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规划设计频道 → 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专家:质朴郊野景观营造的思考与实践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在2009年北京园林优秀设计奖获奖作品中,由北林地景设计的《十八里店乡老君堂郊野公园设计》荣膺三等奖。郊野公园作为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对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和生态基础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郊野游憩,遏制城市无序蔓延,改善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形态格局等目标和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质朴郊野景观营造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北京“公园环”景观设计与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北京“公园环”的规划建设与推动实施,环绕首都的这片土地被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着实为市民休闲游憩、亲近自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多项选择;对于风景园林实践而言,又再次为从业者提高对自然的认识、思考对自然的含义、表达对自然的理解提出了更广、更深层次的要求。因而,我们该如何回归原点,从“自然含义”的层面来引申对北京“公园环”规划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认识的提升又如何完成从传统城市公园走向郊野自然园林的审美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审美观念的转变又如何体现在郊野自然生境的营造与培育等一系列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摆在当下许多风景园林师面前。 事实证明,人们尘封已久的质朴、纯粹、原始的自然景观情怀正悄然苏醒:泥土质感、花草芬芳、野塘小池等郊野景观正逐渐为久居都市的人们所追求与向往,这一切都预示着寄身于都市的人们开始了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的转变。几年来对北京“公园环”规划建设的深度参与、积极实践及调研的过程中有关 “郊野自然”生境营造与认识的再思考一直伴随着我们。 1、北京的“公园环” 1.1从绿化隔离地区到“公园环” 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次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定的市中心区与边缘集团之间以及边缘集团之间的绿化带。《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公园环”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绿化隔离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07年-2009年完成绿化隔离区公园建设34处,并全部投入使用。2009年度13座郊野公园正进入紧张筹备阶段中。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模式正加速稳健地推动着北京“公园环”建设与发展,让百姓直接享受绿化建设成果的同时,推动着北京公园绿地规划建设景观功能与休闲功能的升级。 1.2“公园环”——萦绕都市的纯粹与斑斓 “萦绕都市”的描绘强调的是北京“公园环”作为大规模的公园绿地呈现在城市布局当中的“环状”结构特征与其休闲游憩功能的释放形态。 “纯粹与斑斓”是从设计手法与表达手段两个层面的思维状态描述与视觉形态勾勒。 1.2.1设计手法 有关“减法”设计与“加法”设计运用的探讨在北京“公园环”设计实践中颇为必要。源于对“第二自然”的审美阅读与郊野自然生境氛围营造的工作目的,既要借鉴常规造园艺术与技术经验的“加法”设计,又要结合“公园环”地区原有地貌、植被特征,做好保留、梳理、存置等“减法”设计。对于风景园林设计师来说,郊野景观类型的“公园环”有别于常规城市公园设计手法的关键点在于突破“加法”设计经验,在运用“减法”设计时考验风景园林设计师的环境洞察力、设计控制力和协调应变力。 1.2.2表达手段 纯粹——北京“公园环”的原地貌植被特征主要体现为“生态林”。复杂的原因造成多数片林植被生长良莠不齐;有量感,但无量感美。我们需要通过梳理林缘、开造林窗等“减法”设计手法来凸显该地块所应具有的“第二自然”美学特征:量感之美、纯粹之美。 斑斓——传达“郊野”生境的感官特征是视觉、嗅觉、触觉、听觉乃至味觉的总和。需要色彩、质感的依托。我们既要保护利用现状“生态林”的次生之美,又要通过“加法”设计因地制宜,适时改变改造原有林木结构的单一,补充植物配置层次,赋予土地肌理的“加法”设计所应凸显的“第二自然”美学特征为:色彩绚烂、质感饱满。
编辑:daodao712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