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专业技术现状的分析与思考-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对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专业技术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日期:2009-09-16]  来源:中国园林  作者:汪阳   发表评论(0)打印



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专业技术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汪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科研所(100083)

  【作者简介】高级风景园林师。1939 年生。1960 年于北京林学院园林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园林管理、风景区规划设计工作。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

  【提要】本文根据我国近50 年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发展轨迹,提出这门专业技术中一些核心技术,如指标体系、布局结构和城市设计等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以利于本专业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 绿地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6. 5

  当前许多城市正在制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大家所使用的规划模式, 是园林工作者从建国初期在学习前苏联“绿化建设”一书的基础上, 总结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并结合我国造园理论, 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的专业技术。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的30 年间, 这项规划始终处在可有可无的状况下。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逐渐突出, 一些城市不得不付出昂贵的代价进行防治污染工程的建设。相比之下城市绿化建设不仅经济, 而且还因改善城市环境的综合效益理想, 受到普遍的青睐。如特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 特区城市深圳、珠海, 风景城市杭州、桂林及部分工业城市、港口城市等, 因具有良好的城市绿化环境, 对外商投资增强了吸引力, 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评选园林城市的关键性条件, 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园林热的形势促进了园林专业规划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一、规划的核心问题

  “绿地系统规划”中(以下简称“规划”) 最明确的目标是绿地指标体系, 因指标是“规划”的重要量化标准。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产物, 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聚集地。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对自身发展规划认识的不足, 常造成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各种失误, 因此, 不得不反复总结经验和教训, 不断地弥补这种失误带来的危害。这正是城市规划的滚动发展及不断修编的目的之一, 也就是不断弥补城市开发建设中失误的规划方法的发展。“规划”需要解决城市生态环境失衡的问题, 重塑城市自然生态。这种再造的生态环境, 是由城市特殊的需要而构成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合。所以“规划”的绿地布局结构和功能特点是衡量“规划”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 也是“规划”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一个好的“规划”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首先能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的一个单项规划, 属于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工作。不仅要解决绿化区内的分区布局、分类要求等, 还要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 提出控制与发展的具体要求, 因此, 它是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混合体。

  二、规划指标的性能

  绿地指标必须是一个综合、周密的指标体系。国家对“绿地率”的要求是: 城市新建设区不低于30% , 旧城区不低于25%。城市绿地率是在城市用地平衡中作为争取绿地的法定手段, 但是仅靠这一指标并不能保证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保持或提高城市生态质量。这是因为目前国家严格控制占用农田扩大城市建设用地, 但又无法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用地不变, 绿地率控制下的绿地是一个恒量, 由于人口的增加, “人均绿地”指标中的绿地实际上成了一个变量。所以, 因人口增长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以“人均绿地”指标调控是不行的。要以城市的实际人口数进行计算, 提出合理的指标数值并与“城市绿地率”互相补充以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或提高。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的人口基数目前不应再用城市户籍人数计算, 应用城市实际承载人数。并根据调查测算, 确定出一个合理的城市进入公共地活动的人数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 再确定合理的人均公共绿地的指标。特别是由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休假时间的增加, 进入公共绿地活动的实际人数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保证公共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游憩空间的情趣,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必须与绿地容量指标相结合, 组成一对相互控制和调整的组合指标, 以保证公共绿地总量和绿地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制约其它城市建设项目侵占现有公共绿地和规划公共绿地。

  “城市公共绿地分布的均匀度”这一指标制定的习惯作法, 是提出各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但是在任何一个已建成的城市中, 公共绿地几乎无法实现均匀分布的要求。因此, 它必须和城市道路和交通设施的规划相结合, 以乘车和步行时间以及提供便利居民使用绿地的条件来发挥公共绿地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可供居民活动4 个小时的市级公园, 它的服务半径应当乘车不超过30~40 分钟。为居民经常活动的区级公园它的服务半径应当是乘车不超过10 分钟、骑车不超过15 分钟的距离,否则在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的今天,公园的利用率就会大大降低, 使公园也会因布局设置不合理而无法充分发挥其游憩功能。

  至于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是反映城市绿化管理水平的指标, 也是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经济技术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各城市间差距较大, 统计计算方法难以规范化, 因此, 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辅助指标。它是随着树成活和生长, 逐渐提高与绿地率相关的对照关系值。

  总之,“规划”的指标体系包括:

  (一) 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相辅相成达到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质和量的平衡与提高的指标组。

  (二) 人均公共绿地和公共绿地容量及公共绿地均匀度三项指标的协调是保证公共绿地量与质的提高, 实现公共绿地能充分为居民享用的指标组。

  (三) 这样的组合指标体系其主要控制作用在于不断向城市总体规划反馈, 促使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功能的影响, 与城市总体协调, 增加绿地规划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三、绿地的布局结构

  我们以往通常把城市实现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作为布局结构的基本原则, 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它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口号,并不是规划的科学规律。因为, 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国家建设部和各市园林局要求每一个城市的道路必须绿化,因此,道路必然会形成“绿线”。把城市的公共绿地视为绿点必然有路相通,绿点与绿线自然相通。每一个单位都必须植树绿化, 当然就形成一个较大的绿面。因此,城市中的点、线、面是非结合不可的。因而它不是城市绿地结构的布局原则, 而是绿化建设管理的必然结果。“规划”要设计的城市绿地布局结构则是根据城市的环境危害源如: 地震; 洪灾、风暴、高静风率;烟尘;噪音及水源的污染;人口及建筑的密度过高;温、湿度的过高过低等。这些危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环境因素, 怎样以绿地的布局结构形态进行消除、改善和缓解?当前国内外有些城市如建筑高密度的城市采用大面积城市中心绿地来提供富氧离子, 减低热岛效应; 用楔形绿地或宽阔街道绿化将郊区森林的新鲜空气引入城市; 用带状绿地、环城绿地作为防灾、防震用地等。这种结构布局方案往往较易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组成城市的安全防护体系, 受到城市规划建设部门的重视而被采纳。这些实践有利于我们对布局结构理论的总结与发展。

  四、城市绿化空间设计

  城市景观可分为两大类型, 即人工建筑与构筑物景观和自然的植物与山、水景观。前者反映了城市的文化艺术和工程技术水平, 后者体现了城市的生态景观和环境特色。两者结合就形成了城市的景观特色和艺术风格。由于自然环境和城市建筑的融合, 大大改善和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因此, 根据每个城市的自然景观特色和传统的历史文化, 在城市空间视线的焦点地段及典型的城市景观区, 进行城市空间设计和创意, 是城市的闪光点, 以反映现代城市富含绿量的新风貌, 也是在“规划”中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为使城市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而且能反映时代和传统文化艺术风格的新特色、让城市成为人们旅游观光、学习、教育的阵地以及政治经济、精神文明的荟萃地, 促进智力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总之, 展望二十一世纪我国城市经济水平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下, 改革开放的春风将会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中一项重要的专业技术规划, 同时也是城市文化艺术创作园地, 需要我们园林工作者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变化而去探索、去研究, 以促进本专业学科的提高与发展。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