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艺术在后工业景观中的运用
[日期:2009-10-07] 来源:安徽文学 作者:李虹 胡蓓蓓
发表评论(0)
打印
20 世纪60~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城市产业格局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钢铁、煤炭等重工业和采掘工业结构功能性的衰落,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
随着工业废弃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科学家、景观设计师开始思考如何处理工业废弃地?如何发挥工业废弃地的价值?由此逐渐产生了一类相对特殊的景观设计领域——后工业景观。同时另一个关注生态环境的艺术门类也在成长——大地艺术。本文将探讨大地艺术在后工业景观中的实践运用。
一、大地艺术(land art)
大地艺术是艺术家们以大地上的平原、丘陵、峡谷、山体、沙漠、森林、水岸甚至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地表的自然物质诸如岩石、土壤、砂、水、植被、冰、雪、火山喷发等形成物以及人工干扰自然留下的痕迹为载体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
大地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追求四维空间的体验。大地艺术强调第四维空间——时间上的欣赏,许多作品随自然物的周期循环而渐渐消失。时间的介入,使得作品参与到自然的新陈代谢过程当中去,达到作品与自然融为一体,分不清楚是人工所造还是大自然所赐。
形式语言的选择上,大地艺术家追求简单化,点、线、环、螺旋、金字塔、柱体等常见的形式语言,他们认为这个是最简单,最直白的表现方式,能让欣赏者无意识进行阅读,更直接的融入到生存环境当中。
二、后工业景观(post-industrial lanscape)
后工业景观是以工业废弃地为基础,通过设计的手法使用、保留、改造或重组原工业生产中的机器、厂房、道路等元素,所产生的景观。设计必须延续工业的文脉,改造后具有全新功能和意义。
后工业景观设计师主张,受到破坏的环境应由自身新陈代谢,不断轮回进行自我的修复,而不是依靠人工的,化学复合材料的帮助进行修复。由此可以看出后工业景观设计师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现存环境的尊重。
三、大地艺术在后工业景观中的运用
起初大地艺术家偏爱荒芜人烟的戈壁、沙漠、、旷野等。后来艺术家们发现被人们破坏而且被遗弃的土地也是一块创作的良地。后工业景观形成的观点正与大地艺术家的观点不谋而合,70 年代以后大地艺术在后工业景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大地艺术的材料都是来自于大地,这一特征在后工业景观中也得以体现。著名景观设计师理查德•哈格认为对工业社会后所遗留的环境问题不应该持简单摒弃的看法,而应该积极的接纳,使用原有的材料来改造和完善自然环境。德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设计的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铁路竖琴”,就具有大地艺术的表征。设计师就地取材于原来运送钢铁的高架铁轨,采用各种不同的处理手法,形成空中步道这一景观。
大地艺术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时间的介入,在后工业景观中也运用了这一特点,使得景观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彩。如大地艺术家德•玛利亚的代表作“闪电的原野”,在一块原野上放置了400 根不锈钢杆,每当电闪雷鸣时,这些钢杆呈现出一道道的闪光,可作为避雷针使用。晴天时,反射太阳光,使原野光芒四射。后工业景观中山岐江公园在考虑植物搭配上坚持使用了土地上原有的野草,没有刻意地去考虑季节的变化来搭配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景观也表现出不同的美感,春天山花烂漫,夏天郁郁葱葱,秋天满池荷叶动秋风,冬天银装素裹。
大地艺术简单几何体的形式语言,开拓了后工业景观设计师更多思路。罗伯特•史密斯设计的《螺旋防波堤》和未完成的环、开放的螺旋中,能感受到简单几何体形式语言的魅力。后工业景观运用大地艺术这一特点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中国中山岐江公园的钢塑水塔是一个工业语言的“雕塑”。原址为一个普通的旧钢筋混凝土水塔,减去混凝土,换上新的玻璃罩,晶莹剔透。玻璃外衣留住了时间,工人们再次回到船厂仿佛看到了船厂原来繁忙的景象。
后工业景观吸取到了大地艺术精髓——关注被人类生活生产破坏了的土地。大地艺术家史密斯认为被工业和盲目的城市化所破坏的或是被自然自身毁坏的场所是孕育大地艺术最佳的场所。大地艺术孕育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时代,是人们提倡用艺术手段美化废弃地的最早响应者。后工业景观的宗旨也是美化废弃的工业用地和恢复废弃工业地的生态环境。
后工业景观设计师要积极的吸取大地艺术中的精髓理念,化腐朽为神奇,不断的改善生态环境,用景观的手法修复自然的创伤,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中,创造出更加秀美的景观。
参考文献
[1]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硕士学位论文,2004.6.
[2]刘抚英,潘文阁.大地艺术及其在工业废弃地更新中的应用.华中建筑,2007.8.
[3]钱静.工业废置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再生.江苏建筑,2003.1.
[4]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张红卫,蔡如.大地艺术对显得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国外园林,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