所以叠山理水按山石韩家传风格统一进行,从而达到和谐一致。既然是以“林泉高致”命名,那么应遵循“林泉高致”的画理为指导,为此,我们抓住三大主题,以实现林泉高致的园林意境。 第一、 三安巧布、三界气象 龙形构图,上部林泉山为龙头,中部洞瀑山为龙背;下部听泉山为龙尾。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景区纵深长约370余米,宽约百米。坡约30度,形成上、中、下三大层次,高低错落有“节奏”,前后深沟有“韵律”,中国画理称之为“得势”。 “林泉高致”讲:“真山水之川谷,远行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势”是指山体的宏观形态,“质”是指山体的微观特征。势质俱盛方为佳构,也就是远望和近看相结合,山水远望可以得其神,取其势,领其气概;近看则可获其质,入其理,悉心赏玩。这种“势”和“质”的表现出的山水意境,中国画理又称其为“龙脉”。清王原祁《雨窗漫笔》中讲:“龙脉为画中之势”,这种龙脉气势是怎样获得的呢?王原祁接着说:“源头有斜正,有混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以此出;起伏由近返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敧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 “三安”是叠山的基本手法,三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意味,三代表多数代表万物。古人把天、地、人视为“三才”“三才成宇宙”,把物质存在的形式、时间、空间都分别归入天、地、人。三安其石就是这种空间意识的体现。为此,我们把龙形构图分三大层次叠山。上层“林泉山”高昂龙头朝天,仰天长啸;中层“洞瀑山”突兀龙身腾空,振鳞奋翼;下层“听泉山”龙尾伏地振风,无风起浪。在龙头与龙身之间,两只龙爪爬盘西坡,有涌泉从爪缝间溢流。三山由蜿蜒曲折的一条九曲十三迭溪沟串联,溪沟总长近700米,在“林泉高致”景观中所占比重较大。它不但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同时又起到分隔山体、美化山体的作用。溪沟大摇大摆,回旋地绕;大进大出,凸起凹陷;大起大落,盘垢陡坡;大放大收,宽展窄拢,变换多端,顺应自然。 溪沟山石驳岸是造奇出胜的关键,驳岸的做法看似简单,实则藏蕴着许多奥妙。这其中就是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即造园家常采用的动静对比、虚实相济、以曲带直、山水开合、收放畅阻、协调统一等手法。运用这些手法,便可造“气”得“势”。清笪重光《画筌》讲:“一收复一放,山渐开而‘势’转;一起又一伏‘山’欲动而‘势’‘长’。 ”由空间的收放、山势的起伏、景物的隐显,交替而有节奏地演进,造成了“龙脉”动势。 “林泉高致”景观图形是龙,所以选择与之相映相宜的叠山皴法,选用横纹石,采用折带皴。“折带”状如折转的带子,以横线条为主,层层横卧,最宜表现断层重重的坡石,它不仅使人联想到龙鳞龟甲,而且给人以动势感。为了打破千篇一律的呆板感,我们把石头延伸点缀到土坡上,既能挡土护坡,又给溪沟增加自然情趣。在溪沟转弯处还有序的适量的采用斧劈皴点缀几组高大、引人瞩目的山壑、洞谷,以增强虚实效果。山是实、水是虚;隔是实,透是虚;密是实,疏是虚;显是实,隐是虚。这种隐与显的变化能给人以无穷的?趣深隽的美感。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讲:“显者阳也,隐者阴者。…… 一阴一阳谓之道也。比诸潜蛟之腾空,若只了了一蛟,全形毕露,仰之者威见斯蛟之首也,斯蛟之尾也,斯蛟之爪牙鳞鬃也,形尽而思穷,于蛟何趣焉?是必蛟藏于云,腾骧矢矫,卷云舒风,或露片鳞,或垂半尾,仰观者虽极目力,而莫能窥其全体,斯蛟之隐显叵测,则蛟之意趣无穷矣!”