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规划设计频道 → 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世博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一 规划研究 (一)上海市总体规划与世博园区总体规划 2001年是上海的城市规划年, 这一年除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由国务院批准以外, 进行了诸如黄浦江两岸地区总体规划、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设计、新江湾城结构规划、2010年世博会场址概念规划设计、海港新城规划、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联动战略研究、以及浦江、安亭、松江、朱家角、奉城等新城和中心镇规划等规划国际方案征集。 上海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与城市规划的成绩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涉及方方面面, 不仅要规划城市的今天和明天, 同时也是规划与保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要补历史的课, 解决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 无论是责任和难度都十分艰巨。 世博会对中国、长三角及上海的经济总量和结构, 对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结构以及城市规划, 城市交通, 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等, 必将带来长远而又深层次的影响。世博会将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上海作为以城市为主题的中国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 有着特殊的意义。 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面积有 5.28平方公里,为便于参观者游览,整个园区按照"园、区、片、组、团"5个层次进行结构布局,并按这 5个层次配备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园"是指5.28平方公里的整个世博会园区建设用地范围。 区"则是指3.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围栏区,也就是收取门票才能进入的区域。 "片"则是把世博园区划分成5个功能片区,并且用A、B、C、D、E的编号标识,每个功能片区的平均用地面积为60公顷,其中A、B、C三个功能片区分布在浦东,D、E两个功能片区分布在浦西。 "组"是指在每一个功能片区里的若干展馆"组"。每个展馆"组"平均用地规模为10至15公顷。这样的展馆"组"共有12个,其中8个在浦东,4个在浦西。 "团"是世博园区最小的布局单位,每个展馆"组"可包含若干展馆"团"。展馆"团"一般用地规模约为2至3公顷,在里面可布置40至45个办展单元。世博园区里,这样的展馆"团"共有26个。在每一个展馆团的附近,都设有属于这个区域的小型餐饮、购物、电信、厕所、母婴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参观者就近使用。 (二)上海世博会绿地系统 1 上海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新一轮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成为其进化的重要动力,但也不可否认科学的绿地系统、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也会对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促进作用。 1991 年上海市将"生态园林规划与实施"列入"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掀起了中国城市园林建设的新阶段。在园林城市基础之上,建设部于2004 年颁布了《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以生态学为指导的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原则,其核心就是要增加绿化面积,维护生态平衡,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当前,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但需要从布局结构上达到城乡一体的整体结构, 还需要进一步对城市绿化的生态结构和每个组成部分所承担的生态功能明确化, 使功能和布局形式相协调,真正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的。例如,2002年版的《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根据上海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绿地系统规划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 从长三角区域绿化的结构出发, 分2 个层次规划,将上海城市绿地系统与所在的整个区域相连通,促进了上海市绿地系统的发展。 景观生态网络化是今后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的趋势。一般利用楔形绿地连通城市内外,形成梯形分布、组团布局的绿化体系, 形成城市绿地系统与外界自然环境进行交流的主要通道。上海中心城区以黄浦江、苏州河、延安路以及外环、中环、水环沿线绿化组成的"一纵两横三环"为主要骨架; 以中心城内部若干大型片林组成均衡分布的绿色斑块和城郊地区向中心城区深入的若干楔形绿地为通风走廊;再由道路、水系沿线绿化形成的绿色廊道连接,并与城郊的绿色廊道连通,形成一个以"核、环、廊、楔、网"为主体、呈卫星环绕的分层次的环网放射型模式。从而建成市域范围内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网络系统。 大型公共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主体, 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现在,很多城市中心城区绿化存在布局结构不合理、公园绿地分布不均、服务半径过大,绿化网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上海市积极采取措施优化绿地系统,《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2004-2020)》确定了"中心城'多心开敞'"的功能布局:大型公共绿地以公园和大型林地形成"多片多园"的空间结构;绿地结构强调中心城与市域绿化系统的衔接, 强调季风与绿地结构布局的协调, 强调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稳定性,强调绿化建设与城市空间和景观风貌的结合;通过采取缩小公园服务半径、在城市热中心和高温区建设大型公共绿地、保护建设"生态源林"、建设城市标志性绿地景观、开发城郊公园游憩功能、兴建郊区城镇大型绿地等措施,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 生态廊道是构成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为基础,面向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景观整体性恢复,具有生态、美学、经济等多种功能。与传统绿地系统的"线"相比,其范围更大,更强调开放性和通透性。上海生态廊道主要以植被带、河流和农用地为主, 通过河流整治和道路改造规划形成了"一纵两横三环" 生态廊道格局。一纵: 由黄浦江连续的滨江绿色开敞空间和从腹地引向江边的绿带组成。两横:由延安路高架及其延长线形成的"以快速浏览为特征、高架动态交通视点为指引的干道绿色景观轴线空间";由苏州河沿岸的休闲、自然景观河道空间形成的"以静态观瞻为特征、标志景观为主体的绿色视廊通透空间"。三环,即外环、中环、水环,包括中心城区绿化和郊区环线绿带。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上海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总面积为197.14km2,占国土面积的34.0%,是上海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湿地保护和恢复规划(2006-2015)》将上海市湿地资源划分为生态安全调控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退化湿地修复和重建区3种功能区,形成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具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栖息地的湿地网络。结合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面积造地增绿,保持长江口、杭州湾湿地以及内陆主要湖泊湿地的生态特征和生态服务功能, 为上海生态型城市提供优异的生态空间。使土地利用结构有所改善,生态资源利用方式得以进一步优化。 林地是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群落, 是城市森林的载体。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郊区林业的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从1989 年到2001 年,森林覆盖率从5.46%提高到10.4%,林地面积从146.4km2增加到373.3km2。但是,与世界主要城市或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上海森林覆盖率指标偏低,并远远低于国家林业部规定。 近年来, 上海将非城市化地区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通过大型片林(休闲林、经济林、苗木基地)、大型林带(沿海防护林带、工业区、道路、河流等防护林带)、生态保护区和旅游风景区的建设,规划了大片森林绿地,总面积约671.1km2,占上海市总面积的10.6%。现在上海林业初步形成了以沿海防护林、河道水源涵养林、道路景观林等生态公益林为屏障,经济林为主体,大型苗木基地为基础的林业发展格局。林地保护与建设对上海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巨大作用。 农业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牧草地等。农用地作为一个半自然的生态系统,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在气候调节、水源涵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城市空间规划包括农用地配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积极地将农用地引入作为城市绿色隔离带,以保护耕地和城市间的开放空间。但是, 农用地相对较低的经济价值导致其被城乡建设大量占用, 农用地的减少不仅是其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稳定功能的丧失,更是其景观生态保护功能的丧失,进而直接引起区域性景观生态功能的损耗。1996-2004年间,上海农用地总面积减少了20+897.90 万hm2,尤其是到了2001 年已经降至最低。在农用地资源去向中,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45+190.00hm2,其中耕地转为建设用地38+507.84hm2, 占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总面积的85.21%。可以说,建设占用成为上海耕地乃至农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此,从区域生态本质出发,将农用地引入城市绿地网络系统, 能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资源条件。 上海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整体。从城市绿地系统有机进化的角度看, 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 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发生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变化。但实际上,城市绿地系统的进化发展过程可能是正向的(正进化),也可能是负向的(负进化)。因此,运用系统的、有机的、进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绿地系统及其内部基因变异并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促进城市绿地系统的正进化至关重要, 这也正是需要我们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实践中应当不断加以引导和总结的。
编辑:royal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