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展望-经验交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展望
[日期:2009-09-0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王献溥 刘韶杰   发表评论(0)打印



  今年,是中国生态旅游年,其实早在1999年,我国就曾开展过一次“生态环境旅游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1983年,“生态旅游”一词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它不仅用来表征所有观光自然景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化遗产的旅行,而且要求被观光的区域和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并且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也就是说,它既是旅游众多分类的一种类型,更是旅游的一种指导思想,不管什么旅游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经济可行性、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影响三者之间的平衡是保持它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成本—损益分析、承受能力和环境与社会变化的可接受性是实施它必须解决和协调的问题。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一种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与文化历史遗产的活动,并要通过宣传、教育、立法、科研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对大自然美景的享受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与同步发展,以此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态意识的提高。

  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半期大力提倡发展生态旅游事业,它不仅大大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还把保护区、自然和文化遗产、观光农业和农家乐庄园的建设带动起来,使得保护区的国家公园类型,例如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海岸公园、水利公园等蓬勃发展起来,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繁荣地方经济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对生态旅游理念了解不够,打着生态旅游旗号,实际上在破坏生态的例子并不少见。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在保护区内盲目的大规模的修路、盖房和建设许多现代化设施,大量占据土地,破坏景观协调和自然风光,构成所谓的建设性破坏。同时,由于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步伐,一些地区未能遵循“广交伙伴,利益公平分享,共同管理”的方针行事,不能广泛地多途径筹集资金,使得许多基础性工作难以开展,达不到基本要求。

  生态旅游需要强有力的科学依托,足够的保护投入和大协作的体制与机制去组织、操作,笔者以为,今后应在完善这几方面的工作上下一番功夫。实际上,有些地方旅游资源并不十分丰富,但主管领导重视,发动有关方面和广大公众积极参与,也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或许有人会问,怎样衡量一个区域或保护实体是否真的在开展生态旅游。一般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去判断和分析,给予相应的评价级别。

  1. 是否具有明确的景区、景点和联络路线,对它们进行了本底调查、旅游内涵和价值评价,并通过各种传媒进行宣传介绍,让公众了解究竟观光什么,将会得到什么收获。

  2. 是否已建立了生态旅游必须的设施,诸如展示系统,特别是旅游者服务中心,监测系统、道路系统、公共事业系统、后勤支持和生产服务系统,特别是社区和广大公众参与程度等,完善的程度如何。

  3. 是否拥有大协作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把各方面的力量都能充分调动起来。

  4. 是否建立了必要的教育培训制度,导游的数量和质量能否满足事业发展的要求,能否配合校内外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

  5. 是否已编制了景区生态旅游指南。

  当前,急需在下列各方面大力开展工作:

  1. 在不同生态区域建立若干生态旅游试验示范区,以期作为火车头带动全面工作。

  2. 在不同生态区域确定若干条生态旅游路线,建立若干休闲度假、生态养生和科学探险的好去处,以满足生态旅游者不同的需求。

  3. 促进地方政府领导创建一个专司自然保护、生态旅游、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领导小组,同外界有关部门密切合作,为确立有关生态发展大协作管理体制和机制奠定基础。

  4. 主动地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国内外各界人士组团到不同类型的景区开展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养生、科学探险等活动。

  5. 为各省区举办有关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培训班和研讨会,以期广大公众对当前的建设形势有更清楚的认识。

  (王献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长;刘韶杰,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