“林泉高致”溪沟的隐显是十分突出的,它利用土山的起伏、弯曲,石山的高低、横卧等手段达到隐显之势、龙脉气象。 “林泉高致”景观运用三安巧布,构造出三界气象,这种气象体现了“龙脉气势”,开合起伏和“生发收拾,承接脱卸”的“势”,上界林泉山有俊俏之势;中界洞瀑山有险危之势;下界听泉山有清雅之势;其间溪沟有蜿蜒之势;岭坡有层叠之势;驳岸有延绵之势;若用运动视点的鸟瞰透视看,它是一副连续的动态风景图:听泉山是近景,是“开”或“起”,有无尽之势,洞瀑山是中景,是“承”和“接”,有连续之势;林泉山是远景,是“收”和“结”,有腾飞之势;正是:三界气象龙脉势,九曲龙身寻流质。 第二 三峰妙叠 三代形象 “林泉高致”的理想是“林泉”和“高致”,在覆岭上松林密布,覆岭下杂乔林立,林中幽邃之处,置林泉山一座,以抒林泉之志,而这种林泉之趣,不是平凡庸俗之辈,而是郭熙认为的“高蹈远引”,其中的文化内涵包括高雅的情趣,高岭的崛起,高贵的尊崇。由此可见,林泉山是林泉高致的主要景点,是眉眼,是龙睛。 林泉山按三峰设位,三峰就是造园家常讲的主峰、次峰、配峰。三峰是叠山的基本布局,苏州有“朱家盆景韩家山”之说,韩家山就是指园林界称颂的“南韩北张”之南韩,人们俗称“山石韩”,山石韩第三代传人韩良顺先生总结出:“立三峰,以象三代”的文化含义,即主峰为祖为尊居中,次峰为子为侍傍左,配峰为孙为供从右,祖子孙三代,按中国民俗纲常设位,尊辈分之礼,举亲情之性。祖尊庄重而威严,顾盼而深情;子侍朝辑而相随,恭谨而顺承;孙供欢跃而俅俏,依恋而灵动。这正符合林泉高致大山(主峰)堂堂为众山(次峰、配峰)之主的画理,清笪重光《画筌》也说:“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盘互,祖峰乃厚。”这样的叠山作品便有了生命,有了灵性,不再是死物,而是有了生机和活力。 中国传统的叠山理论是:主峰居中偏左最高,次峰居左后次低,配峰居右前再低,形成东北西南走向,三点一线的格局。 此景叠山尊重传统,但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次峰之位移至主峰左前,配峰之位调整至主峰右后,在主峰前右水池中别具一格增置曾峰一座,这样子、孙、曾三峰拥祖而立,增加了层次感,形成了幽境。 物之感人,仰天有山,俯地有水,山高水低,显形出神。山高耸天如虎踞,水低伏地如龙蟠。使山动水活,有赖叠山秘籍:立主宾、叠层次、脉起伏、岸曲折、理凹凸、相顾盼、有呼应、互疏密、求轻重、讲虚实。三峰叠山采用大斧劈皴,表现山石陡峭,突兀之势,展现高大、崇高之境,具有阳刚之美,雄伟形象,给人以厚重、稳健和大气、豪气感。主峰披麻皴结顶如缕缕竖状大小沟壑,矫激离奇、参差骈出,其身形古朴、浑厚、跃然天际。 “林泉山”主峰下叠石成洞,水源结构掩于其中。泉水从洞中涌流而下形成飞瀑,倾入池中。洞口中举一石,一举两得:上擎洞石,以固泉山;下分洞开,以障泉水。水池拦腰横石,上铺巨石两块,形成二孔石桥。同时把水池一分为二,游人伫立桥上,上可观飞瀑直下,下可看飞流下泻,水韵的瀑泻美、声色美、虚幻美、流动美、精致美、在此得到尽善尽美的视觉和听觉享受。“林泉山”造景有峰、有洞、有泉、有瀑、有池、有桥、有驳岸、有矶石、有乔松、有灌木、有仙花、有瑞草组合成一幅幽奥之境。峥峥嵘嵘三峰崇,侍侍依依四代情。滔滔绵绵听泉语,荡荡漾漾看地影。真个是如临仙境,令人目酣神醉。 第三、 三远佳构,三昧意象 “林泉高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山水画取景方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近前而窥后山,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发展了中国山水画多点透视原理,是叠山理水常借用的理论指导,亦为山水审美开拓了一个新境界。 