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世博园区白莲泾公园景观设计研究-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2010上海世博园区白莲泾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日期:2010-05-27]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4.  布局

  4.1 水岸长廊

  滨江视线资源是基地最大的优势,基地滨江岸线长达1.56公里原码头有13个之多,我们利用现状码头对驳岸线进行整合改造,创造独一无二的水岸风景线。码头除了保留利用作游船泊位外,将会转型成为市民亲水休闲的特色观江平台,在此区域我们将上海溶剂厂的四个码头进行整体改造整合,保留两个质量较好的桩基固定码头,在原来两个拆除的浮码头位置上重新修建亲水性平台,把原来凌乱的景观整体化,对现状驳岸立面进行统一处理,留下工业水运码头的印记。

  4.2 工业记忆

  地域文化则是区域民众的共通点,尊重地域文化,充分挖掘基地滨水工业烙印的特色文化是设计中需要我们抓住且适度运用的关键点,如何在满足景观追求的前提下将基地中原有的工业元素保留利用是我们此次设计的重点之一,基地中的塔吊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形象特征,已成为了上海工业时代的象征,是上海港口城市发展的见证物。在广场周围巧妙的设置半覆土的生态建筑作为广场的商业服务建筑,利用坡道将人流引致屋顶设置观江平台,再结合防洪地形设置弧形的休息台阶创造可用、可憩、可赏的三维立体广场。

  由于位置的特殊性,该节点把两个特殊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展示将标志性的成为世博围栏区入口的景点之一。在细节性的处理时尽量利用一些遗存的工业构件和材料进行二次创作设计。在世博会中和会后,给人一个休息娱乐空间,一个怀旧历史、展望未来理想去处,也同时成为了上海又一个独特的标志性景点。

图10 场地工业要素图

  4.3 绿荫遁迹

  基地用地中码头用地达到约2万多平米,特别是基地东端的上海南浦港务公司码头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用地狭长且不能对岸线进行大规模的拆除改造,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选择了流动的水纹曲线对其进行软化,将地形与防洪墙结合塑造出流淌的绿色双曲面,与世博公园"滩"的概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白莲泾河口处地形蜿蜒直上造成视线的焦点,突出江河交汇的区位与动感。地形上以上人草坪为主在江河交汇处创造出一个绿色的观江平台,此处地形开阔除可遥看外滩外,卢浦、南浦两座大桥也有其最佳的观赏视线

  利用地形的起伏将服务及商业设施巧妙的隐藏在里面,其中防汛墙外侧会间作为商业服务,会后可作为公共休憩的半开放空间。码头处理保留原有结构体系对其面层进行改造,利用材料的分隔和部分抬高的场地破除原状单调狭长的空间。

图11 绿荫遁迹效果图

图12 滨江绿地实景图

  5. 结语

  从世博会整体景观区域来看,白莲泾公园处于世博公园和世博村之间世博围栏区以外,从该区域位置及作用来讲, 此绿地的并非是世博会整体景观的核心区域,在整体规划设计中其并非是所谓的"主角",但"配角"的意义并非就是次要的或者是不必要的。设计使"配角"在"主角"间进行的逐渐的补充和延续。强调与"世博公园" 的统一,与"世博村"联系,同时通过对特色要素的有机整合,传达其独特的品质。

  薛 男 (1978-)荷兰尼塔设计集团中国总部规划部主管

  孙旭 男(1981-)荷兰尼塔设计集团中国总部项目经理

资料提供:荷兰尼塔 (NITA)设计集团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