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开发难题:五台山的两难-遗产要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文化遗产开发难题:五台山的两难
[日期:2010-09-0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裴钰   发表评论(0)打印



  今年8月,耗资1297万元的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开门就绪,气势如虹。作为中国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的开发冲动尤其强烈,或将刺激起“十二五”时期我国新一轮的遗产开发热。

  近十年来,我国每一轮文化遗产的开发浪潮中,各地无不激情沸腾,高歌跃进,但种种死结羁绊破解乏术。五台山,依然难免两难困局——文保的成本不堪重负,和其收益不相匹配;利用市场配置资源,但囿于管理机制蹒跚难行。五台山应该从跃进的狂喜中,尽快回归理性,未雨绸缪,如何走出遗产开发新的路径,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大手笔下的纠结

  2009年6月26日,五台山顺利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大手笔,大规划,盛装登台,豪情万丈。五台山所在的山西省忻州市,提出要主打五台山佛教文化品牌,打造“三点一线”旅游线路。忻州市五台县举全县之力,彻底清扫五台山区域的垃圾废物,并规划出自己的旅游格局,主体是“县城旅游服务城,五台山龙头旅游区,豆村、东冶、石咀——驼梁3个旅游片区,太子城、五龙池2个重要节点”。

  忻州严禁在五台山核心景区内进行新建、翻修、扩建、改建项目;把部分宾馆、临时商业点等迁出景区;工程建设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努力保持和恢复古风古貌;严格整治乱修乱建,全面普查景区内的居民建筑,详实登记,建档立案,如此等等,对现有的景区经营效益带来了较大的抑制作用。

  对景区周边,忻州也痛下狠手,严查客运市场,打击小商小贩摆摊设点,严格制止执法部门的乱查房、乱收费、乱罚款。

  以世界遗产利用的视野来观察五台山,其规划初衷良好,但并未触及深层次问题。其实,五台山现有景区的利用矛盾已经越来越明显,深层次的遗产管理突围,势在必行。

  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五台山景区只能用涨价来化解文保的抑制作用。比如,提价大门票(进山费),提高寺庙的门票价格,增加山内的收费项目,现有的住宿和交通费用全面提价。入遗之后,由于文化保护的规格升高,相应提高的经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门票的大幅度上涨。但五台山的文化遗产属性,最终导致门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

  此外,五台山景区周边的管理虽然有所改善,但景区内的管理弊端依然纠结。比如,水资源属水利部门,森林和动植物资源属林业部门,文物和古迹属文化部门,庙观属宗教部门,社区事务属乡镇政府,还包括公安、税务、工商和卫生等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但容易导致人为分割,效率低下,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现象。国家行政法规定,景区管理机构拥有景区统一的管理权力,但是,其经费必须自筹,于是,资源的管理者又兼职经营,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产业化经营和社区收益存在着矛盾。

  激励制度不能缺位

  文保和开发的死结,必须从根本的制度安排入手。在我国,文化遗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各级地方政府对资源进行管理。文化遗产的管理情况,中央和地方容易信息不对称。景区的具体经营,地方政府如委托给相关公司实体,那么,文化遗产的经营情况,双方也容易信息不对称。

  所以,时常出现的文化遗产破坏,以及漠视文化遗产保护的现象,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国家(委托人)在遗产管理体制内,没能建立有效的对代理人(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和单位)的激励控制机制,即委托人通过激励机制,来鼓励文化遗产的管理者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保护和利用并重,从而实现可持续利用。

  这种激励机制构建应包括以下内容:1、文化遗产管理的激励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2、激励的保护目标和责任;3、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4、绩效评估。

  中央政府(委托人)需要制定一个遗产保护的激励契约,来鼓励地方政府(代理人)能够基于自身利益,也会做到对遗产的最优保护;地方政府(委托人)也需要做一个制度安排,以鼓励旅游企业(代理人)实现利益最大化,以及文保的最优化。

  具体到五台山,笔者认为,第一,政府应增设“五台山遗产保护”的专项年度预算,并随财政投入的增长而保持同步增长;第二,以“五台山遗产基金” 的方式筹措文保资金,多开渠道,吸纳民间资本,本着“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进行市场化运作;第三,建立五台山保护的量化考核评估体系,对保护到位的旅游企业,给予税收等优惠激励。

  只有建立起明确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在今天市场的环境下,从根本上扭转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困局。

  要做到“看山不是山”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应突破一县一地的束缚,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旅游区域”(Tourism Regional)的概念进行规划,如下图。文化遗产资源并不是旅游资源。开发五台山,就要将其遗产资源有效地转变为“旅游资源”。除了酒吧、电影院、酒店和交通设施之外,旅游资源涵盖很广,还包括信息、住宿、交通和娱乐的服务质量、多样性和效率,购物的体验和多样性,商品的种类和性价比,多种可参与的活动等等。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高度重视旅游者的餐饮、娱乐和购物等“二次消费”,但所谓“二次消费”的并非只是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接待条件,关键是“二次服务”,目的不是简单地刺激游客的消费,而是切实提升舒适度和亲切度,完善旅游资源建设。

  五台山申遗成功后,购物和服务的功能区可从山内转移出来,如全面提升忻州城区的服务接待能力;同时,应该大力兴建五台山周边的商贸步行街,可以把商贸市场和度假区、餐饮区、住宿区充分融合;突出新的旅游计量指标——过夜旅游增长率、游客季节分布等,直接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世界遗产的经济价值分为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我们要特别重视其间接价值的利用,要把五台山打造成为区域品牌,就要把“五台山”变为一个产品(景点),一项产业(旅游),一块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一片多产业集群(区域的科学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走出遗产利用新的路径。

  本文系《中国经济周刊》专栏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裴钰,人文学者,作家,《中国经济周刊》专栏作者,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研究,在名人故里经济、文化遗产利用和中国海洋历史研究等方面,均有创新研究。

编辑:elle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