郭熙还讲:“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境界已熟,心于已应,开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境界”一词在画理中的明确提出,可视为“林泉高致”为其发端,它要求画家画出诗意般的意境。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镜像为基础的,是通过对镜像的把握与经营而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经营空间要从主从关系、亏敝景深、虚实相生、曲径通幽等要素来构成如诗如画的园林意境。 “林泉高致”讲:“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着,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是造园艺术的基本思想,“望”是最重要的,一切景观美都是了为望,为了欣赏,为了愉悦人心。“三远”就是为了满足“望”的需要。 “林泉高致”景观,力图实现“三远”构图,并取得了良好的景观效果。首先望平远之景,有两处看点:一是远景,从奥海南岸北望;二是近景,从听泉山下桥头北看,都可以望别透视景深,透过错落蜿蜒的叠山引向远山林泉山的亦明亦晦之色,得到冲融而飘飘渺渺的意境。 其次,望高远之景,须走近山下仰视,如望林泉山需站在水池石桥上或水池以下的溪沟旁,可望山峰之色清明,得突兀冲天之势的意境。 再次,望深远之景,从听泉山望洞瀑山,通过之字形溪沟,透过山洞,可窥见山后之景,由近景、中景及远景看到的是前实后虚,重叠层出,山峦掩映,山后之景似露似藏,若隐若现的重晦之色,得重叠的意境。 郭熙稍后,另一位宋画家韩拙提出了另“三远”之说:“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彷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郭熙的“三远”是对北方大山大水的观察方法,体现出审美中的气势和雄浑;韩拙的“三远”是对南方烟澜山水观察的体会,展现出中国画清幽雅致的一面。前者类似壮美,带有阳刚的积极意味;后者类似优美,带有阴柔苏州园林清雅的风范味道。 “林泉高致”的溪沟中造构许多幽境,形成幽境的主要手段是“隔”,也就是藏。“意贵乎远”、“景贵乎深”。 叠石层堆,一层又一层,层层复藏更一层,藏的妙处,使游人不知山前山后,溪左溪右,还有几多层。景愈深,景界愈大,给人以山重水复、曲径道幽、深深得几许的审美效果,尽显韩拙的“三远”意境。也实现了郭熙关于“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观景推移法。 “林泉高致”景观,不仅以山水造景,还以植物配合造景。使游人不仅着眼于方位、角度、距离、还要分不同季节,不同时令;使对景观的感受置于时间的、空间的、主体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可望”之下,以实现郭熙提出的人与环境的感应关系,进入“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意境。这样人与景就互动了,山水有情又有意,有姿又有容,我爱山山水水,山水亦爱我。 “林泉高致”景观,是我公司以“林泉高致”画论为指导而进行的一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实践重大工程。继承了“山石韩依画理、尊皴法,求自然、出意境”的叠山理水家传技法,巧构奇趣,创造出“林泉高致”美妙的空间综合体。叠山有峰、洞、涧、矶;理水有泉、瀑、池、溪;山者雄、奇、险、秀;水者飞、泻、浪、涌。它是一幅画,可入画中游;它是一杯茶,可沉茗中品诗情画意,听曲品茗,导入全方位的、立体时空的审美境界,实现了“林泉高致”、“高蹈远引”、“以快心境”的大景观‘大气势、大手笔的效果。
编辑:jojo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