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规划设计频道 → 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刘滨谊:以人为本的景观绿地规划
以人为本的景观绿地规划 —中国2010 年上海世博会景观绿地控制性规划研究 刘滨谊,刘悦来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景观绿地控制性规划坚持生态、人本、适应原则,构建以人本为核心的“目标控制+性质控制+指标控制”三级控制引导体系,采取“位控+量控+质控”的控制手法,提出景观绿地分类、控制指标及具体措施,以提高环境的舒适度,满足展会期间及会后的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关键词]2010年上海世博会;景观绿地;控制性规划;指标 1 引言 对于一般城市规划用地,从规定性的指标(如用地性质、建筑密度、规划容积率、各种控制线)到指导性的要求(如色彩、材质),国家都有明确的控制标准,而对于用地性质为绿地的地块,则缺乏明确的控制标准。目前,只有《公园规划设计规范(CJJ48 — 92)》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园制定了有关硬质铺装、植被及某些设施的配置标准。对城市总体绿地的控制,目前也仅限于用地边界、面积和绿量几个方面。其实,受《公园规划设计规范(CJJ48— 92)》控制的“公园”仅为公共绿地之一。那么,对除此之外的其他绿地是否也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控制、引导从而形成好的景观呢? 关于景观的控制性规划,笔者曾有先期的研究,2010 年上海世博会景观绿地规划是笔者先期研究的延续与深化。2010 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游客量预计将达到7 000 万人次,日均客流40 万人次,高峰日均客流60 万人次,极端高峰日客流80 万人次。大量的、高密度的人流将导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人均场地不足①;世博会期间将经历上海漫长的高湿、高温的梅雨季节和夏季,这对作为世博会主要承载空间的室外场地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何通过对景观绿地的控制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户外体验?如何在对单个地块进行设计时准确地贯彻总体规划?这些都对世博会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既要保证对总体规划理念的推进、深化,又要给设计者充分的自由创造空间。 2 世博会景观绿地控制引导体系的建立 2.1 规划控制引导原则 2010 年上海景观绿地控制性规划的总目标是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创造与“和谐城市”(H-City)相对应的“和谐景观”(H-landscape),也就是创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历史、现在、未来”高度融合、和谐的景观环境。一般来说,与乡村相比,城市意味着高密度和人工化,如何让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便利舒适,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满足展会期间的多元需求呢?我们思考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生态原则。在绿化方面,合理搭配物种比例,营造多样化的植物景观;利用本土树种,同时保护和增加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这些与总体概念规划中“水绿交融”的目标是相吻合的。 (2)人本原则。世博会景观绿地作为高密度人群多功能活动的直接承载地,如何提高其整体环境的舒适度,是规划的根本目标之一。环境舒适度直接体现为方便人们的使用、提供优美的视觉景观和有效的遮阳避雨设施、减少辐射、降低局部环境温度等,这些与生态原则是相辅相成的。 (3)适应原则。适应原则也可称为可变原则,即在满足总量的基础上允许各地块控制指标动态平衡。这既保证了总功能的实现,又为各地块提供了变化的可能性。由于世博会场地利用的功能多元化和不确定性,以及会展期间的需求和会后的可持续利用等,适应原则又体现为对这些特殊情况的灵活应对,这也是对后期设计者、管理者、使用者的尊重。 在广义上,上述原则可统一理解为“人本”原则,这里的“人”已经包括了后期设计者、管理者、使用者。世博会景观绿地控制性规划应在各个阶段充分体现对人及人所处的环境的尊重。 2.2 控制引导体系 根据总体目标和原则,我们构建了以人本为核心的“目标控制+ 性质控制+ 指标控制”三级控制引导体系(图1)。目标控制是前提,性质控制是对目标控制的分化和演进,指标控制则是对前两者的贯彻执行和技术保证。通过目标控制对系统总目标进行强化和逐级分解,针对不同空间层面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目标控制体系。通过性质控制明确该地块所承担的主要功能、价值体现和文化内涵②等,这也是总目标在不同地块逐级分解和落实的空间体现。根据不同景观性质用地的控制要求,控制指标可分为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控制性指标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明确定位和定量的指标,而引导性指标则是建议性的。 在具体控制操作中,我们又提出了“位控+ 量控+ 质控”的控制手法。“位控”是指对场地位置和范围的控制,依赖各种“控制线”(如用地红线、地块边界线等)来实现。“量控”是指用指标值进行数量上的控制,如纯绿地率、建筑密度、游人容量等。“质控”是指对场地建设后所达到的某种景观效果的控制,正是这种对质量的控制给了景观规划设计人员较大的发挥空间。 3 世博会景观绿地分类与控制引导 对地块进行详细分类的基准由该地块的纯绿地率、区位、形状和功能决定。纯绿地率是指场地中纯绿化面积所占的比重,区位是该场地的空间位置,形状是对绿地点、线、面的关系的区分,功能则是地块性质的综合体现,是对前三个要素的综合及文化功能的整体表述。规划据此将世博会景观场地分为绿化用地、广场用地和通道用地(其中道路绿地另计)(图2,表1)。 由于世博会绿地的功能在会议期间和会后会发生变化,景观绿地又可分为永久性绿地和临时性绿地两类。 以绿地③为例,根据各个绿地的不同功能和景观特征,规划将世博园区绿地分为生态型、主题型、游憩型、活动型、过渡型和附属型六大类(图3,表2)。 (1)L11 生态型绿地:主要指黄浦江、白莲泾两岸的滨水绿带,是会场永久性绿地。在规划设计中充分体现“设计结合自然”的原则,严格保护其原生态环境,控制硬地率,注意生态立体绿化(图4)。 (2)L12 主题型绿地:特指位于核心区的“中央绿洲”,是大型主题公园,也是园区的绿核和标志性景观区。该绿地包括主题馆、主题广场等,是活动最丰富、人流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3)L13 游憩型绿地:指分布于各场馆之间的具备完善配套游憩设施,具备休闲、观赏功能,具有较好景观效果的绿地。永久性具有缓冲功能(具有空间过渡、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作用)的带状绿地。绿地除需要提供足够的硬地以满足大量的多元化的游憩活动外,还要提供尽可能多的绿化覆盖面积。临时绿地则以草坪、花卉、灌木为主要植被,承担展会期间的游憩功能。规划应充分考虑基址在会后的改造和永续利用。 (4)L14 活动型绿地:指联系滨江和园区的纵向通道型绿地。该类绿地呈带状,是人流通行、休憩服务设施的提供地,其植被一般以乔木为主,以草地和花卉为辅。 (5)L15 过渡型绿地:指世博园与城市间 (6)L16 附属型绿地:指附属于展馆、道路等的绿地。该类绿地作为相应附属场地的外部环境,除具有疏散人流、休憩、停车等功能之外,还应体现相应的文化内涵。
编辑:royal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